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事,是课标可以规定的,也是每个学科老师必做的;有些事,没人规定,也不是每个学科老师必做的事,但是,却是学生在学科成长中很有意义的事!如我正在做着的那件事——数学日记。
也许会有许多人问我:“数学日记,是数学教学的必要手段吗?数学日记能直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吗?没有做这件事,不也是把教学任务完成得好好的吗?”说实话,我不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我只知道这样做能让学生们认识到一个立体的数学世界,让学生们真正感悟到数学世界真的很奇妙,彰显着学生在学科成长中的个性思维足迹,只知道这样做能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不是在教数学知识,而是教会他们一种数学思想,一种数学思维模式。
回想,开始让孩子们写数学日记的初衷:一方面,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交流面、交流次数极为有限,顶多三分之一的同学在交流就很了不起了,而三分之二的同学根本没有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数学问题的思考是有现场环境的熏陶与渲染的,灵感性特强、同时也是稍纵即逝的,如何能让这一瞬间的灵感留下来呢?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便思考着:如何能在课后看到每位同学对一节数学课知识点的理解情况、运用情况,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呈现出自己的个性思考,让他们的思考灵感能够记录下来。在思考中,寻觅到了我在初中记课堂笔记的一种方法——数学笔记(起初的名字)。
在刚开始的尝试中,我结合自己小时候学写作的一种现状:老师布置让回家写一篇周记、作文等,我就害怕,因为我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因此,如何才能让学生们有写作的素材,并让他们有深刻的感悟可以突出表达的中心,进而让们感受数学真的好玩,很奇妙、很有趣?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起初只让孩子们在每一节课后写清楚本节课的知识点取得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完《长方体的认识》后,我就告诉孩子们,你们写一写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孩子们就写到“我们在小组内拿出长方体的盒子,根据老师的引导,我们认识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或者直接就写到“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后来,在日记辅导课中,我和孩子们讲到:大家的日记把知识点写的很清楚,但老师感觉太生硬了,没有你们作文写的有美感,你们能不能以自我介绍的口吻,或者童话故事的口吻来写,是不是会更有趣呢?孩子们一下子就有了新的目标,在修改日记中写到“大家好,我是立体图形中的一员,我叫长方体, 我的身体由六个面组成,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都相等……”,一下子,孩子们学到的生硬的数学知识活了起来。
后来,为了扩展孩子们的写作素材,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找数学的影子。如在学习完《比》后,推荐孩子们去网上查阅“黄金分割比”,以《奇妙的比》为题介绍黄金分割比,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后来,我推荐孩子们买数学读物,阅读有关“数学”的课外书。就这样,学生们的第三只眼睛被激活了——学会了用数学眼睛看生活,生活又多了一层数学的面纱,学生笔下的数学,是那么的。
或许这些都不是考试所要求的,也没有任何的规定,也不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必做的事,我也并没有把它做得多么的好,但是,在这快两年的坚持中,学生们的数学成长,却让我更加坚定了:小学数学日记的意义何在——让数学知识在孩子们心中不再冰冷,而是火热的思考;让数学知识不再是纸面上的写写算算,而是一个立体的、多姿多彩的百花园;是见证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思维,见证每一个学生数学成长的“另类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