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易筋经动作说明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8:25:45
文档

易筋经动作说明

第一式:正身图说1、环拱站立松静站立(要领:含胸、收腹、拔背,周身骨节节节放松,有不松处以口轻舒气即松下),下领内收,舌抵上腭,牙齿轻扣,表情自然,二目平视。然后,两脚尖呈八字分开,两脚跟靠紧;将左手阳掌平端于膻中穴部位,右手握拳,拳心朝天,将右拳放于左掌上。以上姿势做完,将脚尖踮起站立,闭目收神,排除杂念,顺其自然调息定气。当一切安定松静后,由口缓缓吐气,由鼻缓缓吸气,行吐纳法3—5口。行功毕,双脚猛震,身体下沉,气震周身。然后双手上扬,向胸前拢按,直至收归下丹田,自然站立。2、献杵起功接前
推荐度:
导读第一式:正身图说1、环拱站立松静站立(要领:含胸、收腹、拔背,周身骨节节节放松,有不松处以口轻舒气即松下),下领内收,舌抵上腭,牙齿轻扣,表情自然,二目平视。然后,两脚尖呈八字分开,两脚跟靠紧;将左手阳掌平端于膻中穴部位,右手握拳,拳心朝天,将右拳放于左掌上。以上姿势做完,将脚尖踮起站立,闭目收神,排除杂念,顺其自然调息定气。当一切安定松静后,由口缓缓吐气,由鼻缓缓吸气,行吐纳法3—5口。行功毕,双脚猛震,身体下沉,气震周身。然后双手上扬,向胸前拢按,直至收归下丹田,自然站立。2、献杵起功接前
第一式:正身图说

1、 环拱站立

  松静站立(要领:含胸、收腹、拔背,周身骨节节节放松,有不松处以口轻舒气即松下),下领内收,舌抵上腭,牙齿轻扣,表情自然,二目平视。然后,两脚尖呈八字分开,两脚跟靠紧;将左手阳掌平端于膻中穴部位,右手握拳,拳心朝天,将右拳放于左掌上。

  以上姿势做完,将脚尖踮起站立,闭目收神,排除杂念,顺其自然调息定气。当一切安定松静后,由口缓缓吐气,由鼻缓缓吸气,行吐纳法3—5口。行功毕,双脚猛震,身体下沉,气震周身。然后双手上扬,向胸前拢按,直至收归下丹田,自然站立。

2、 献杵起功

  接前式,两手再由两侧上扬,回抱合掌收于胸前,指尖与鼻尖对齐,再如上式行吐纳三五口。

  注意:凡行吐纳之后,仍然保持舌抵上腭。另外,本功中脚尖踮起一法,在做功时若能坚持并适应,可以一踮到底。 

3、 出爪亮翅

  接前式,将两手向前尽力推出,腕直掌平,手臂平直。推时呼气,且将意念关注于腕部之推,收臂腕时吸气,计三五次。

  注意:推呼收吸,既有人为作用,也要符合呼吸的自然规律。配合动作呼吸的次数可根据练功者的时间而定。若既想每次做完全功而时间又不充裕,就可减少重复动作与呼吸的次数,反之则可延长次数。总之可灵活掌握。

4、 双凤朝阳

  前式做毕,在收掌时仅做屈肘动作,使腕臂与肩保持端平,双立掌收回放于肩井前,上应脸两侧,如双凤朝阳之势。式成即自然呼吸三口。

5、 飞鹰展翅

接前式,将两掌立掌向左右一字推开,肩臂平直,如飞鹰展翅之势。推掌时呼气,收掌时吸气,计三五次。

注意:此式“展翅”时要尽力推出,意念在腕部,而“合翅”收臂掌则要轻,方合刚柔相济之道。

6、 双手托塔

  接前式,两掌推出之后,将两手向头顶上方托起,掌心朝天,托起时要尽量用力,如双手托举着万钧铁塔。式成的自然深长呼吸三口。

  注意:托掌时以腰为界,上托下镇,使相关肢体骨节拔开来。

7、 三峰峙立

  接前式,将朝天仰起的托掌向着身前的顺掌,以肩为主平直下落至头两侧。下落时臂膀下垂,屈肘,掌、腕、肘、臂成垂直,两腋夹紧。式成,两小臂立掌与头似三峰峙立,计自然呼吸三五口。

  注意:掌腕肘臂下落时以肩相领,且肩节要松,手臂全不用力。

8、 龙探左爪

  接前式,两脚变成顺步,将左脚向式移一步(成两脚间距与肩等宽),同时将左手从右腕下向后操抱右肩胛骨,右手顺胸前向左侧肩部尽力前撑,如向前探物状,头也向左扭。计自然呼吸1—3口。

