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八上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8:30:27
文档

八上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八上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一、《背影》文段一:1----3段(我与父亲不相见。。。我们便同行。)1、画线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内容:①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结构:②开篇点题(背影)③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并设置了悬念。2、开篇“点背影”后,后文为何宕开一笔,叙写家事(“祸不单行”,“家中光景惨淡”)呢?把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全文奠下惨淡哀伤的感情基调。3、文段中描写父亲的语言,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从父亲安慰儿子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父亲的刚强镇定,这是对儿
推荐度:
导读八上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一、《背影》文段一:1----3段(我与父亲不相见。。。我们便同行。)1、画线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内容:①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结构:②开篇点题(背影)③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并设置了悬念。2、开篇“点背影”后,后文为何宕开一笔,叙写家事(“祸不单行”,“家中光景惨淡”)呢?把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全文奠下惨淡哀伤的感情基调。3、文段中描写父亲的语言,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从父亲安慰儿子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父亲的刚强镇定,这是对儿
八上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一、《背影》

文段一:1----3段(我与父亲不相见。。。我们便同行。)

1、 画线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内容:①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

结构:②开篇点题(背影)③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并设置了悬念。                                                                             

2、 开篇“点背影”后,后文为何宕开一笔,叙写家事(“祸不单行”,“家中光景惨淡”)呢?

把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全文奠下惨淡哀伤的感情基调。                                                                         

3、文段中描写父亲的语言,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父亲安慰儿子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父亲的刚强镇定,这是对儿子深深的爱。

文段二:4----5段(到南京时,有朋友约。。。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文段中两次使用“踌躇”“终于”,有什么作用?

“踌躇”“终于”反映了谋事对父亲是相当重要的,更说明了在父亲心目中,对儿子的关心胜于一切,体现了爱子情切。

3、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反语。这是作者对当初自以为是、不能理解父爱的一种愧疚与自则的心理。

4、“他再三嘱咐茶房”中的“再三”与“我再三劝他”中的“再三”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同,前个“再三”表明父亲嘱咐次数多,不厌其烦表达了父亲爱子之情深切;后个“再三”表现我自尊自信,嫌父亲多事、罗嗦。

5、请体会画线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蕴涵的情味?

父亲认为儿子的事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二:不会。因为世上最爱儿女的就是父母,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爱子女的表现,而我会理解他们,并接受他们的爱。

文段三:第6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内容:月台买橘

2、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反映了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作者刻画父亲的背影,抓住他的衣着、动作、体态等方面的特点,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攀、缩、倾),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这个背影是全文的线索,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详写。

4、“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什么又赶紧拭干了泪?

父亲为“我”买橘,历经艰辛,使“我”感动;既怕别人看见难为情,更怕父亲看见而伤心。                                                                                

5、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由近而远,写这个背影能表现我为父爱而感动、对父亲无尽的思念,又想到父亲的前程艰难而生发悲悯、辛酸之情。                                                                      

6、“当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再”“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第二次的泪有何含义?)

   “再”写出作者多次的寻找,表现出对父亲的难舍与依恋;“又”与前次流泪呼应,写出了眼泪一流再流,流而不止,传达出作者对父爱的理解。(这泪是对父亲命运与前途的牵挂,对父亲的敬爱、感激与留恋,对自己以前不理解父爱自以为是的愧悔。)

7、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8、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进去吧,里边没人。”      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又怕天冷冻着儿子。

9、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

10、有的同学认为作者的父亲没有遵守交通规则 ,随意翻越铁路线,有损于父亲形象的高大。你怎么看的?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交通规则去要求80年前的人。父亲此举正是对儿子那份无微不至的关爱,这份爱是真挚的,深沉的,是伟大的,在爱面前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11、有同学认为文中流露出一些“淡淡的哀愁”,请你结合课文作具体的分析。

文中思想感情的基调上父子情深,是惜别之情。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父亲的感情,哀愁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应是在逆境中的镇定、宁静的深沉心情。课文中的另一种思想感情,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正是儿子的这种复杂的感情,才衬托了父亲的那种复杂心情。这两种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相互映衬的。

二、《中国石拱桥》

文段一:1----4段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由一般到个别 。

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先写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几乎”是说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用上“几乎”,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文段二:第5段(赵州桥非常雄伟。。。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赞美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2、文引用了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为了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和形式优美。 

3、选文的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结,这种结构能给人完整清晰的印象。 

4、本段开头部分运用了许多数字,有什么作用?

使用科学测量得来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给人以具体明晰的印象。

5、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不能,“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说明后来还会有更长的石拱,去掉后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本段介绍赵州桥特点,是依照大拱的长度、小拱的作用、大拱拱圈的特点、全桥结构特色与四周景色的配合顺序写的。为什么不按照由大到小的说明顺序,先把大拱的两个特点介绍完,再介绍小拱的特点呢?          作者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的。

文段三:第6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卢沟桥

2、文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据、下定义、作比较  

3、把这段文字分为四层,简述各层意思 

……年间//桥长……联拱石桥//永定河……坚固//桥面……

①建桥时间②结构特点③结构坚固④形式优美。

4、文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表程度,是说桥面差不多与路面平行,去掉后就成了完全与河面平行了,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大自然的语言》

文段一:第1段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B A C]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

  3.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这是对范围进行,说明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去掉后就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6.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文段二:第2段(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2、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是①传语 ②暗示 ③唱歌 

3、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 

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4、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5、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6、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逻辑顺序  )

文段三:第8段(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这段文字是按 概括到具体(逻辑) 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文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八上文言文复习资料

一、《桃花源记》

1、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2、文章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

5、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6、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7、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8、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9、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作用?(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10、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二、《陋室铭》

1、 统领全文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文中点睛之笔是何陋之有。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

5、写出三组对偶句(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调素琴,阅金经

6、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引用孔子的话,反问句式呼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1、 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 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三、《核舟记》

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技亦灵怪矣哉!

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答:苏轼曾游过赤壁,并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核舟的窗户上的字正是出自这两篇文章,核舟正是通过这一点表明苏轼和朋友游赤壁的。

4、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5、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

A.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B.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c.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6、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               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8、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9、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那十六个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联“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的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细致。

四、《大道之行也》

1、文中从哪几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答:(1)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2)人人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受到社会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各种年纪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3)尤其对矜、寡、孤、独、废疾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

3、文章从哪两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

答:两方面,一是社会制度,二是社会公德。

4、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答:天下为公

五、《三峡》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原句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 原句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

答:晴霜初旦,林寒涧肃。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雨,所以说这是秋天。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肃。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答: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答: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

答: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六、《答谢中书书》

1、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2、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3、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4、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5、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关系亲密③志同道合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七、《观潮》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的怎样的特点?

答: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四方面,由远及近地写海潮,刻画了江潮的雄伟壮观。

3、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4、第二段写水军演习,场面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5、第二段中写水军演习之时,说他们“如履平地”,这样写有什么内涵?

答:这是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水兵技艺的娴熟

6、第三段哪些句子描写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答:“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奇伟壮观。

八、《湖心亭看雪》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

答: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答:“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喜悦心情。

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包含了作者痴迷山水之乐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文档

八上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八上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一、《背影》文段一:1----3段(我与父亲不相见。。。我们便同行。)1、画线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内容:①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结构:②开篇点题(背影)③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并设置了悬念。2、开篇“点背影”后,后文为何宕开一笔,叙写家事(“祸不单行”,“家中光景惨淡”)呢?把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全文奠下惨淡哀伤的感情基调。3、文段中描写父亲的语言,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从父亲安慰儿子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父亲的刚强镇定,这是对儿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