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接受教育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分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8:31:02
文档

接受教育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分析

接受教育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分析【摘要】接受较高教育水平在创造出更多财富的同时,也会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消耗大量社会财富。接受更高教育水平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对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高需求之间“供给—需求”十分耦合。在社会老年人口大量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的现状下,讨论和分析接受教育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受教育水平人口老龄化供养能力人口老龄化是特定地域和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现实表现,主要指社会总人口中年轻人数量相对少、60岁及以上
推荐度:
导读接受教育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分析【摘要】接受较高教育水平在创造出更多财富的同时,也会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消耗大量社会财富。接受更高教育水平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对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高需求之间“供给—需求”十分耦合。在社会老年人口大量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的现状下,讨论和分析接受教育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受教育水平人口老龄化供养能力人口老龄化是特定地域和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现实表现,主要指社会总人口中年轻人数量相对少、60岁及以上
接受教育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分析

【摘要】 接受较高教育水平在创造出更多财富的同时,也会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消耗大量社会财富。接受更高教育水平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对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高需求之间“供给—需求”十分耦合。在社会老年人口大量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的现状下,讨论和分析接受教育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受教育水平 人口老龄化 供养能力

人口老龄化是特定地域和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现实表现,主要指社会总人口中年轻人数量相对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相对多,并且这种状态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有保持或者加剧的趋势。在人口老龄化社会中,普通居民良好的受教育水平,无论是从整个社会,还是具体到单个家庭,对保障和实现老年人“高效、适宜、健康、愉快”的养老需求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的产生原因

人口老龄化属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人口年龄“非自然”结构状态。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是指社会当中老年人增多所产生的一系列有关老年人养老、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现象本身是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但严重的社会人口老龄化又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在1999年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占8.87%,并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在相当长时期内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直到2100年,老年人口总量仍然高达3.18亿,占总人口的31.09%,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根据国际一般经验,产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有人均寿命延长和特定时期内人口的非均衡生育。本文主要也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产生现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原因。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人均预期寿命即人均寿命,人均寿命的延长使相对“后一时期”内老年人口总量增加,加剧人口老龄化程度。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1981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上升到71.4岁,2010年为74.8岁。这种上升趋势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整体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历史过程十分契合,平均现实寿命延长也正是促使我国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2、非均衡生育。非均衡生育,是指人口出生率严重偏离正常的自然生育率水平的非正常生育状态,主要表现为婴儿出生率奇高或极低。我国人口非均衡生育主要表现在20世纪50—70年代,在“战后”恢复建设中,经济迅速恢复,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再加之受传统农业社会“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思想观念和国家人口生育的影响,产生和爆发了我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婴儿生育高潮,婴儿出生率急剧提升。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为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压力,受计划生育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在这两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人口非均衡生育是产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另一重要的“现实”因素。

3、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双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由于受到计划生育的长期持续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思想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我国现阶段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呈现“双下降”状态。2011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1.93‰,出生率比2002年下降了0.9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2年的6.45‰降至2011年的4.79‰,下降了1.66个千分点,且有继续“双下降”的趋势。这使得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新生一代人口数量继续“减少”,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有学者研究得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中将有1/3人口达到或者超过60岁,有超过4.38亿老年人口。并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思想观念的转变,少子化、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等,也使得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程度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二、受教育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教育是培育新生人口准备从事完全人类社会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得以持续、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对于整个国家或地区来讲,国民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文明富强的重要体现;对于个人来讲,接受教育水平是提高个人素质、增强个人能力的主要途径。

1、接受较高教育水平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接受良好教育水平的人,一般也更加倾向于意愿使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这与我们国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是一致的。但让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是需要付出较大成本和代价的,且个人或家庭的能力和精力又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家庭在考虑抚育子女个数时,除了考虑个人内心意愿、期望抚育子女个数外,还会受到个人或家庭抚育能力、国家等其他因素。从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在全国女性和男性群体中,接受教育程度与抚育子女个数均有明显的反向关系,即接受教育水平越高,意愿抚育子女数越少。

2、良好的教育水平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同时,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人作为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潜在资源之一,其“潜在”人力资源经济价值能否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水平影响和。国家和地区居民良好的接受教育水平,是居民个人创造力、生产力等潜在经济、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居民接受教育水平越高,个人生产和创造能力就越强,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积累、生活医疗水平提高,又会逐渐延长人们的预期寿命,使社会中老年人口相对增加,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

3、接受教育水平可能会降低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的供养能力,使人口老龄化问题恶化。家庭抚育子女是需要大量的家庭成本的,而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又是有限的。家庭收入水平同家庭抚育子女和供养老人等现实支出的“收入—支持不平衡”矛盾就必然显现。这一点在西部农村地区较常见,因学致贫现象时有发生,子女教育“投入”对家庭供养老人能力产生较大影响。短期内,单个家庭教育开支使得供养老人支出大大减少,使老年人养老问题缺乏保障。

文档

接受教育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分析

接受教育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分析【摘要】接受较高教育水平在创造出更多财富的同时,也会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消耗大量社会财富。接受更高教育水平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对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高需求之间“供给—需求”十分耦合。在社会老年人口大量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的现状下,讨论和分析接受教育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受教育水平人口老龄化供养能力人口老龄化是特定地域和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现实表现,主要指社会总人口中年轻人数量相对少、60岁及以上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