9、 龙探右爪

  接前式,将左脚收回并在右脚旁,右脚向右侧移一步,同时右手上扬向右侧翻下,左手从右腋下放下向左侧抡起,右手翻下后向左腋上插,紧抱左肩胛骨,左手抡起至左肩侧时顺胸前向右肩方向尽力向前插探,头也向右扭。计自然呼吸1—3口。

  注意:“龙探左爪”与“龙探右爪”二式可交替连做三次。做比左右二式,先右后左、先左后右均可,不必拘泥何先何后。

10、 横肱正立

  接前式,将左手放松退回左胸部位,右手从左腋下放下向右抡起与左手一样平端于胸前,两手指尖相对,间距约一拳许,然后两臂以肘为领向左右用力一撑,如以肘向两旁顶撞人之势。撑肘时呼气,松肘时吸气,连做三五次。

11、 十指叠叉

  接前式,在最后一次松肘时,将两手十指叠叉相交,两臂平端放于颈项前。自然呼吸三口。

12、 下按丹田

  接前式,将叠交之两手依身顺势下按于下丹田部位。自然呼吸三口。

13、 阳掌平撑

  接前式,松开叠掌,贴腹轻摩向上,两掌至胸口处阳掌平端向前平撑,撑时配合呼气。撑至极点时,稍再加力一撑。松时吸气。

  注意:阳掌平撑时不要挺胸,身体仍是正直站立,仅是两臂端掌平撑。

14、 两掌分排

  接前式,两掌翻掌向内有似相合,然后随两臂大幅外展向左右分开,掌心斜朝前,分至两边时稍用力一排。分排掌时呼气,式成后吸气。

15、 叠掌背撑

  接前式,两掌向左右后方划弧背于身后,阳掌向上,十指交叉,以掌带臂尽力向下撑按。撑按时呼气,松平时吸气,连续三五次。

  说明:做此式时亦可左手阳掌在下,右手阴掌在上,两掌叠合向下撑按。

16、 叠掌前推

  接前式,两手松开放下,从左右体侧贴身向前平举。举至与肩相平,十指叠交,尽力前撑。撑时憋气,松时自然舒气。

17、 翻掌前撑

  接前式,将外叠掌翻向内,使两掌心向外,再尽力前撑。撑时憋气,松时自然舒气。

18、 两掌分排

  接前式,松开叠掌,两掌随展臂向左右尽力分排。排时呼气一口,松时吸气。

19、 掌插九霄

  接前式,两手向下向内划弧,至两腋顺势贴胸,插耳旁伸臂立掌向上,十指尽力向上伸插,如掌插九霄之势。随上插憋一口气,片刻松手,舒气。

20、 叠掌顶天

  接前式,两手相对合拢,十指叠交,尽力向上一托。托时憋气,松时舒气。

21、 叠掌前推

  接前式,将顶天的叠掌顺势下放,平端与肩平,以叠掌为领尽力向前推。推时憋气,松时舒气。

22、 翻掌前撑

  接前式,叠掌内翻,掌心向外,以掌为领尽力前推。推时憋气,松时舒气。

  注意:无论前推后按、上举下托,身形中正不变。 

23、 两掌分排

  接前式,松开双手,平端臂膀,两手如推两扇大门向左右分开,并尽力向左右分排。分排时呼气,呼之极,稍憋片刻,松时舒气。

24、 叠掌背撑

  接前式,两掌划弧向身后合掌叠指,以掌带臂尽力向下撑按。撑时憋气片刻,松时舒气。

  说明:由第十一势“十指叠叉”,至此势“叠掌背撑”,原名为“三才通气”,共十四势。“三才”即天地人,此十四势是为达到天地人三才相合,以气通贯人身之天庭、地库、身中之窍,使三焦通达,带动四体百脉、各个关节窍穴,无不玲珑通透,有病可祛病,无病则健身强身。此为正身图中绝妙法门,行持其功不辍,妙用自现。故学功者切不可忽视。

25、 献杵还原

  接前式,松开叠掌,双手由体后向头前上扬,至头前合掌下落,指关与鼻尖相照,成献杵式。随行功自然呼吸一口,式成后再呼吸一二口。

26、仰面朝天

  接前式,身形中正立定不变,合掌与头保持原距离缓缓向后仰,闭目向体内反视。后仰时吸气,有气从尾闾沿督脉升入脑中泥丸宫的一点意念作用;仰毕再做合掌归位,归位时呼气,有气从泥丸沿任脉下降丹田的一点意念作用。如此三仰三归位,深长呼吸三口。

