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人才的培养过程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尤其是技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我国的企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弱点,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堀起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这种落后就显得更加突出。这种落后是和机制的落后,而归根到底是技术创新人才的缺乏。企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互动机制的建立,能有效解决企业在科技人才管理中面临的困境,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推动科学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重视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价值。怎样使技术创新人才推动企业的生产力动力,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对企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在于生产实践的运用,促进人才观念转化为实际产品所需要的相应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对于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推动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技术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的战略立足点与发展导向,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型人才的能动作用。事实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不仅需要有高层次的科技研发人员,大量技能型人才在技术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效率相对较低,我国大中型企业中每万名科研人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低于高等院校,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如何调动技术创新型人才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从而获取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我们当前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有赖于创新文化的建设
纵观当今时代,成功的企业无不有其独特的技术创新文化。海尔集团就以其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享誉全国乃至世界。他们提出的“用户永远是对的”、“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真诚到永远”等经营理念物化在实践之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改革大潮已把企业推向市场经济的海洋,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技术创新文化建设的成效已经成为企业能否生存、能否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建设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一个企业只有形成了适合本企业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各种形式把友爱、团结、协作、进取等价值观念渗透到科技人才的思想工作中,使他们拥有一致的企业意志
和企业价值观,才能让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是形成科技人才学习型组织的需要
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关键的是人才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三)技术创新能力是科技人才水平提高的必备条件
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创新成为关键环节,而创新与风险相伴而行,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科研产经营活动,是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重要的支撑。这就需要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开拓性科技人才,以形成不畏风险、勇猛精进的良好氛围。创新是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升华与飞跃,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因此,创新能力是对科技人才的最本质的内在要求。通过这种能力,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二、技术创新与科技人才培养的互动要素分析
(一)加强对企业研发的服务工作
科技型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有较高比例的研究开发投入,以从事技术密集型产品研制、生产、销售及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培训为主要业务的科技型经济实体。没有投入,再好的技术创新思想都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
1.企业研发投入的比重较少。由于考虑利润空间,企业不可能每年投入更高的资金进行研发,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国家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据有关研究显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左右,是企业能保持最佳成长发展状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5%左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然而这部分研发投入却大部分被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大型企业占据,真正落实到企业的很少。主要原因是:企业自主创新的观念不强,经营上缺乏技术创新理念,对研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也是影响企业不愿投入的原因。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这些风险
也会阻碍企业加大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影响技术创新成败的因素复杂,涉及社会、市场、技术和生产、销售等多个方面,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风险。
2.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在改革开放初期,引进的目的非常单一,研发能力提高主要是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在抵制进口工业对我国冲击的同时,建立起和世界工业同步发展的、自主的工业体系,提升我国当时相对落后的工业水平。在国产化的推动下,企业不仅要提升我国技术能力和水平,同时更要培养一批技术创新人才,承担着自主研发重任。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自主研发这个内生动力,就不可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单靠引进国外的产品,也无法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更无法满足中国经济对现代化的需求。
3.研发理念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经常强调市场导向、客户意识、技术创新等理念,但从整体来看,企业的研发理念缺乏系统性,而且存在很多不正确的观点。把研发看做是研发部门的事情,而没有把它当成公司各部门的一项整体活动,产品成功关键取决于技术和人才。很多研发主管和研发人员觉得:“失败是成功之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搞产品开发,流程和规范会约束创新,产品创新来源于天才和灵感,而不是长期有目的的研究。一些企业甚至寄希望于较少的投入获得高产出,总想通过一些“短平快”来搞研发。还有一些企业对产品开发等概念没有正确的理解。另外,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从功能及性能实现的角度来定义产品研发,而没有从客户的角度,即从呈现给客户的产品整体的角度去定义产品开发。
(二)提高科技人才成长的空间
一个人的成功、成材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个人努力,但天赋和机遇也不可少。企业科技人才待遇远不如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同行们”,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成长性严重不足。从企业科技人才的心理特征分析,吸引他们不断创新的动力最重要的并不是薪水的多少,而是创新成果能否得到市场应用,其个人的能力能否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能否为他们的聪明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特别是一些科技人才中的尖子,通过奋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更注重自我发展空间和成长的平台。
