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14·高考山东卷)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解析: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C项与材料无关;D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系不大;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A项正确。
答案:A
2.(2014·高考上海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解析:材料主张的“仁”“义”“辞让”“礼”“智”均是儒家的主张。《庄子》与《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著作,《孟子》是儒家学派的著作,故选A项。
答案:A
3.(2014·高考海南卷)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故选D项。A、C两项主张与材料主旨相悖;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D
4.(2012·高考山东卷)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由材料中“注重实践”“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和轻视商人与学者等信息可知,该学派否定贵族政治,主张法治,重农抑商,注重实践。由此可知该学派应为法家,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2·高考海南卷)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解析: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中“上”和“民”的关系,其主要是指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材料强调统治者实行“礼”“义”“信”即“仁政”,人民就会服从统治者,故答案选B项。材料强调统治者自身行为,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法”,C项错误;材料不完全是礼治,D项错误。
答案:B
一、选择题
1.(2015·西安三校联考)“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论述了国家与百姓的关系,主张强国弱民,这符合法家的加强集权的君主统治思想,故选A项。
答案:A
2.(2015·深圳检测)《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解析:材料中荀子通过“志”“事”“行”“和”等方面说明了儒家经典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从而论证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故B项正确。
答案:B
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应出于(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解析:材料中“故立君”说明主张加强君权,故是法家思想,D项正确。儒家主张“德”“礼”,墨家主张“非攻”,道家主张“无为”,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D
4.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下列墨家名言和当今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 )
A.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D.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则下之
解析:此题的解题关键是“墨家名言”和“反对奢靡之风”,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虽是墨家名言,但表达的意思为“兼爱”和“尚贤”,不符合题意。
答案:C
5.(2015·宁波模拟)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把战国时期某思想家的思想称之为“相对论”。该思想家及其思想最有可能是( )
A.孔子的“中庸论” B.墨子的“交相利论”
C.庄子的“齐物论” D.荀子的“天行有常论”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就是“齐物论”。“相对论”是指空间和时间都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不变的,所以庄子的“齐物论”可以称为“相对论”,故C项正确。A、B、D三项思想不能体现“相对论”,排除。
答案:C
6.(2015·临沂一模)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司马谈认为六家共同的目标是( )
A.达到天下太平治世 B.维护等级秩序
C.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D.实现君民共治
解析:从材料“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予以分析,可知其意思是六家思想各不相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即达到天下太平治世,故A项正确。法家主张君主,故D项错误;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反对等级差别,故B项错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是表现形式和手段,不能说是目标,故C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7.(2015·泰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之父”麦迪逊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
解析:第(1)题,材料一指出人们都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反映了孟子人性本善的伦理观,故在政治上主张“仁政”;材料二指出人们“生而好利”“疾恶”“好声色”,反映了荀子人性本恶的伦理观,故在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第(2)题,从人性论与政治主张两方面概括即可。第(3)题,依据第(1)(2)题综合回答即可。
答案:(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看法: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
见解: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