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及答案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8:32:32
文档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及答案解析

《学弈》一、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二、理解课文,回答问题。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三、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一个(),告诉我们()的道理。答案:一、1、的2、弈秋的教导;鸿鹄3、他,指前一个人二、因为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专心。(或者一人专心致志,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三、专心致志心不在焉学习必须专
推荐度:
导读《学弈》一、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二、理解课文,回答问题。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三、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一个(),告诉我们()的道理。答案:一、1、的2、弈秋的教导;鸿鹄3、他,指前一个人二、因为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专心。(或者一人专心致志,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三、专心致志心不在焉学习必须专
《学弈》

一、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二、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三、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的道理。

答案:一、1、的2、弈秋的教导;鸿鹄3、他,指前一个人

二、因为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专心。(或者一人专心致志,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三、专心致志  心不在焉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两小儿辩日》 

一、一词多义: 

⑴为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孰为汝多知乎      

⑵其 ①问其故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二,古今异义(彩色):⑴日中如探汤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三,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四,文学常识填空。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的可贵精神。

五,课文内容:(1)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4)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答案:1.⑴①为:是 ②动词:说、认为  ⑵①其:那 ②它  

2.⑴汤:古义:热水;今义: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⑵去:古义:离;今义: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1)视觉 触觉 知识无尽 学无止境 思考、探索真理

5.(1)因为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                                  

(2)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

(3)孔子不能决也

(4)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匆匆》

一、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

二、仿写句子: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三、说说下面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匆匆》是一篇         (体裁),作者是现代作家           。文章紧紧围绕“          ”二字,细腻地刻画了                  。表达了作者对          感到          和          。揭示了            ,但又           的复杂心情。

答案:一,(1)比喻(2)拟人(3)反问二,略

三,(1):解释说明   (2)列举

四,(1)体裁:散文   作者:朱自清   围绕:匆匆  刻画:时间流逝的踪迹   表达:流逝的时间   感到:无奈和惋惜   揭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白走一遭   又:对已逝的日子深深地留恋

《桃花心木》

一、读课文,把种树人回答作者问题的话概括起来简述。

例:问: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答:模拟老天下雨,时间不确定。

1、问: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假如你天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答:

二、填空并答题。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       ),会(          )。在不确定中,就能(     ),努力生长。

上述一段话是作者跟种树人谈话后的(    ),借(     )喻(      ),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三、读了《桃花心木》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答案:

一,1、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汲水生长的树苗会枯萎,

2、定时定量浇水会养成树苗的依靠心,根无法深入地下,假如停止浇水就会枯萎,幸存的树苗也会被暴风雨吹倒      

2,感想   物    人

《北京的春节》阅读练习(一)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铺户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年前

1、这个片断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______________,这个谚语说明了______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答:_______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_____

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8,找出一个过渡句。

9,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____________

10北京的春节,年前的腊八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还要大扫除,一片繁忙的景象。同学们想想,你们的年前都有哪些准备或活动呢?答:文段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

答案:1.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有哪些的风俗习惯。

2.“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说明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3.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腊八粥里的品种众多,内容很丰富。

4.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

5.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

6.(1)买杂拌儿(2)买爆竹(3)买各种玩意儿

7.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杂拌儿

8.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9.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10.时间。

《北京的春节》阅读练习(二)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片断的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摘录文中的句子。

2、除夕真正体现了出了过年的喜庆气氛,可以用热闹来概括,请找出表示“热闹”的句子。

3、除夕真热闹,主要的活动有:做(       )、穿(      )、贴(      )和(       )、放(      )、吃(      )饭,还要(      )。

4、文中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写下来:5、“逛”字是(     )结构,部首是(     ),音序是(     ),它的意思是

6、“光景”这个词在文中指(       );“截然不同”的意思7,第三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进行什么活动?答:_____________

8,选择这些人物来进行描写,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

9、这里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是属于(详写,略写)。

答案:1,  除夕真热闹。

2,  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3, 年菜 新衣 对联 年画 鞭炮 团圆饭  守岁

4,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5,半包围  走之   guàng   外出闲游

6, 初一的情景    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7,男人们拜年,女人们待客,小贩们摆摊,孩子们逛庙会。

8, 初一的时候,每个人都没闲着,轻松自在的各做各的事。  

9、详写。

《北京的春节》阅读练习(三)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悬”字的部首是(     ),音序是(     );“悬”的意思有:①挂  ②公开揭示  ③抬  ④无着落;无结果  ⑤距离大;差别大。文中的“悬”取第(    )种解释;“实力悬殊”取第(    )种解释。

