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期末命题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命题范围,帮助学生梳理本学期的重点,使孩子能展示出一学期的学习收获,做到依“标”扣“本”。试卷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该试卷面向全体学生,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考查重点,难度比例低,做到面向全体,难易适度。
试卷共分四个模块。
第一模块:积累与运用:
这部分试题比较简单,是学生应当掌握的,考虑到整个街道学生的实际水平。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保底”部分。此模块的试题紧扣教材基础知识,紧扣单元主题、课文内容和教材训练重点。基础知识部分所考查到的生字、词语都是教材中要求会写、必须掌握的;句子的考查尽量选用课文原句。真正体现了课内考查讲求准确这一特点。
第二模块:阅读感悟
课外的考查侧重能力的迁移,有一定的开放性。在阅读感悟这一模块中多有体现:把握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以及文章的写法,这都是本年段学生阅读感悟的要求。而为了突出优生,编写了一道题“请结合本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精神上的断乳”的理解。”则体现了学生的阅读感悟与生活的联系。既考查了阅读理解,也考查了学生的价值观。
第三模块:附加题,体现知识的迁移性
顺德区第一次采用了附加题加入试卷总分的形式。内容也没有一个方向。一直以来,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老师只是阐述和传递这些内容的执行者和实现者。这样,其教学不得不走向堵塞、萎缩。因此,作为教学导向的试题,就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把相关的知识向课外迁移、派生。这种有一定价值取向的命题,往往也会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如这一道试题: 今年中秋佳节,她没能回家团聚,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由吟起了这样两句古诗: , 。此处可以填课本中学过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可以填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甚至可以填苏轼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又如:选择历史人名填在下面的歇后语中。包公 孔明 关公 鲁班 花木兰 孙悟空 ( )的作风-----铁面无私 ( )的扇子------神通广大 ( )舞大刀-----拿手好戏 ( )门前问斧子-----讨学问来了 ( )从军-----女扮男装 ( )保唐僧------忠心耿耿。这道试题考察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这题表面为歇后语选择填空,实质上涉及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多部文学作品,学生完成这一题,需要较丰厚的课外阅读积累。关键在于学生平时的知识面是否广,以及老师在教学时是否及时地给予了课外知识的补充。这种由课内向课外知识的自觉补充和延伸,就是"大语文"教学观念的体现,也是今后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而用思维导图表现自己近段的阅读,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内容,更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采用导图形式更是让语
文与美术学科很好地融合。本道题难度系数控制在3。
第四模块:习作:
题目:我的生活有
半命题作文,让学生有话可说,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全体学生都留有创新的空间。既照顾了优生,也考虑了全体。
总之,本次命题不是想给学生“挖坑设陷阱”,而是想给学生“服务搭平台”,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努力使语文考试成为激励学生热爱学习语文的有效动力,成为评价教师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客观工具,成为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