27、 拱立归位

  接前式毕,平气一口,再如起式做环拱正立。双目微闭,脚尖踮起并适当延长时间,调息定气,使呼吸自然顺畅,并由快转慢,由粗转细,达似有似无为绝妙。 

收功

  双踮脚震脚落地(全身为之一震),静静呼吸数口调息定气。然后双手张开上扬,由头前向胸部拢气回收,向下合抱收拢于丹田之中。搓摩双手使热,推摩胸面若干遍,再揉按眼睛若干遍。静定片刻即收功。

  注意:收功时,若头面有气串动,使之昏沉不爽,双手拢气的动作可反复做若干遍,待气导下,在感畅为宜。若气感未尽,不得仓促收功,以防出偏。

第二式:侧身图说

1、 左独手擎天

束身站立,右脚摆正,左脚向左侧后方轻迈一步,与右脚形成90度角(即面向左侧的大外八字步);左手卡腰或背于身后;右手成并掌向右划弧高举至头顶(掌向左平端,力点在腕部),掌心朝天;举目仰观掌背,注目凝神。随呼吸导气后升前降三次。

注意:右掌背要与右脚背相照,周身正直挺拔,不可松垮。 

2、 右翻手拔刀

接前式,左手背于身后如握刀鞘状,右手屈肘下落至头顶时,顺头面向左绕转至左耳脑后,再向右肩侧绕转,然后右掌变拳如握刀柄状,与左手同时形成上抽下拔的拔刀势。“拔刀”时两手上下反向挣力,挣力时呼气,松力时吸气,计三呼三吸,使气一提一平。其他姿势不变。

3、 左开弓打蛋(弹)

所谓“开弓打蛋”,即模仿用小石蛋打弹弓的一种姿势动作。

接前式,两脚位置不变,两腿变为左蹬右弓步,两手先试做开弓状,然后,左手向左扬起,向右划弧至脸面前时立即向左侧方立掌推出;与此同时,右手随后向上方抬起,向左划弧至脸面鼻中线时,作挽弓握蛋关向右侧回拉,与左手形成反向挣力。头随左立掌推出向左转,目视左掌背,一志凝神。导气后升前降呼吸三口。呼吸毕,将右拳向左侧打出,恢复束身站立势。

接下来,再做右手擎天、左翻手拔刀、右开弓打蛋,动作相反,其余要领来变。做完收式,束身站立。

说明:在《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原图谱里,有许多图势都是两脚跟并拢的八字脚形。这种脚形对束身站立的某些动作是可行的,但在“独手擎天”、“翻手拔刀”、“开弓打蛋”等势里,便显得根基不稳。故整理者认为,因古图谱是手画简单图形,只是可供大体参考的东西,不能机械照搬,故此三势皆改为跨步站立。

4、 一字平肩

接前式,平行站立,两掌相照抬起,至肩平时向左右分开,左右臂以掌为领向左右尽力平伸,随双臂平伸脚尖踮地,随之深吸气一口,然后随呼气作震脚动作。

5、 白鹤闪翅

接前式,两掌翻转向下按,随按掌臀部带上身正直下落,至臀部离地尺余为宜。下按时深长呼气一口,然后两掌翻转向上,平端两臂随起身同步上抬,随上抬深长吸气一口。如此三按三抬。

注意:做此势时以臀部带上肢直起直落,不要偏斜;全势一直保持脚跟离地;下按时两掌如按浮在水面的瓢,上抬时两掌如轻托棉絮。

6、 献杵团结

接前式,脚跟离地,两掌向前合掌回抱,收于胸前,指尖与鼻尖相照。自然呼吸三口,使气团结于中宫。

7、 仰面朝天

接前式,身形中正立定不变,合掌与头保持原距离缓缓向后仰,闭目向体内反视。后仰时吸气,有气从尾闾沿督脉升入脑中泥丸宫的一点意念作用;仰毕再做合掌归位,归位时呼气,有气从泥丸沿任脉下降丹田的一点意念作用。如此三仰三归位,深长呼吸三口。

8、 拱立归位

接前式毕,平气一口,再如起式做环拱正立。双目微闭,脚尖踮起并适当延长时间,调息定气,使呼吸自然顺畅,并由快转慢,由粗转细,达似有似无为绝妙。

第三式:半身图说

1、 马上献杵

马步站立(初站马步,腿上无功夫,马步宜小,身架宜高;站之日久,腿上有了功夫,马步可渐次开 大,身架放低。总之,以站着能承受和舒适为度),脚跟离地,双手合掌回抱胸前,如献杵状。自然 呼吸三口。

2、 马上抛缰

接前式,两掌向前尽力推出如抛缰之状,目视前方,推掌时呼气,收掌时吸气,三推三收。

3、 马上收缰

接前式的第三次推出后,屈臂微用力收回两掌如马上收缰之状,也即“正身图”中的“双凤朝阳”势。收掌时吸气,定势后呼气,然后再自然呼吸一至三口。

4、 马上振衣

接前式,两立掌随展臂向左右打开,开展时以掌根着力向两侧尽力开展。展臂时呼气,成势后吸气。接行自然呼吸一至三口。此势犹如在马上振衣之状。也即“正身图”中的“飞鹰展翅”势。

