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转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8:31:40
文档

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转变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社会生活史》科目考查卷专业:历史学班级:10-3任课教师:程莉莉姓名:潘志祥学号:100060330成绩: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转变中国人聚餐,一般喜欢大家围桌会食的方式,隆重热烈的气氛会深深感染每一个与宴者。并且会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劝菜”,就是主人为了表示对客人的热情,用自己的筷子夹菜给客人。随着现代人对卫生习惯的重视,这种饮食方式确实算不上优良,因为会食这种亲密交流的结果,是将各人特有的那些菌种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了同桌共餐的人,人们在欢快醉饱之时自然是感觉不
推荐度:
导读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社会生活史》科目考查卷专业:历史学班级:10-3任课教师:程莉莉姓名:潘志祥学号:100060330成绩: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转变中国人聚餐,一般喜欢大家围桌会食的方式,隆重热烈的气氛会深深感染每一个与宴者。并且会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劝菜”,就是主人为了表示对客人的热情,用自己的筷子夹菜给客人。随着现代人对卫生习惯的重视,这种饮食方式确实算不上优良,因为会食这种亲密交流的结果,是将各人特有的那些菌种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了同桌共餐的人,人们在欢快醉饱之时自然是感觉不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社会生活史》科目考查卷

专业:历史学     班 级:10-3          任课教师:程莉莉 

姓名:潘志祥     学 号:100060330     成 绩:

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转变

中国人聚餐,一般喜欢大家围桌会食的方式,隆重热烈的气氛会深深感染每一个与宴者。并且会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劝菜”,就是主人为了表示对客人的热情,用自己的筷子夹菜给客人。随着现代人对卫生习惯的重视,这种饮食方式确实算不上优良,因为会食这种亲密交流的结果,是将各人特有的那些菌种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了同桌共餐的人,人们在欢快醉饱之时自然是感觉不到危险已经逼近了。

现今接待外宾的国宴以及高档宴席已经实现了分食,但是社会上的一些中低档餐馆以及占绝大部分的家庭聚餐都很难实行。除了传承下来的饮食习惯之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餐馆或者家里招待客人或者自家人吃饭,分食而吃会觉得很不礼貌或者很见外。

其实中国的会食的方式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久,也就是一千多年的历史。比之存在三千多年的分食的历史,会食似乎更加不地道,因为会食的出现,很大原因是五胡乱华时期传入的“胡床”而引发的改变。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后来说的“筵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分餐而食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著名的故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说,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广招宾客,礼贤下士,他平等对待前来投奔的数千食客,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一样的馔品,穿一样的衣裳。一天夜里,田文宴请新来投奔的侠士,有人无意挡住了灯光,有侠士以为自己吃的饭一定与田文两样,要不然怎么会故意挡住光线而不让人看清楚。这侠士一时怒火中烧,他以为田文是个伪君子,起身就要离去。田文赶紧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原来他所用的都是一样的饮食。侠士愧容满面,当下拔出佩剑,自刎谢误会之罪。一个小小的误会,致使一位刚勇之士丢掉了宝贵的性命。试想如果不是分餐制,如果不是一人一张饭桌(食案),如果主客都围在一张大桌子边上享用同一盘菜,就不会有厚薄之别的猜想,这条性命也就不会如此轻易断送了。

西晋王朝灭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他们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还有居于国家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冲击。正是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式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过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新出现的高足坐具有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席不正不坐”的传统要求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家具的变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据家具史专家们的研究,古代中国家具发展到唐末五代之际,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这当然主要指的是高足家具,其中桌和椅是最重要的两个品类。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

其实古代的分餐制转变为会食制,并不是一下子就转变成了现代的这个样子,还有一段过渡时期。这过渡时期的饮食方式,又有一些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会食成为潮流之后,分餐方式并未完全革除,在某些场合还要偶尔出现。例如南唐画家顾阂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透露出了有关的信息。据《宣和画谱》说,南唐后主李煜想了解韩熙载夜生活的情况,令顾闳中去现场考察,绘成了这幅《夜宴图》。《夜宴图》为一长卷,夜宴部分绘韩熙载及其他几个贵族子弟,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上,欣赏着一位琵琶女的演奏。他们面前摆着几张小桌子,在每人面前都放有完全相同的一份食物,是用8个盘盏盛着的果品和佳肴。碗边还放着包括餐匙和筷子在内的一套进食具,互不混杂。这里表现的不是围绕大桌面的会食场景,还是古老的分餐制,似乎是贵族们怀古心绪的一种显露。其实这也说明了分餐制的传统制约力还是很强的,在会食出现后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晚唐五代之际,表面上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但那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人们虽然围坐在一起了,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还没有出现后来那样的津液交流的情况。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到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即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宋代的会食,由白席人的创设可以看得非常明白。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北方民间有红白喜事会食时,有专人掌筵席礼仪,谓之“白席”。白席人还有一样职司,即是在喜庆宾客的场合中,提醒客人送多少礼可以吃多少道菜。陆游以前,白席人已有记述,《东京梦华录》就提到了这种特殊的职业,下请书、安排坐次、劝酒劝菜,谓之“白席人”。白席人正是会食制的产物,他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食客行动、掌握宴饮速度、维持宴会秩序。现代虽然罕见白席人,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东道)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他要引导食客一起举筷子,一起将筷子伸向同一个盘子。

当我们现在用力倡导分餐制时,会遇到传统观念的挑战,也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会食制在客观上是促进了中国烹调术的进步的,比如一道菜完完整整上桌,色香味形俱佳,如果分得零七八碎,不大容易让人接受。难怪有些美食家非常担心,担心改革了会食制,具有优良传统的烹调术会受到冲击,也许会因此失掉许多优势,分餐与会食对馔品的要求肯定会有很大不同。其实,这也没什么要紧的,丢掉一些传统的东西,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创造新的东西。

 分餐制是历史的产物,会食制也是历史的产物,那种实质为分餐的会食制也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今天正在追求的新的进食方式,看来只须按照唐代的模式,排练出一套仿唐式的进食方式就可以了,不必非要从西方引进不可。这种分餐制借了会食制固有的条件,既有热烈的气氛,又讲究饮食卫生,而且弘扬了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

文档

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转变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社会生活史》科目考查卷专业:历史学班级:10-3任课教师:程莉莉姓名:潘志祥学号:100060330成绩: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转变中国人聚餐,一般喜欢大家围桌会食的方式,隆重热烈的气氛会深深感染每一个与宴者。并且会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劝菜”,就是主人为了表示对客人的热情,用自己的筷子夹菜给客人。随着现代人对卫生习惯的重视,这种饮食方式确实算不上优良,因为会食这种亲密交流的结果,是将各人特有的那些菌种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了同桌共餐的人,人们在欢快醉饱之时自然是感觉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