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作业抓好了,就能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查补前段知识的缺漏,准备了第一手资料。而设计信度较高的作业是发挥作业诸多功能的前提,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对学生作业的设计还是袭着巩固、掌握知识这一传统的学习途径。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长。在本学期我对作业的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针对学生差异,设计分层作业。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甚至得不到发展。为此,我尝试针对学生的差异,布置一些分层的作业。
如在教学《鸬鹚》一课前,教者可以根据课文插图布置了一道差异性预习作业,分层设置了三道题目:
(1)观察插图,说一说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2)观察插图,然后填空。
( )的湖面 ( )的垂柳 ( )的稻田
( )的渔船 ( )的渔人 ( )的鸬鹚
(3)观察插图,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鸬鹚捕鱼前画面的景象。
这三道题层次坡度明显,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较难的第三题来做,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做简单的第一题。这三道题从要求上讲是体现了“分层次”、“有坡度”,从设计上看又符合学生由“观察”到“吸收”到“表达”的认识过程,这样不同尺度的作业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内容的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而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吃,品尝到各自成功的喜悦。
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设计实践性作业。
人要实践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然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对此,实践性作业正可以发挥它的独特优势。所到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用于实践,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运用,那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性作业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如学习了《我是苹果》、《美丽的西双版纳》等这些课文之后,可设计一些“当小小推销员”、“当小导游”等实践性的活动为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发展多元智能,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三、激发学生兴趣,设计趣味性作业。
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然而,有些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形成了一个一成不变的脱离实际的无趣模式,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我在本学期尝试作业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的作业。
如我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后,结合学生家乡盛产的水果,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采访题:让学生问问家长自己家乡盛产的水果,以《我爱故乡的___》写一个片断,要求写出其特点等。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了解了家乡的土特产,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真是“一举多得”。
通过一个学年尝试,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更使我深深地意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今后,我将继续改进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使学生的个性在作业中得到张扬,使学生的情感在作业中得到体验,使学生的能力在作业中得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