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中语文《雨巷》教学案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8:31:57
文档

高中语文《雨巷》教学案例

《雨巷》教学案例【案例题旨】《雨巷》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非常出色的一首唯美而浪漫的现代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雨中小曲,它创造了“古镇+雨巷+油纸伞+美女”的经典浪漫图画,定格在每位中国人的心里,诗人也因此博得了“雨巷诗人”的美名。这首诗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推荐度:
导读《雨巷》教学案例【案例题旨】《雨巷》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非常出色的一首唯美而浪漫的现代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雨中小曲,它创造了“古镇+雨巷+油纸伞+美女”的经典浪漫图画,定格在每位中国人的心里,诗人也因此博得了“雨巷诗人”的美名。这首诗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雨巷》教学案例

【案例题旨】

《雨巷》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非常出色的一首唯美而浪漫的现代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雨中小曲,它创造了“古镇+雨巷+油纸伞+美女”的经典浪漫图画,定格在每位中国人的心里,诗人也因此博得了“雨巷诗人”的美名。这首诗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

1、感知《雨巷》的诗意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3、多元解读诗歌主题,把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雨巷》,在此基础上提问:《雨巷》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整体感悟,捕捉信息

  师:同学听完这首诗,能谈谈你的感受吗?为何有这种感受?

  生:凄美,朦胧,低沉,伤感,迷茫,凄清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中诗人在孤寂中有着对丁香姑娘的渴望,还有着迷茫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片段二:合作探究,把握意象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 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 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有怎样的特征?

生3:雨巷:坑坑洼洼的青石板、长满青苔斑驳的墙、古朴沧桑、阴暗潮湿、沉闷压抑、孤独、狭窄。

生4:油纸伞:怀旧、浪漫、古朴、典雅。

生5:丁香姑娘:美丽、高洁、飘渺、哀怨、可望而不可及。

生6:雨:哀愁。

生8: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生9:篱墙:颓圮。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片段三:概括意境,探究情感。

师:这些意象为全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如何?

生1:意境:凄清、迷茫、朦胧。

生2:情感:希望、失望、迷茫、憧憬,感觉诗人情绪低沉哀伤却又似乎在盼望着什么。

师:诗人希望有人理解他给他慰藉,他孤独、寂寞、彷徨着,痛苦着,却又在心底充满希望,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片段四:结合背景,象征意义。

师:我们阅读了这首诗歌的写作大背景,知道了这个时代中国人的烦恼,那么请同学们来谈谈丁香姑娘的内涵?

生1: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可以在他最需要慰藉的时刻给他安慰。

生2:诗人在大失败后苦苦追求的前景和希望,可望而不可即,飘渺。

生3:人生中美好的事物,人生理想等。

生4: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

师:大家都分析得特别透彻,一千个读者,一千个丁香姑娘。这首诗是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诗人在失败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心沉沦,从而产生的痛苦与迷茫。因而雨巷的象征意义也就很明显了。

生5:黑暗压抑的现实。

生6:大失败后,事业陷入低谷。

生7:人生际遇的低谷。

  师:今天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

  【案例后记】

  《雨巷》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鉴赏。案例中教师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鉴赏,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鉴赏实践。以对问题的探究——展开问题或解决问题为途径,从而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主体活动过程中,教者以调整难度,提供支持,激励疏导等方式给活动以切实的帮助,这种帮助正如不断地向燃煤鼓风输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烧。这样的教学过程使主体情知互补,心智并进,思维、语言、情意、品质得到同步协调发展,为主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案例中“意象与意境”这一文学知识,教师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感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某一知识结论,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生、创造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习者在获取“意象与意境”这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这一环节时,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优美而丰富的语言更是令人赞叹。这一切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有思想的欲望并且能够思考,善于思考。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灌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从案例中,似乎还可以看到“燃烧”的实现,这是教师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开放式的点拔,以至开放式的评价的结果。开放,使学生拥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因而才有一份主动,一份生动。

  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时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诗歌的教学,就是要创设情境,调动主体,探究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从而个性解读出象征意义。

文档

高中语文《雨巷》教学案例

《雨巷》教学案例【案例题旨】《雨巷》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非常出色的一首唯美而浪漫的现代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雨中小曲,它创造了“古镇+雨巷+油纸伞+美女”的经典浪漫图画,定格在每位中国人的心里,诗人也因此博得了“雨巷诗人”的美名。这首诗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