2、找出一个夸张句,说说这样写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________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_________

4、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理解,把下面人物分类。

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

属于《水浒传》的有:           属于《红楼梦》的有:

5、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答案:1、 心 xuán ①  ⑤                                             

2、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说明:老铺子的气派,景色的壮观。

3、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4、①林冲、宋江、武松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5、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

6、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练习(一)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    我是最大的     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     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会意了,接着说:“似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请给这个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                      

2、找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是指:                                                                                                                                                                               4、这段话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读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然后自己提问自己回答,体会划线句子的内涵。                                                                                       

6、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这是,他心里也许在想:            

答案:

1、  提审时  

2、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体会: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是因为他对的事业充满信心

3、对于事业的信心。

4、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我对父亲的敬仰之情。

《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断(二)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dāi dài)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亲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zhe zháo)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 再说什么了 

1.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与“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照应的句子。 

3.本段话的中心句是:                                                                                

4.“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三个方面:

答案:

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2,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4.(1)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2)工友阎甄三被抓(3)含糊回答我的问题

《为人民服务》阅读训练(一)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先解释下列加粗的字,再说说全句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______    或:_____    于:—

2.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  此句和后面三句是______________关系。

3.“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答案:

1、(1)本来(2)有的(3)比。人本来就要死,有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死比鸿毛还轻。

2、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3、张思德的死是光荣的,他的死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

《为人民服务》阅读训练(二)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1、什么叫“死得其所”?解释为现代汉语。

2、同志认为,怎样才算是“死得其所”?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同志所说的这个“共同的目标”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学完全文后,你对司马迁的话有什么理解?谈一谈。

5、同志指出,党人应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精神。你知道这“三个代表”都是哪些内容吗?写出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6、《为人民服务》曾广为流传,许多语句都曾作为“毛语录”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你对文中哪句话印象最深,谈一谈个人感想。

答案:

1、死的有意义有价值

2、为人民而死

3、取得全民族的

4、道理论据,为人民而死,就有意义有价值,伤害人民,剥削人民,对人民没有好处的人死,就是微不足道的   

5、一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二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他的旧wéi qún(      )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

yìnɡ bì(     )。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1、在文中括号里写上词语。

2、“乖”字的部首是(  ),音节是(   );“兜”字的部首是(   ),共(   )笔。

3、“不过她没注意这些”。“这些”指            ;她注意的是                ;她注意这些是因为                                               

4、请判断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用法,分别在括号中标上序号。

破折号用法:①用于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②用于话题突然转变;③用于声音延长。

(1)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

(2)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

(3)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

5、这个选段主要写                                           

6、改写文中画线的句子 .                                       

7、阅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8、读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联系上文,回答问题。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1.围裙  硬币   

2.丿 guāi  儿  11画   

3.“这些”指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    她注意的是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  这是大年夜,自己却仍然饥寒交迫。

4.(1) ①(2) ①(3)②  

5.可怜的小女孩和她身处的环境。

6.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没有什么用。

8.(1)用了排比。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残酷,体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幻想的美好生活,第二个“幸福”是小女孩摆脱了她痛苦的生活。

《卖火柴的小女孩》(二)

一,读1——4自然段,说出下面句子是怎样写出小女孩遭遇的悲惨的。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

2.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3.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

4. 它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5. 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

二.读课文第5——11自然段,根据课文填空。

因为小女孩冷,她就幻想有(       );因为饿,她就幻想有(       );因为圣诞节就要来了,她就幻想有(           );因为没人疼爱,她就幻想出(       )。幻想和现实的鲜明对比,说明小女孩生活遭遇极其(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一句连用三个“没有”是为了强调(              )。

三.读12、13自然段,回答问题。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两句中,为什么要写小姑娘的微笑?为什么要强调是在“大年夜”冻死?

四,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

一、(1),环境描写,用特定的环境侧面烘托出小女孩的悲惨

(2),外貌描写,正面刻画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3)外貌描写,正面刻画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4)动作、外貌描写,正面刻画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5)环境描写,侧面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

二、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悲惨   女孩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侧面表现社会的冷酷

三、(1)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可怜的孩子,侧面表现社会的冷酷。第一个幸福指小女孩幻想上午美丽的生活。第二个幸福指小女孩摆脱了痛苦悲惨的生活。

(2)小女孩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批判了社会的冷酷

《凡卡》阅读(一)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玻璃窗上映出蜡烛的模糊的影子;他想象着他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好像爷爷就在眼前。——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65岁,老是笑眯眯地眨着眼睛。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觉。到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他后头。泥鳅是一条非常听话非常讨人喜欢的狗。它身子是黑的,像黄鼠狼那样长长的,所以叫它泥鳅。

