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 班 姓名
一、默写《观沧海》全诗。
二、练习。
1、本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树木的 ,波浪的 。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三、默写《次北固山下》全诗。
四、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4、诗的前两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 。
5、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6、“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7、“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9、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10、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1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五、默写《钱塘湖春行》全诗。
六、练习。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寒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 )
七、默写《天净沙·秋思》全诗。
八、练习。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着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 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九、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全诗。
十、练习。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2分)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3、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6、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一、默写《夜雨寄北》全诗。
十二、练习。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十三、默写《泊秦淮》全诗。
十四、练习。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说说这首诗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
3、“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6、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社会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十五、默写《浣溪沙·秋思》全诗。
十六、练习。
1.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2.所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4.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
5.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是作者_______时的生活和心情。
6.词中“ , ”一联工整流畅,风韵天然,是深受后人赞赏的名句。
参:
二1、曹操 政治家
2、①以观沧海 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6、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互文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8、苍茫动荡 巍峨 茂盛 汹涌 9、D
四1、唐 王湾
2、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客路 行舟 4、潮平两岸阔
5、潮水涌涨起来,两岸相距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之上。
6、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7、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8、D 9、 D 10、A 11、D 12、D
六、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唐 乐天 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颈 对偶
3.D 4.C 5.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八、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A 5.B 6.D
十、1、杨花,子规(2分,如果答“杨花纷纷,子规悲鸣”等只可得1分)
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答到一点得1分,答到两点或两点以上可得2分)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5、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6、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春末夏初季节的一种寂寞萧条气氛。体会到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
十二、1、李商隐 ; 2、D;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或友人)团聚的心情。
十四、1、朦胧,冷寂
2、笼,即笼罩的意思。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它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的朦胧景色,渲染出朦胧、凄凉、冷寂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又与诗的下两句描写麻木了的人心相照应。
3、承上启下的枢钮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像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6、D
十六、1.去年天气、夕阳西下、花落去、燕归来 2.暮春,从花落去可以看出。
3.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4.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5.春天黄昏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