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养生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等为代表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养生学说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长期以来被今人错误地认为道家走向的是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 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 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 长期以来被今人错误地认为道家因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 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措施等等,因为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思想中有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 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 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其实, 今人的这些评价是极端错误的。要正确理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 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 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 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 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中的反映出,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 无人为之为, 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 就是科学的作为, 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化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 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 是非常错误的行为。 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 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道家养生学说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 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学说的根本观点。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1、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 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 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 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 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等各方面。
2、贵柔、返朴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 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 所以, 老子主张无欲、 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 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 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 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 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 ,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 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隐山堂 养生书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