5、 马上整盔

接前式,两掌向头顶上扬,举托于头顶之上,掌心朝天,两臂尽量伸直。此势如同骑在马上整扶头盔,也即“正身图”中“双手托塔”势。举托双掌时憋气一口,成势后松臂吸气。此举臂可三用力三松臂

6、 马上乘风

接前式,将两肘由左右朝向移为正对前方,两臂成顺臂,然后屈肘带臂顺直下落,至两立掌落到脸两侧时,变成两掌心相照,好似乘马遇风以手试风状。此势也如“正身图”中“三峰峙立”。势成自然呼吸一至三口。

7、 向左勒马

接前式,左手从右腋下回抱右肩,右手由胸前向左前伸,头随右手前伸向左侧扭,目视左前方,一志凝神。自然呼吸三口。

此势如同向左紧勒马缰之状,也即“正身图”中“龙探右爪”势。

8、 向右勒马

此式与“向左勒马”的手势和目视方向相反,其余姿势不变。

9、 马上横肱

肱,即由肘到腕之间的一段前臂。

本式接前式骑马蹲立势不变,向右伸出的左手臂平端收于左胸侧,右手由抱左肩松手下落,翻手向右侧上扬后再下落于右胸侧,右肱与左肱平端于胸,两掌中间距离约一拳,两掌心朝下。成势后两臂以两肘向左右尽力外撑。撑后松气

10、 马上交关

接前式,两掌外侧翻转向下,成掌心照胸的侧掌,两掌相接,十指交叉,置于胸口之上。势成后呼吸一至三口

11、 向前正鞍

接前式,两掌由照胸变掌向内翻转,沿胸前尽力下按至下丹田处。下按时将下行之气收拢于丹田之中,轻轻呼气,深长乃佳。势成后再自然呼吸一至三口。

12、 向前抛缰

接前式,两掌松开,沿两肋抚摩向上,至乳下肋间时,两掌变阳掌平端两臂向前推去。势成后再用力一撑,随之呼吸一口。

注意:平推时,掌、臂、肩成水平线

13、 左右分缰

接前式,翻转双掌使掌心朝下,两掌趁势压腕立掌向左右排开,如同在马上将缰绳分开两边。此势即“正身图”中“飞鹰展翅”,可将两臂三收三展,随之呼吸三口

14、 向后正鞍

接前式,两臂如背人状回抱身后,左手阳掌,右手阴掌合于左手阳掌上(或双手阳掌,十指交叉),尽力伸臂向下撑。撑时憋气用力,片刻后松臂,自然呼吸三口。

15、 向前提缰

接前式,双手松开挨身向身前平臂抬起。抬起时十指交叉,掌心在内,抬至与肩相平进,尽力以腕带臂向前推撑。推撑时憋气,片刻后松臂,自然呼吸三口。

16、 向前抛缰

接前式,马步站势不变,两掌翻转向外,尽力前撑,呼吸方式同前式。

17、 左右分缰

接前式,翻转双掌使掌心朝下,两掌趁势压腕立掌向左右排开,如同在马上将缰绳分开两边。此势即“正身图”中“飞鹰展翅”,可将两臂三收三展,随之呼吸三口。

18、 马上攀杨

接前式,两掌向下划弧再内收(沿体两侧向上),至腋下时趁势贴胸插举向上,至面部时转掌心朝前,两掌带两臂上举,似有向上攀抓杨柳树枝之势。举时随用力吸气上提,片刻后松气。自然呼吸一至三口。

