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概括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个自然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画出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中是把 比喻成 。
4、“这种境界”指
5、“使我总想高歌一曲”是因为 。
(二)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这段文字选自 。
2、用“‖”给这段话分层。
3、写出这段话的段意。
4、用“~~~”画出比喻句,并写出这句话是用
比喻 。
5、这段话的前两层写草原的 、 。
(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四)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一”在这里是 的意思;“千里”是指 ;“茫茫”是
的意思。
2、全句的意思是: 。
(五)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1、这段话讲了 的情景。“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既体现了 ,又说明了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不是亲人 ,
可见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两个“再”字,说明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语言虽然不通,但是 。
(六)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青海湖水所以如此湛蓝,是因为湖面高出海平面3197米,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0.6%左右,透明度达到米以上,因而,湖水晶莹明澈。
1、“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这幅画卷里有
。相比之下写 是重点。
(七)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心灵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他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推翻了。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因此,留下了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1、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2、作者“抬眼望去”所望见的景物: 。
从眼前的美景想到了 。
由此,作者又幻想到 。
(八)
后来,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的拉出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但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1、这段文字选自 。
2、用“‖”给这段话分层。
3、写出这段话的段意。
4、为什么“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九)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他说,他们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1、这段文字选自 。
2、父亲的话包含两层含义:(1)
(2)
3、为什么说“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十)
这年的一天,父亲与世长辞了,我们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这令你骄傲吗?”我问。“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1、概括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你怎样理解“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这句话?
(十一)
这时,我仿佛看到,我的金发碧眼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1、“我的金发碧眼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这句话的意思是 。
2、这句话不仅与课题 ,而且含蓄地点明了 。
(十二)
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像牛仔的皮带似的,翻卷着抽打天地。老师还会不会来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去云中。我只有扔了雨衣,连滚带爬。渺无人迹的城市中,我惊惶地想到: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傻?也许今天根本就不上课。
1、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十三)
暴雨是一个筛子。胆小的、思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量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1、这段文字选自 。
2、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十四)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修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1、这段文字选自 。
2、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3、“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描写的是 。
4、用“ ”画出描写渔夫家庭环境的内容。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个 的人。
(十五)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① 是他来啦 ② 不 还没来 ③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④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⑤ 嗯 揍我一顿也好
1、给这段话加上标点。
2、①②处省略号的作用是
③④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
(十六)
渔夫皱起眉 他的脸变得严肃 忧虑 嗯 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 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 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 我们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1、给这段话加上标点。
2、写渔夫表情的句子是
3、写渔夫动作的句子是
4、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忧虑”?
5、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可以看出
(十七)
我们是穷。但是穷有什么错?富也罢,穷也罢,都是日子的一种过法。穷人不见得可怜,富人也不一定高贵。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
1、这段文字选自 。
2、画“ ”的内容中两个“穷”字有不同的含义,第一个“穷”是指 ;第二个“穷”是指 。
(十八)
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耻辱,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如果把它看做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住心灵的光芒:如果把它看做是一块宽大的布料,那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件温暖的新衣,甚至,还可以把它当做魔术师手中的那种魔布,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
1、这段文字选自 。
2、用“ ”画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
3、写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十九)
如果一个人只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己的力量,是多么愚蠢啊!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机会,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开掘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
1、这段文字选自 。
2、用“‖”把这段话分成两层。
3、写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二十)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3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1、这段文字选自 。
2、课文用一组 和 介绍了大象骨骼化石 和 的特点,并进一步说明 。
3、“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这句话说明 。
4、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二十一)
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1、用“‖”把这段话分成两层。
2、从 可以想象出
从
可以推想出
(二十二)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这段文字选自 。
2、梅花的秉性指什么?用“ ”画出来。
3、这一大段语重心长的话,是外祖父 的表白,他在诉说着 ,表达了 ;这段话,在教育着我,希望我 ;这段话,也揭开了外祖父 的原因。
4、这段文字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5、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6、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是 。
7、补充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 。
(二十三)
已经近30年没见到他了,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1、理想的风筝指什么?
(二十四)
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春之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空,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1、这段描写了 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衬托出 。
2、作者用 的手法,给这些景物赋予了情感,这种写法叫做 。
(二十五)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氏补天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蘸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1、这段文字选自 。
2、这段先写刘老师的 ,再写他的 ,最后写他的 。逐层深入地体现了刘老师 。
3、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二十六)
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了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点“.”的内容说明 。
3、“后来我考入了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这进一步说明 。
(二十七)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豆腐块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的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1、用“‖”给这段话分层。
2、这段话首先写 ,接下来讲的是 ,最后讲 。
3、刘老师光是在放飞风筝吗?不,他是在告诉孩子们 。
4、从中可以看出刘老师是一个 的人。
(二十八)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漫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1、这段文字选自 。
2、用“‖”把这段话分为三层,并写出层意。
(1)
(2)
(3)
3、这段文字通过写詹天佑的 、 、 ,展现了詹天佑
的形象。
4、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二十九)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两口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六个工作面可以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一半。
1、用“‖”给这段话分层,写出层意。
2、根据居庸关 的特点,詹天佑采用了 的办法;根据八达岭隧道 的特点,詹天佑采用了
的办法。
3、画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的示意图。
(三十)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1、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2、用“‖”把这段话分为三层。
3、从哪几方面看出伯父受人爱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