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语⽂教学反思
⽣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萧乾的《吆喝》⼀⽂中,商贩的吆喝声,在⽆⼼⼈听来,或许顿⽣厌烦,⽽在有⽣活情趣的⼈听来,却是优美动⼈的⾳乐。为⽅便今后更好的教学,现对本课的教学进⾏反思。
1、我重视提⾼学⽣⾃主学习阅读的能⼒,课堂上我把时间充分的留给学⽣去阅读、概括、去体会、去感悟品味,去探究,尽管学⽣回答的问题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只要有计划、有⽬的的持之以恒地坚持去训练去培养,学⽣的分析能⼒、概括能⼒会得以质的飞跃。
2、教会学⽣阅读的⽅法。这⼀节课围绕以上两个学习重点,⾸先要求学⽣快速默读课⽂,理清⽂章的思路,学⽣答案各种各样,但我觉得学⽣思考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思路清晰的过程。然后提醒学⽣找出语段之间的衔接过度语句和起概括作⽤的总起句,引导学⽣分析这些句⼦分别承转了哪些内容,然后让学⽣思考⽂章的思路。最后师⽣共同梳理⽂章结构。学⽣的思考、概括、表达的'能⼒在于⽼师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
3、体味“吆喝”的魅⼒,我让学⽣先细细品味作者的描写,再让学⽣从作者的描述中体会如果⾃⼰就是⼩贩⼤声吆喝出来,学⽣尽兴发挥,场⾯热烈。在让他们展现收集本⼟吆喝。
4、通过作业设计把学⽣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通过课外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些问题,对于个别板块我讲析太多,学⽣兴趣不⾼,完全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标,还需加以改进,如利⽤课件播放⼀些带有唱腔的吆喝声让学⽣品味吆喝的⾳韵美等。
2.⼩学语⽂教学反思
《景阳冈》是⼈教版⼩学语⽂第⼗⼆册上的⼀篇⾃读课⽂,按要求应利⽤⼀课时完成,可今天在我教读这篇课⽂时却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不⾜之处:
⼀、⾃读课⽂,当然是引导学⽣⾃学,以达到⾃⼰的教学⽬的。可在很⼤程度上,都是由我来把握学⽣所感知的内容,导致⽆效的重复,变趣学为被动接受了。
⼆、在学⽣讨论汇报的过程中,我⼀直努⼒引导学⽣说出我想要听到的词汇,以有利于完成板书,造成课堂语⾔的⼲涩,学⽣因为怕不能使我“满意”⽽不愿再开⼝,使课堂⽓氛⼏乎陷于凝固状态。
三、因为前⾯的时间耽搁,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有效地完成。
总之,⼀堂课下来,学⽣觉得所收甚少,⼲瘪⽆趣,我感觉这⼀堂课简直是受罪。其实,如何上好⾃读课,这也是我⼀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下⼀课依然的⾃读课《猴王出世》,我⼜该如何设计教学呢?怎样有效引导学⽣,怎样调动学⽣的兴趣,怎样活跃课堂⽓氛,怎样使学⽣学有所得……我思考着。
3.⼩学语⽂教学反思
《⽯榴》是国标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篇课⽂。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个⾃然段具体描写了⽯榴⼦⼉的样⼦、颜⾊与滋味,字⾥⾏间流露出作者对⽯榴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努⼒运⽤直观效应,引导学⽣⽤眼、⽤⼝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内容,从⽽更好地进⾏朗读与说写训练。
本⾃然段中,⼀些词语⽤得⽣动形象,如“玛瑙般”、“⼀颗颗紧偎”、“红⽩相间”、“晶莹透亮”等。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学时,我出⽰实物,引导学⽣仔细观察⽯榴⼦⼉,观后交流感受。有学⽣说:“⽯榴⼦⼀头红,⼀头⽩,这就
叫‘红⽩相间’”。有学⽣说:“它们⼀粒⼀粒靠在⼀起,就像⽟⽶粒⼀样,这就是‘紧偎’”。还有学⽣说:“我看到了⽯榴⼦⼉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宝⽟⼀样,好看极了,这就是‘晶莹透亮’”……接着,我将⽯榴⼦⼉掰开,让学⽣们⼀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们纷纷举⼿,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通过观察和品尝,学⽣不仅理解了描写⽯榴样⼦、颜⾊和滋味的词语,⽽且加深了对⽯榴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的诵读是⽐较成功的。
另外,本⾃然段为学⽣写⽔果提供了⼀个很好的例⼦。教学之后,在班级⾥开⼀个⽠果展⽰会,让学⽣仿照第四⾃然段,介绍⼀下⾃⼰所带⽔果的颜⾊、样⼦和味道,并写成⼀段话,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4.⼩学语⽂教学反思
每次总是在完成教学过程后,才发现⾃⾝的不⾜。⽐如:教学⽬标的制定的合理与否,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环节的突破,是否采⽤了具体、有效的⽅法、策略等等。现将执教这⼀课后的不⾜之处总结⼀下:
1、关于质疑,这是⾃胜利听课回来后,针对我班学⽣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本学期语⽂研究的重点。在⾃然之道这节课上,也设计⼀个质疑的环节,也有学⽣提出了⾃⼰的疑惑,不懂的地⽅。但是,我在课堂上并没有做出适时、恰当的指导,⽽是按照⾃⼰的预设教案继续进⾏,使这个环节失去了它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对教材理解的不够深⼊,做不到收放⾃如,所以不敢放⼿给学⽣,也就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得学习有关这⽅⾯的资料。