19、马上托鼎

接前式,身姿不变,两掌于头顶十指相交,掌心朝下,以掌带臂用力往上举托。前式如同尽力要攀住树枝,此式如同刚刚攀住了树枝。呼吸方式同上工。

20、 向前提缰

接前式,两掌相叠不变,直臂向体前下落与肩相平,尽力伸臂往前推撑。呼吸法如前式。

21、 向前抛缰

接前式,两掌松开,沿两肋抚摩向上,至乳下肋间时,两掌变阳掌平端两臂向前推去。势成后再用力一撑,随之呼吸一口。

注意:平推时,掌、臂、肩成水平线。

22、 左右分缰

接前式,翻转双掌使掌心朝下,两掌趁势压腕立掌向左右排开,如同在马上将缰绳分开两边。此势即“正身图”中“飞鹰展翅”,可将两臂三收三展,随之呼吸三口。

23、 向后正鞍

接前式,两臂如背人状回抱身后,左手阳掌,右手阴掌合于左手阳掌上(或双手阳掌,十指交叉),尽力伸臂向下撑。撑时憋气用力,片刻后松臂,自然呼吸三口。

24、 马上献杵

马步站立,脚跟离地,双手合掌回抱胸前,如献杵状。自然呼吸三口。

25、 仰面朝天

接前式,脚跟离地直身站立,合掌不变。然后,以深长之吸气导气由脚尖上行入任脉,上行鹊桥,至泥丸时再用深长呼气由督脉下至尾闾,此为一正转。然后,再深长吸气由尾闾导气入丹田,沿督脉逆升至泥丸后改用自然之呼,不再作前降,此为半个逆转。毕合掌仰面三次,每一仰一放,深长呼吸一口。吸时稍有意关注气沿督脉后升至泥丸,呼时淡淡关照气沿任脉下降丹田。自然为度。

26、 献杵还原

接前式,松开叠掌,双手由体后向头前上扬,至头前合掌下落,指关与鼻尖相照,成献杵式。随行功自然呼吸一口,式成后再呼吸一二口。

27、 拱立归位

接前式毕,平气一口,再如起式做环拱正立。双目微闭,脚尖踮起并适当延长时间,调息定气,使呼吸自然顺畅,并由快转慢,由粗转细,达似有似无为绝妙。

第四式:屈身图说

1、 马上献杵

马步站立(初站马步,腿上无功夫,马步宜小,身架宜高;站之日久,腿上有了功夫,马步可渐次开大,身架放低。总之,以站着能承受和舒适为度),脚跟离地,双手合掌回抱胸前,如献杵状。自然呼吸三口。

2、 马上打恭(上势)

接前式,将合抱之掌由起势位置上移至神庭,呼吸一口;再推上头顶,呼吸一口;然后由头顶向上尽力一撑,如对天上神佛打恭之状,呼吸一至数口。

说明:成势中的呼吸次数多少,适度掌握。

3、 马上打恭(下势)

接前式,合掌伸臂由上打恭向前向下贴身垂直下落(马步蹲身不变,上体正直不变),向下一撑,呼吸一口。

以上上打恭下打恭连续相接做三遍。

4、 左右排闼

接前马上打恭下势,将合掌抬至胸前,然后两掌随挥臂向左右分开,止于肩平,随之呼吸一口,两掌随挥臂展开时,如推重门,有沉力在内。

按:闼,即古时宫中小门,不常开,故开时吃力,名曰排闼。

5、 三盘落地

接上式,两臂上扬并向胸前回落,平端于胸前,意有地下之气通周身并以掌心向上吸提之感,随之呼吸一口。然后两掌由胸前俯身下按,矮身压膝,双掌按地,呼吸一口。接下来仍起身展臂做排闼,呼吸一口,再双掌按地。如此三排闼三按地。

注意:按地时是紧矮身子、压膝,而不能伏身前倾。有适应功力时,尽可能做到脚跟离地、脚尖挂地做此式。

6、 献杵还原

接前按地式,两掌变垂直平顺掌向左右展臂挥起,在腰际处翻掌上扬,至头顶上合掌,下落收抱于胸前,呼吸数口,以心平气和为度。

7、 仰面朝天

接前式,身形中正立定不变,合掌与头保持原距离缓缓向后仰,闭目向体内反视。后仰时吸气,有气从尾闾沿督脉升入脑中泥丸宫的一点意念作用;仰毕再做合掌归位,归位时呼气,有气从泥丸沿任脉下降丹田的一点意念作用。如此三仰三归位,深长呼吸三口。

8、 拱立归位

接前式毕,平气一口,再如起式做环拱正立。双目微闭,脚尖踮起并适当延长时间,调息定气,使呼吸自然顺畅,并由快转慢,由粗转细,达似有似无为绝妙。

第五式:折身图说

1、 马上献杵

马步站立(初站马步,腿上无功夫,马步宜小,身架宜高;站之日久,腿上有了功夫,马步可渐次开大,身架放低。总之,以站着能承受和舒适为度),脚跟离地,双手合掌回抱胸前,如献杵状。自然呼吸三口

2、 伏身抱柱

接前式,将两掌置脑后,两掌掌根由耳根后部向前伏按,使耳轮蒙住耳孔。两手中间三指紧按两侧天柱(即风府两侧颈筋);蹲身马步,正身平视,排除杂念,一志凝神。随之呼吸一至数口。

说明:马步蹲式应比说明图再矮些为宜。

3、 稽首崩角

接前式,马步收小;按头俯身,头俯至膝间,腿膝绷直不能弯曲,脚前掌挂地,脚后跟抬起,缓匀深长呼吸三口。

4、 倒运河车

接前式,平放双脚;松开双手,顺脖颈依肩并下落至两脚外侧;两手从两脚内侧翻扳脚掌,使两脚掌相照立起;然后低头凝神,深长缓匀呼吸三口。吸沿督脉提升,呼顺任脉下降,运行呼吸小周天。

