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mmmmmmm mmm
关键词:检验科;血液;标本采集;分析
随着医学的进步,为了精确疾病的诊断,完善治疗方案,常常需要对血液进行准确的检测。现代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部分。分析中和分析后检验质量控制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相当重视。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往往受到忽视,尤其是标本采集上的缺陷常给后续的检测工作带来直接的影响。
1.不规范标本对血液检测的影响
如果医护人员的不规范操作,标本采集的时机不当,标本送检不及时,甚至弄错标本导致了不规范标本,不仅影响了报告的准确性,干扰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造成误诊、漏诊,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2.原因分析
2.1 血液采集操作不规范。
2.1.1 标本溶血。这是最常见不规范标本.这主要是由于: 采集血标本时来回穿刺,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或是采血时空气进入注射器,产生气泡,发生溶血。也可能是采集速度过快,注管时不拔下针头猛力注血,结果红血球经针头挤压破碎溶血。也有一些是为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还有少数是注血后试管晃动过于猛烈,也会造成标本溶血。这样的标本常常导致红血球总数明显降低,由此换算出的常规各项指标均出现异常结果。由于标本溶血而造成钾、丙胺酸基转氨酶等的偏高,该类影响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影响较多。
2.1.2 标本凝血。这类样本主要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没有严格控制抗凝剂与血量之比,抗凝剂浓度会改变血细胞的形态大小,这些改变会使血常规检验时有核细胞的计数得出错误结果;或是未混匀标本,抗凝剂与全血混合不均,造成凝血,包括肉眼观察不出的微小凝集。
2.1.3 血液标本抽取地方错误。此类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输液患者的同侧和对侧采血的生化结果有明显的影响。而这往往是由于在输液或输血的针头处直接抽取标本所致。
2.2 血液采集时机不规范。这类错误常常表现在:在患者做完运动就采集血生化标本,此时丙酮酸和乳酸可迅速增加,剧烈运动可使钾、钠、钙、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糖、无机磷、尿素、尿酸、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升高一倍以上。或是在患者刚进食,就采集血生化标本,标本中的甘油三酯增加5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加20%,胆红素、无机磷、钙、钠和胆同醇均增加5%左右。饮酒和高脂、高蛋白进食后多数人肠源性同功酶和尿素、血氨等都会增加。
2.3 血液标本未及时检测。血液中有些项目有严格的时间依赖性,如血氨、乳酸、血小板、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等。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气体扩散等,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使检验结果失真.血液离体后,由于红细胞糖醇解消耗能量及细菌污染分解葡萄糖,加上自细胞降解酶的作用使血糖浓度逐渐降低,不及时处理室温状态下的血标本,每小时血糖值降低约7% 。
3.防范措施
3.1 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临床医师和采血护士应及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和检测目的与意义。采集护士自身应根据检验目的准备好物品和容器、标签及患者信息,明确采集标本量、选择正确的采集方法,同时做好自身准备。
3.2 严格标本采集时的注意事项。对于静脉采血,因体位影响水分在血管内的分布应取坐位。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得超过1min,以免时间长后血清蛋白及蛋白结合物发生变化。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以免静脉阻滞导致甘油三酯增高。抽血后应将抗凝管及时颠倒数次,防止出现小的凝块及溶血;血气分析抽血时注射器内不能有气泡,抽血后立即用小橡皮密封针头,隔绝空气;采集血培养标本应严格无菌操作,一般在病人发热初期或高峰期,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不得超过2h。
3.3 标本采集后的注意事项。要严格做好查对制度,标本上的标签要填写好患者的相关信息并与申请单一致。对采集好的标本要及时送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