1.在工作环境方面。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研究开发与设计能力相对薄弱,绝大多数企业只搞生产不搞研发,企业工艺粗糙,设备落后,工作环境较差,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导致企业科技人员没有真正的用武
之地,失去科技人员生存的发展空间。
2.在待遇和地位方面。要形成科技人员流向企业、一流人才流向一流企业的经济社会环境。缺少一流科技人员的企业,不会有一流的产品和技术。要尊重企业科技人员的劳动,应该大力提高企业工程师的待遇,让有能力、有贡献的工程师先富起来。企业机制只有以人为本、按照价值法则运作才能形成活力源。同时,要给企业科技人员以应有的社会地位,全社会要像尊重专家教授那样尊重企业的科技人员,机构应该大力吸收企业工程技术专家,让他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3.在激励机制方面。国家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级人才的鼓励性很多,例如青年科学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计划、青年科学家、百人计划、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而针对企业技术带头人的鼓励性措施很少。建立执行一套行之有效、科学的、严格的人才管理制度和符合国情的人才激励机制,把选才、考核、培养、提拔、奖惩加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从制度方面上保证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大有作为。对人才的激励是科技人才成果得到肯定,能力得到重视的表现。
4.在技术职称方面。国家对科技人员的评价指标倾向于科学家。大学和科研院所一般都拥有自主评审的权力,而企业技术人才则必须参加社会性的高级职称评审。国家对科技人才的评价往往注重成果、著作、论文、获奖等,注重真正成果转化的少,忽视了其中到底有多少项目实现了产业化、给国家带来什么经济效益,这种评比了企业科技人才的能力发挥,不利于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在中国工程院,如果不考虑原工业部门改制的公司,663名院士中,企业院士仅占十几位,而2002年美国工程院2360位院士中,企业院士近一半。与美国相比,中国院士中“有学问的人很多,有业绩的人很少”。真正发挥企业科技人才的社会生力军任重道远。
(三)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观
企业的价值观和员工个人的价值观都具有特殊性。企业价值观的特殊性,是由所生产和经营的产品的不同、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员工特别是领导人员的文化素质与价值追求的不同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讲,价值观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就是企业的处事方式、战略目标、管理理念的重要载体,影响着企业的各个方面。在企业文化上,我们务必要重视这个问题,要善于主动培养科技人才与企业共同的价值观。
1.创造企业文化的工作氛围。工作氛围是科技人才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奋发向
上的工作环境,这是企业科技人才完成企业目标的“粘合力”。领导班子要团结垂范,企业的领导班子是企业决策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形成和增加企业凝聚力的核心力量。管理机制要不断健全,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上下能否顺利沟通、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各项管理能否到位。企业的目标和形象要凝聚,企业的目标是企业发展前景的理想概括。企业管理者为企业制定一个切合实际而又富有超前性和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激发职工的进取心和前进动力。
2.创造企业文化民主舒畅的生活氛围。不同企业的生活氛围可以造就不同的人才,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可以为人才成长提供空间。生活氛围是科技人才稳定的基础,是企业增强凝聚力的物质保障,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为科技人才办实事,使他们自身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直接影响到工作情绪和积极性。健全各种组织,保障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科技人才在企业中具有主人和劳动者的双重身份,从任何一种身份看,都应该有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力。提高企业效益,改善生活福利条件,增加收入,强化科技人才与企业的共存意识。
3.创造企业文化健康上进的思想氛围。企业的科技人才生活在—个团结向上、向心力强的氛围里就会时刻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感觉到自己需要不断进步,不断为企业的发展尽职尽责,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科技人才的思想素质。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科技人才政治业务素质得到加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
(四)提高企业科技人才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评价企业当前技术创新能力所处的成熟度等级,并选择与该等级匹配的模式开展创新活动,以确保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实施,在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中逐渐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一样在科技人才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形成制度化,企业的发展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能力素质和远见卓识,特别是在一些民营企业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此,企业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科技人才的认识程度,往往决定着该企业的文化氛围,也是能否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
1.增强企业科技人才自主创新意识。首先要强化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管理和开发,形成能够
鼓励技术创新的机制,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其次通过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和技术开发的转化应用,进而增强企业科技人才的技术创新意识;另外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人才的机制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技术发展中的牵引作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技术创新中的导向作用,才能真正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提高科技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造就科技人才,是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部门、企业、教育科研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为此,要大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一是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鼓励大学毕业生走向企业;二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以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科技人才实验基地。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一是在重点大学,建立一批培养技术创新能力的实验室,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明确企业承担继续培训科技人才和接纳学生实习锻炼的责任。二是挑选信誉高、有竞争力的企业,建立一批科技人才教育基地,通过吸收各类科研院所以及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研究开发中来,鼓励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开发中心,抓好关键技术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以提高企业科技人才技术创新的能力。
(文章来源于:哈尔滨件 http://www.ycsfbz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