说明:任督周转,谓之小周天。但行小周天的功夫形式很多,有丹运周天,有气运周天,有意运周天,有呼吸周天。初习者,真气未产,可行呼吸周天。

5、 昂头吊尾

接前式,两脚恢复平放,两手以指尖轻轻扳住两脚趾尖,腿膝绷直,屁股撅起,头往上昂。注目凝神,呼吸三口。

6、 合掌定气

接前式,移开两脚,头身抬起,马步立定(若适应,可以脚尖挂地站立);随抬身两臂展扬,由头顶上方合掌,收抱下落于鼻前。先平定气息,然后深缓匀长呼吸三口。

7、 伸手舒脉

接前式,两掌打开,随展臂向左右立掌推出,腕臂与肩成一字平端。成势后呼吸三口。

8、 提空起立

接前式,起身直立,脚步内移,与肩等宽;随立身将立掌垂落向下变成双垂掌,平肩不变;然后以意端臂尽力向上提(犹如两垂掌吊挂着两物)。提时吸气,脚跟离地;松时呼气,脚跟落地。三提放,三呼吸。

注意:提时吸气与松时呼气要自然,不能过于着意。若着意,会造成胸腹不适的出偏之弊。

9、 踏云拨雾

接前式,脚步拉开,将两掌向下交叉拢于腹前,再双向划弧向上高举,至头顶两腕义叉,呈现阳平掌。向上举掌时脚跟抬起,并吸气一口;然后两掌向左右分开,呼气一口。形同踏云拨雾之势。

10、 托天镇地

接前式,脚趾抓地,上下身直,两掌由腹前交叉,翻转上扬,向左右展开。然后两掌尽力一撑,呼气;再往下一镇,吸气。三撑三镇,三呼三吸。

11、 四肢通关

接前式,两掌下落由腹前交叉,然后分向两边上扬;随分掌上扬,脚再略开,使跨度再适当加大。然后以腰间命门为中心,四肢向四方撑伸。撑伸时呼气,松放时吸气。三撑三松,三呼三吸。

12、 悬吊如钟

接前式,步型不变,将两手十指交叠拢举于头顶上方,手臂尽力伸直,随伸臂拉拔脊椎,成势后如现庙观悬吊之古钟。然后舒长呼吸三口。

13、 直立如松

接前式,两脚收回,脚跟相挨,脚尖分开如八字,头上拢举之合掌变为并掌直立;然后抬脚跟向上,以双掌为领尽力向上撑拉,撑拉时呼气;撑拉至极点后再落脚,周身随之向下一沉。身形保持直立,呼吸三口。

注意:撑拉时呼气要随动作形成憋劲状的呼气,即鼻呼气无风,乃深隐之呼。

14、 献杵还原

接前式,立起脚跟,将之合掌缓缓下降收于胸前;或在此势上又将双肘抬起,形成两肱平端,腕与掌形成90度直角。势成后舒缓呼吸三口。

[[L5]] 15、 仰面朝天

接前式,身形中正立定不变,合掌与头保持原距离缓缓向后仰,闭目向体内反视。后仰时吸气,有气从尾闾沿督脉升入脑中泥丸宫的一点意念作用;仰毕再做合掌归位,归位时呼气,有气从泥丸沿任脉下降丹田的一点意念作用。如此三仰三归位,深长呼吸三口。

16、 拱立归位

接前式毕,平气一口,再如起式做环拱正立。双目微闭,脚尖踮起并适当延长时间,调息定气,使呼吸自然顺畅,并由快转慢,由粗转细,达似有似无为绝妙。

第六式:扭身图说

1、 马上献杵

马步站立(初站马步,腿上无功夫,马步宜小,身架宜高;站之日久,腿上有了功夫,马步可渐次开大,身架放低。总之,以站着能承受和舒适为度),脚跟离地,双手合掌回抱胸前,如献杵状。自然呼吸三口。

2、 左旋回抱

接前式,或左脚或右脚收回半步,起身站立,合掌对鼻。随之,右脚不动,左脚提起向右脚做合并动作后向左后方跨一大步,使两脚呈90度马步矩形,然后左腿屈膝而立;上躯随左脚跨出,姿势不变,随腰同时跟左脚向左侧扭转,鼻、指、肘、膝、脚呈一条垂直线,腰直头正,右腿蹬直,成左弓右蹬步。势成后凝目注视指尖前端,若有若无,深匀绵长呼吸三口。

