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是一把双刃剑。金融发展得好,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金融杠杆使用不当,就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当前,党提出要全面深化经济和金融改革,提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目标,未来我国金融改革的设计有三个内容: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金融改革的核心;建设多层级的资本市场是金融改革的基础。
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
金融和金融的运作是从实体经济的运行中产生,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经济学成本核算的角度说,金融机构也是要计成本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它设置机构、建立营业网点,不能赚到足够的钱,必然难以存活。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企图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更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奢望。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商品的交易量上了一定的规模,金融机构设置网点才能盈利。
一般来说,如果金融扩张是建立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在现货市场的基础上,那它对整个市场带来的风险是可控制的。可是,若金融离开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性,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整个市场的风险就不可控制了。因此,金融的过度创新就成了金融欺诈,衍生金融产品离开了实体经济,就会成为骗取高额利润的手段。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工程师创造出了无数光怪陆离、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创造出了与实体经济完全不相关的金融市场巨额交易。而这些金融产品的目标并非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等,而是制造波动、投机套利。这种行为不仅让绝大多数民众财富遭到某种程度的掠夺,也直接危害着实体经济。
当今社会,一切错误的理念、奢望和白日梦都来源于金融幻觉:所谓的点石为金、一夜暴富、黄金可以下蛋、价值可以自己增值、运作资本就可以发财。由金融幻觉给人们带来一个极为错误的理念:通过玩钱的游戏就可以增加钱的数量,导致财富的增加。于是,人们开始所谓金融创新。当创新离开了实体经济的时候,就成为彻头彻尾的金融。
金融业在扶持、帮助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实体经济创造利润的一部分化为金融利润,而金融业一旦离开了服务实业的本源,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我国,银行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这是经济结构的扭曲,是社会分配的一种本末倒置,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表现。所以,金融改革的方向在于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是金融改革的核心
金融资源配置分为微观金融资源配置和宏观金融资源配置两个方面。微观金融资源配置又分为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两个方面。众所周知,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体系完成的,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来实现的。
金融资金的配置效率对于已有的货币化了的财富,对货币的存量怎么实现金融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呢?通常就是通过人们所说的银行贷款来实现。势力强大的银行体系具有天生的谨慎倾向,使资金流向经营效率高,经济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资金利润率高的实体企业和部门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通过银行配置金融资金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由于我国的金融资源过度集中于银行,而在银行资金的配置上出现了偏差,使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据统计,我国经济增长的70%来自于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30%来自于国有企业。然而,现在的银行配置金融资源将70%的资源配置给国有企业。这是由我国银行的管理的缺陷造就的。假如银行发放一千万贷款给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管理的成本和风险都小得多;如果把这一千万分别贷给二十、三十个中小企业,银行的管理成本和风险就会大得多,显然这种融资格局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现产值占半壁河山的民营企业得不到金融支持,是中国经济的遗憾。因此,我们的金融改革就是要通过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来改变目前银行金融资本配置不合理的倾向。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使银行的资金流向创造财富多的、生产效率高的、资金利润率高的实业和部门。对于银行的金融资金,贷款利率就是它的风向标,就是调动其流向的杠杆,其引导资金流向有能力支付较高贷款利率的实业和部门,实现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同理,银行给出的存款利率越高,投资者的收益报酬亦越高。银行掌握了更多的金融资源,就可以支持更多更有效的实业和部门,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所以我们认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是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把资金配置在效率高的部门,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金融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金融资本的市场配置主要是通过股市来运作的。股市灵活多样的金融工具为技术创新提供重要支持,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
从理论上讲,股市具有天然优胜劣汰的功能,是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杠杆。在股市,股票股价上升,就能吸纳更多的资金,企业就可以掌握更多的金融资源,以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股票股价下跌,就只能吸纳较少的资金,企业可支配的金融资源就大大减少,企业就不得不减少自己的经营和压缩自己的生产规模。我国股市开盘20年,股票市场持续下跌,包括市场投资者、证券投资公司均受到极大损失,出现了市场参与者全输的扭曲局面,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我国股市在金融资源市场配置中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配置的效率十分低下。因此,我国股市的建章立制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通过股市配置的资金只有银行配置资金的15%左右,一是比例小,二是质量低。股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股市营运机制的设计将成为金融改革的重点。
金融的宏观配置效率货币作为实施宏观的手段已被广为运用。经济学理论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取决于流通中待实现的商品的数量,同时取决于货币的供给和货币的需求。的货币供给是经济中主观能动的变量,是由垄断发行的。由此,流通当中的货币数量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量的供给。在经济学上,有一个适度货币的概念,即主观的货币供应要与变动中的经济活动中客观的货币需求基本相符,这样就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如果货币补偿不符合客观需求的情况,就会造成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通货膨胀通常就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导致了物价的普遍上升,人们手中的实际购买力就下降,导致人们生活水平的降低。若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物价的飞速上涨,会给经济带来可怕的冲击。通货紧缩,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不足,其危害一点不比通货膨胀的危害小,可能造成信用被迫清理,生产萎缩,工厂和商店倒闭,失业人数增加,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最后可能演变成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
所以,金融的宏观配置至关重要。适度的货币发行可以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而货币的不当发行则会为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只有从宏观上合理地控制货币的发行数量,才能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金融改革的基础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活力的源泉,是坚实的基础。中国经济呈二元经济状态,一方面是存在一大批大中型国有企业,另一方面是茁壮成长的民营企业、微小企业。结构合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满足包括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高科技创新企业在内的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为这些活跃的市场群体提供金融支持,就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改变我国金融领域的单一结构,改善行政化管理的模式,可以推动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上,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
即银行主导型。银行贷款又偏重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偏重大中型城市,忽略了落后地区的发展和最有潜力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可见,我们的大型国有企业需要有大银行的服务,中小企业需要有中小金融部门服务,微小企业也应该有自己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比如在美国,证券市场包括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区域性证券交易所、场外交易市场等不同层次。其中,纽约证券交易所是最高等级的全国性证券交易所。此外,还有分布在美国各大工商及金融中心城市的11家证券交易所,主要交易区域性企业的证券。与交易所的场内交易并列的是各种场外交易,包括柜台交易、第三市场、第四市场。
一个完整而且成熟的资本市场应当由多个层次组成,各层次市场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能够通过一种良性的互动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则相反,沪、深两市证券交易市场拥有22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但中小板及场外市场发展缓慢,使主板市场形成一定的垄断局面,资本市场结构出现一定的倒置。建立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主题正在悄悄地向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题转变。因此,我们应该逐步改变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的研究,做到每项改革有指导思想、有纲领、有目标、有具体措施,最终使我们的改革事半功倍,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