现在,爷爷一定站在大门口,眯缝着眼睛看那乡村教学的红亮的窗户。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 )里冒出来的一缕缕( )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 )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 )的……

1、 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仿照下面的词语在横线上写四个这样的词。

如:干冷干冷:(     )(     )(     )(    )

3、作者在这里穿插了对往事的回忆,一次是          ;另一次   。这样安排是为了说明什么? 。通过           和            ,增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描写爷爷外貌的句子。

5、请用找出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句话。                                 

6、找出文中以处写景的语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7、给文中彩色的字注音。

答案:1、爷爷守夜时的情况

3、爷爷守夜时的情况;与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对比,突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突出了旧社会的黑暗;对比和衬托。

4、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65岁,老是笑眯眯的眨着眼睛。      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

5、天空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6、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们有,干冷干冷的。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烟啦,披着浓霜一身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环境描写,拟人,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乡村的宁静,凡卡对乡村生活的留恋,与悲惨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7.cōng   lǚ  sǎ    shì

《凡卡》阅读(二)

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6)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我会替您搓烟叶,”他继续写道,“我会为您祷告上帝。要是我做错了事,您就结结实实地打我一顿好了。要是您怕我找不着活儿,我可以去求那位管家的,看在上帝面上,让我擦皮鞋;要不,我去求菲吉卡答应我帮他放羊。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等我长大了,我会照应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1、你认为这段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你从“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凡卡怎样的心情?                                 

3、从这段话找出老板和老板娘三次毒打凡卡的动词,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粥”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

5、请用”线画出凡卡三次挨打的原因的句子。               、                     、                          

7、文段中你从哪几个方面可以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                                  

8、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扎扎实实(         )   哭泣(       )    照顾(         )     欺压(          )

9、读了这个文段,你想对凡卡说些什么?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答案:

1、写了凡卡的悲惨学徒生活,对凡卡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2、对乡村生活的渴望。一想起伤心处,就忍不住叹气。无奈,痛恨学徒生活。

3、动词:揪 拖 揍 捞 戳 。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社会的黑暗。

4、Z   弓   7、挨打、挨饿、睡不好觉,宁愿回乡村吃苦受累,也不愿过学徒生活

8、结结实实          抽噎       照应        欺负

《跨越百年的美丽》阅读练习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他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            ),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            ) ,变成一条条(          ) ,她变成了科学史上 (              )。  

1、“卓”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        ) 。 

2、按课文内容填空。 

3、按要求写词句: 

(1)形容玛丽奉献的:                (2)表示玛丽钻研::              

4、分别用感叹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介绍一下玛丽对人类的贡献. 

5、“淡蓝色的荧光”是什么?它怎么会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6、“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中“伟大自然发现”指的是                           ,而玛丽·居里发现人生的意义是                                                 

7、请把这段话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画上横线,并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8、居里夫人在科学事业上贡献了一生,她美丽健康的容貌隐退,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你觉得这样值得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z 卜或十   

2、新名词“放射线”,计量单位“居里”,科学定律,永远的里程碑。

4、 玛丽对人类做了多么大的贡献啊!   难道玛丽没有为人类做出贡献吗? 玛丽不可能没有为人类做出贡献。 

5、“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0.1克镭发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的烟熏火燎、身体的疲劳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了“美丽的生命”。这项成就的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的赞颂。 

6、“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练习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本文的论点是:                                                            

(2)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3)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③┃④⑤⑥┃⑦     B.③→④⑤⑥→⑦

    (并列结构)      (层进结构)

       C.(分——总结构)   D.(总——分——总结构)

(4)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

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

(5)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            。

(6)文中划线的“发现者”、“创立者”的位置能否对换,为什么?

(7)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的意思是什么?

(8)这段文字中红色的词语在含义上与文章结尾段落的一个词相照应,这个词是

 (9)语句中“?”指           “ !” 指          

答案: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1      2、3       4、5          

(3)c     

(4)(4)A

(5)有准备(见微知著),善于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

(6)不能,它们二者是一个逻辑关系,先有发现才能够有创立。

(7)面对生活中的小事,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8)见微知著

(9)产生的疑难问题;发现的真理。

文档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及答案解析

《学弈》一、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二、理解课文,回答问题。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三、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一个(),告诉我们()的道理。答案:一、1、的2、弈秋的教导;鸿鹄3、他,指前一个人二、因为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专心。(或者一人专心致志,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三、专心致志心不在焉学习必须专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