3、 左旋提空

接前式,身姿不变,将合掌向前倒出向下,成空提之势,自然呼吸一口

4、 左旋伏地

接前式,左弓腿撑起,身体重心向右腿作过渡转移,右腿暂成弓蹬步,同时打开合掌,然后形成马步;合掌打开后,掌心向脸面,收回似抓两肩,由两肩贴身于心口处相遇后,翻转向下按至地,头稍朝前昂,头身保持一致,以四肢撑起身体,向前注目凝神,若有若无,深匀绵长呼吸三口。

说明:注目凝神时的若有若无,指既不要用意关注前方事物,也不要走神。

5、 回抱还左

接前式,将身体缓缓抬起,直身,同时合掌回抱对鼻,还原成左弓右蹬步,照前呼吸一至三口。

6、 右旋回抱

接前式,身体向右扭转,直身;左脚收回与右脚平行而立,自然呼吸一口(此系短暂过渡动作,呼吸不宜过长)。然后右脚提起向左脚作短暂并拢动作,再向右侧后方跨一大步,形成右弓左蹬步,上体姿势不变,鼻、指、肘、膝、脚呈一垂直线。成势后注目凝神,深匀绵长呼吸一至三口。

7、 右旋提空

与“左旋提空”势同,唯方向相反。

8、 右旋伏地

与“左旋伏地”势同,唯方向相反。

9、 回抱还右

此与“回抱还左”势同,唯方向相反。

此势做完,再接做“献杵还原”势。

10、 左拽牛尾

注:此势如现牧童左拔拽卧泥之牛尾戏玩,故名。

接前式,放下双掌,垂于体之两侧;然后,左脚提起向右脚作短暂并拢后随之向左侧后方跨一大步,成马步;随之变左弓右蹬步,身向左倾,两手伸向左弓步前,如同抓握卧泥牛之牛尾;然后右手握“牛尾”轻扬身转至脑后,步型左弓渐向右腿转移过渡并用力拽拔;上体正摆,右腿弓,左腿蹬,目顺左拳下望,右拳左拳、左膝左脚呈一直线,并与上体处于同一平面上,势成先松一口气,然后深匀绵长呼吸一至三口

11、 右拽牛尾

接前式,松拳成掌,收回左脚,恢复如“左拽牛尾”的起势;并做如“左拽牛尾”势同却相反的动作。

12、 献杵还左

接前式,收回手脚,平行马步蹲站;左手端掌平放于心口处,右手侧立掌放于左掌心,深匀绵长呼吸一至三口。

13、 献杵还右

接前式,身形姿势不变,仅作两掌换势(右掌平端,左掌侧立掌放于右掌心上),呼吸同“还左”。

14、 献杵还中

即接前式恢复到“马上献杵”动作,呼吸同上式。

15、 插脚腾空

接前式,马步不变,松开合掌,抬臂起身;起身时以脚跟抬起使身体随之抬起,势如身体腾空而立;随身起吸气,扬臂向上,待身体立定吸气毕,上扬之双臂已成合掌置于面前;然后缓缓呼气,随呼气落下脚跟

16、 仰面朝天

双脚合并成外八字型,身形中正立定不变,合掌与头保持原距离缓缓向后仰,闭目向体内反视。后仰时吸气,有气从尾闾沿督脉升入脑中泥丸宫的一点意念作用;仰毕再做合掌归位,归位时呼气,有气从泥丸沿任脉下降丹田的一点意念作用。如此三仰三归位,深长呼吸三口。

17、 献杵还原

接前式,恢复至合掌正立,然后双臂上扬,向头前合掌,复将合掌置于胸前,深匀绵长呼吸一至三口。

18、 拱立归位

接前式毕,平气一口,再如起式做环拱正立。双目微闭,脚尖踮起并适当延长时间,调息定气,使呼吸自然顺畅,并由快转慢,由粗转细,达似有似无为绝妙。

第七式:倒身图说

1、 马上献杵

马步站立(初站马步,腿上无功夫,马步宜小,身架宜高;站之日久,腿上有了功夫,马步可渐次开大,身架放低。总之,以站着能承受和舒适为度),脚跟离地,双手合掌回抱胸前,如献杵状。自然呼吸三口。 

2、 合掌平胸

接前式,将合掌内靠,两姆指贴胸,深长绵长呼吸一至三口。

3、 四肢投地

接前式,合掌分开落下,两手贴身向前伸出,身体随之前伸伏地,并以双手五指和双脚趾挂地支撑身体,然后昂头上视,注目凝神,深匀绵长呼吸一至三口,导气逆升顺降,倒运河车。

4、 左鼎脚舒身

接前式,将左脚前伸于肚腹之下地面,屈膝,脚尖着力挂地,如此两手与右脚形如三足鼎立之势;然后将左脚绷直抬起,伸直左腿,脚跟与头基本相平,头稍昂抬,向前平视。成势后,深长绵细呼吸三口,吸气进,导气由左脚跟顺腿入尾闾逆升督脉,上行泥丸;呼气时,由泥丸顺任脉降下会阴,顺右腿落下右脚跟。一呼一吸为一口,循环三次。