2、在教⾃然之道这课时,采取了以演促读的⽅式来理解课⽂,⾛进⾓⾊。抓住“欲⾔⼜⽌”“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抓住“突然”“啄”“拉”来评议嘲鸫的表演,课堂⽓氛⾮常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想:把语⾔⽂字所描述的故事情节还原成鲜活的⽣活画⾯,学⽣兴⾼彩烈的表演,如情⼊境的感悟。这样,⾛进学⽣视野的就不是⼀个孤⽴静⽌的语⾔符号,⽽是⼀组组鲜活的可视可感的画⾯。当这些活动的画⾯在学⽣脑海中跳跃时,学⽣对词语的意思,对⽂章的理解就迎刃⽽解了。但是,课后⼀位⽼师提出了这个环节是否对教学⽬标的达成起到作⽤,仔细⼀想确实如此,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明⽩做事要遵循⾃然规律。⽽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抓住描写⼩海龟动作的重点词语来理解,体会作者在写作上的特点。但是与本节课的教学⽬标没有太⼤的关系,还耽误了⼀些时间。所以,在语⽂教学中,针对本班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个合适的的教学⽬标是⾮常重要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标进⾏教学,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学效果。因此以后每上⼀节课前,我都要努⼒做到⼼中⾸先明了这堂课要让学⽣学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每⼀个教学⽬标都制定清楚,在⾃⼰⼼理形成⼀定的框架,上课的时候就能围绕⾃⼰的教学⽬标,有重点有难点的进⾏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的放⽮地上课。
3、评价是学⽣学习和发展的催⽣剂。从不同的⾓度⽤不同的形式对学⽣进⾏评价,⽆疑会唤起学⽣的⾃信⼼,激励学⽣的求知欲。但是在课堂上我的评价语⾔相当困乏,激励不起学⽣的兴趣。这也是这节课学⽣主动参与性不⾼的主要原因。
像这样的缺点还有很多。仔细反思⼀下,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平时明⽩的道理,但往往是明于⼼⽽未能成于⾏。
5.⼩学语⽂教学反思
《太阳》是⼈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篇说明⽂,教学重点是理解课⽂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学习⾃然科学的兴趣;了解⽤列数字、作⽐较,举例⼦等⽅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的学情以及教材的编排⽬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对太阳、对⼤⾃然的热爱之情。
反思这堂课,我在教学时,能做到教学条理清楚、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尽⼒突破教学难点。我⽐较注意让学⽣深⼊⽂本,来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动、形象的语⾔来表现太阳的特点的。同时我也注意指导朗读,让学⽣在朗读中体会、感悟。
了解太阳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体会课⽂是怎样运⽤举例⼦和列数字等⽅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则是本课的难点。在讲授说明⽅法时,我从最简单的“列数字”⼊⼿,让学⽣找出描写太阳离地球具体有多远的句⼦,从⾥⾯找出数字“1.5亿公⾥,3500年和⼆⼗⼏年”来体会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遥远。但是单纯的数字并不能让学⽣明⽩太阳的“远”。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找出他们熟悉的事例如:⽇夜不停地⾛要⾛3500年,坐飞机要飞⼆⼗⼏年。此时学⽣恍然⼤悟“原来1.5亿公⾥是那么的遥远。”我⼜趁机指导学⽣读读出“远”来,学⽣很快领悟到重读数字就能体现出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遥远。
掌握了太阳“远”这⼀特点后,“⼤”和“热”这两个特点的学习就相对简单了。但是“做⽐较”的说明⽅法学⽣还是不太理解,我感觉⼀节课渗透了这么多的说明⽅法的学习对初次接触说明⽂的三年级孩⼦来说难度⼤了。做⽐较的⽅法可以由⽼师给学⽣讲⼀讲,或者捎带提⼀下,让学⽣有个初步的印象,以后再接触到这类说明⽅法时做详细指导,效果会更好的。
学习太阳与⼈类关系密切内容时,我采⽤学⽣分组⾃学的形式、给学⽣⾜够的时间来研读⽂本。这部分的学习我旨在培养学⽣的概括能⼒,并未进⾏拓展。打算在后续的学习或课外的作业时,让学⽣联系⽣活,了解太阳与⼈类还有哪些联系、⼈类将如何合理利⽤太阳等等,丰富学⽣的⽣活体验。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节课不是⼀朝⼀⼣的事。课堂的最终⽴脚点应该是“实”,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变化的、⽣成的。课堂更应该是有实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