注意:利用呼吸导气作逆升顺降时,只可淡淡用意默观体认,不可用意过重而出偏。

5、 右鼎脚舒身

此式与“左鼎脚舒身”势同,要领同,惟左脚换成右脚伸撑。

6、 投地还原

接前左右鼎脚舒身完毕,恢复如第3势四肢投地式,要领亦同。

7、 收式

四肢投地做完,正身站立,平心静气后,双掌摩擦发热用以摩面,摩面毕束身站立,心平气和后收势。

第八式:翻身图说

1、 起势

束身站立,然后蹲下身体,两手贴体侧撑地,在肩臂的撑力下,两脚向前挪移,大致距离为肩到膝的距离,宁欠勿过。然后以膝前拱,以臀后拉做前后甩动若干次,以增强脚腕、膝、腰的灵活性。甩动毕,平心静气,目光平视,一志凝神,深匀绵长呼吸三口。

2、 翻身蹲踞

接前式,四肢撑地,胸腹抬起成肚皮朝天状,膝、腹、脸面基本相平;然后四肢与身体尽力作一次反撑。撑毕,深匀绵长呼吸三口,导气沿督任二脉后升前降(要领与第七大式的“鼎脚舒身”同)。

3、 左抵脚鼎立

接前式,将右腿屈膝移后脚抵地,左脚抬起,左腿直伸,并以左脚用力向前直顶,眼含欲望左脚之感。深匀绵长呼吸三口。

4、 右抵脚鼎立

此势与上势同,惟左右脚互换,其他要领同。

说明:上二式呼吸法,也可参考“鼎脚舒身”而行之。

5、 翻身还原

此式即接前式还原为“翻身蹲踞”式,要领亦同。

6、 合掌平胸

前式做毕,坐地起身,马步站立,合掌于胸。目光平视,深匀绵长呼吸三口。

7、 马上打恭(上)

接前式,马步不变,将合掌向前推伸,如同骑在马上向人打恭作礼之状。随合掌推伸,脚尖踮起支撑全身。成势后呼吸三口。

8、马上打恭(下)

接前式,脚尖仍踮起,将向前推伸之合掌往下直撑至地,身随下蹲。随之呼吸三口。

9、三起三跌

接前蹲式不变,屈肘合掌于胸。随合掌以脚尖和膝部着力往上抬身,至头正身直为度,并随抬身深长自然吸气一口;然后继续合掌抱胸,屈膝蹲身,呼气一口。如此三起三跌,呼吸三口。毕,立身,双脚收拢,前分八字,后并脚跟,作献杵还原,自然深长呼吸三口。

注意:屈膝蹲身时,以双肘下至膝间为宜,仍以脚尖挂地。初学者或力不支者,可不受此限。

10、 立起三推

接前式,正身直立,将合掌由胸前推出,随推掌深匀绵长呼气一口;再将推掌收回胸前,随收掌深匀绵长吸气一口。如此三推三收,呼吸三口。

11、 仰面朝天

身形中正立定不变,合掌与头保持原距离缓缓向后仰,闭目向体内反视。后仰时吸气,有气从尾闾沿督脉升入脑中泥丸宫的一点意念作用;仰毕再做合掌归位,归位时呼气,有气从泥丸沿任脉下降丹田的一点意念作用。如此三仰三归位,深长呼吸三口。

12、 献杵还原

接前式,立起脚跟,将之合掌缓缓下降收于胸前;或在此势上又将双肘抬起,形成两肱平端,腕与掌形成90度直角。势成后舒缓呼吸三口。

13、 拱立归位

接前式毕,平气一口,再如起式做环拱正立。双目微闭,脚尖踮起并适当延长时间,调息定气,使呼吸自然顺畅,并由快转慢,由粗转细,达似有似无为绝妙。

文档

易筋经动作说明

第一式:正身图说1、环拱站立松静站立(要领:含胸、收腹、拔背,周身骨节节节放松,有不松处以口轻舒气即松下),下领内收,舌抵上腭,牙齿轻扣,表情自然,二目平视。然后,两脚尖呈八字分开,两脚跟靠紧;将左手阳掌平端于膻中穴部位,右手握拳,拳心朝天,将右拳放于左掌上。以上姿势做完,将脚尖踮起站立,闭目收神,排除杂念,顺其自然调息定气。当一切安定松静后,由口缓缓吐气,由鼻缓缓吸气,行吐纳法3—5口。行功毕,双脚猛震,身体下沉,气震周身。然后双手上扬,向胸前拢按,直至收归下丹田,自然站立。2、献杵起功接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