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分析移动支付业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及其定义和分类,并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实现方式和典型流程进行探讨,然后研究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模式及现状。
关键词 :移动支付; 商业模式; 实现方式
引言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业不断发展,手机的逐渐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金融支付手段的局限性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移动支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移动支付业务涉及面广泛,是一个融合各个相关行业的新产业,商机无限的同时需要行业间的合作才能成功。
但同时应当注意到,移动支付在国内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其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成功挖掘这座金矿,则需要看清移动支付发展的方向和影响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找出移动支付发展所应采取的策略。
1 移动支付业务的定义和分类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也称之为手机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
移动支付业务是一项跨行业的服务,是电子货币与移动通信业务相结合的产物。移动支付业务不仅丰富了银行服务内涵,使人们随时随地享受银行服务,同时还是移动运营商提高ARPU值的一种增值业务。
移动支付存在着多种形式,不同的形式实现的方式也不相同。按照基于支付价值的大小可将支付类型划分为微支付、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按照地理位置可划分为远程支付和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根据业务种类不同,移动支付可分为卡类应用、宽带服务类应用、移动增值服务类应用和其他类应用四种。
2 移动支付的实现方式
由于传输方式的不同,移动支付即可以通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SMS、WAP等技术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不依赖移动通信网络的红外线、蓝牙、RFID等技术来实现。目前,我国的移动运营商一般都采用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SMS、WAP等技术来实现。近年来,韩国的SK等移动运营商通过与银行、信用卡机构、零售商店等机构和行业进行合作,相继推出了手机红外移动支付业务,其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现有的移动支付技术实现方式主要有:SMS、IVR、WAP、K-Java、USSD、WAP、红外线、蓝牙、RFID等,。移动支付技术架构主要包括平台、鉴权技术、交互技术和传输四个方面,。
3 移动支付业务的流程
移动支付的交易过程至少包含四个当事方:用户、商家、发行方及收款方。与传统的付款方式不同的是,整个交易过程是基于移动网络进行的。所以对于移动支付来说,网络提供商作为主要的当事方,其作用贯穿于整个移动支付的交易过程。发行方通过银行账户为用户提供支付能力,发行方主要是金融机构;收款方根据具体的支付平台不同,可以是商家、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商等。
交易凭证包括账户信息、帐户密码以及各种数字安全证书。交易的细节信息内网络提供商负责传递。在非接触式移动支付中,交易的细节信息利用基于浏览器的协议如WAP和HTML,或者信息系统如SMS和USSD进行传递;在接触式移动支付中,交易的细节信息可以通过红外、蓝牙或RFID等进行传递。
4 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模式
由于移动支付平台在移动支付业务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是信息流的交汇点,根据移动支付平台运营者的不同,Norson将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分为三种:移动运营商主导、金融机构主导和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主导。
4.1 商业模式一:移动运营商主导
在运营商主导的商业模式中,移动运营商根据自身优势选择搭建移动支付平台所采用的技术以及模式,然后选择有意向的银行进行合作,银行一方则搭建可以与其接口的移动商务平台,然后双方各自维护各自的平台部分。如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的合作。
从网络结构来看,这套移动支付系统位于移动运营商所控制的网络区域内,可应用于包括GSM和CDMA在内的任何一种移动通信网络。配合一些加密手段,通过SMS网关或WAP网关与用户之间进行交互。这时用户的手机既是一个无线通信工具,又是一个移动电子钱包,该电子钱包信用额度由移动运营商(电子钱包与手机话费挂钩)或银行(电子钱包与银行卡挂钩)来控制。外界商户以及银行等可以通过Internet或OON专线与移动运营商相连,为系统提供具体内容和强大的银行平台。
在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中:移动运营商不仅获得通信流量费,还收取用户与银行的信息传递费和银行与商户的移动支付平台使用费;银行收取用户的信息定制费,并向移动运营商和商户收取利益分成;商户从手机用户购买其商品中得益。
在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中,移动运营商不仅是信息通道,而且是移动平台运营商,还可能是代理结算单位(如果小额支付费用直接从手机话费中扣除);金融机构则是最终结算单位,帐户管理者,并且要承担一部分平台维护工作。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要求运营商调动和协调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从运营商拥有的无线通信网络资源和手机客户资源来看,运营商具有产业链主导者的天然优势。
4.2 商业模式二:金融机构主导
在金融机构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中,金融机构可能购买、也可能自己开发移动支付平台,但必须运营移动支付平台。所有交易以及信息流的控制均在金融机构一端,移动运营商只是充当此业务系统的信息通道,商家也就相当于系统上的一个POS终端。己有的例如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光大银行与中国移动的合作。
在银行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中:移动运营商收取用户和银行的通信费;银行向商家收取平台使用费和利润分成,银行不对用户收取交易手续费、但可能收取金融信息定制费(包月形式);商户付给银行平台使用费和交易手续费,从用户的商品购买中得益。
4.3 商业模式三: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主导
在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中,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来进行运营,移动运营商仅作为信息通道,或者代理结算单位(如果小额支付费用直接从手机话费帐号中扣除);银行是最终结算的单位,帐户管理者;移动平台提供商(也可能是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自己),向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提供移动支付平台。
在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主导移动支付模式中,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收取商家平台使用费和利润分成,并与金融机构分享利润分成;移动运营商收取用户和银行的移动通信费;银行从商家提取利润,也可以向用户提供金融信息以收取金融信息费;用户不用付给商家交易手续费,只付给移动运营商信息费。在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主导的模式中,当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和银联合作的时候,用户不用考虑银行彼此互不相连的因素,在任何一家银行接受移动支付的POS机上都可以进行操作;金融机构和商家通过接入移动商务平台,也可以共享不同运营商的用户。如果协调得当,这种模式的信息交流最广,资源共享范围比前两种模式都大。就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本身而言,具有灵活的机制、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还需要具备整合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资源并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5 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移动支付的市场潜力很大,但是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状况并不像大家期望的那么好,现实和预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尤其下面所提的几个问题是影响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一,移动支付的最大的问题是安全性问题。用户挥之不去的安全疑虑难以消除,不仅仅是密码控制,除了移动通信环节引入的安全问题之外,整个支付流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可靠、安全的技术保障。除了实际安全问题的忧虑,还有用户心理上的安全忧虑问题。Forrester Research在调查中就发现只有低于15%的人完全信任移动支付,而65%的用户拒绝通过移动网络发送自己的支付卡资料。可见移动支付要想取得成功,除了解决实际的安全问题,还需要克服用户的心理安全问题。
第二,产业链相关环节的合作仍然薄弱,还有待加强。移动支付的各个合作方之间在利益分配、权利和责任、费用结算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动支付的推广。移动运营商和相关的产业环节,需通过各种方式将移动支付的优势和特点向目标用户群体持续宣传,争取尽量多的用户使用;通过提供优惠和合理的收入分配方式,争取尽量多的商户的加盟。
第三,用户对于电子货币的使用习惯还需要进行长期培养。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难以改变。从技术而言,国内的移动支付手段完全与发达国家同步,但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国人对现金交易的依赖是推广移动支付业务的较大障碍。因此,观念的转变更加重要,需要的鼓励和支持。
第四,中国的商业信用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完善,移动用户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实名制。这就为恶意透支等欺诈行为留下了潜在的机会,坏账和欺诈的风险使得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对此有所顾忌,影响其对移动支付业务推广的积极性。总体来看,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解决的越深入,用户告别现金支付,使用移动支付的可能性才会越大。预计移动支付将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流支付手段之一。
6 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商务和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支付领域的信息化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众多的支付方式中,移动支付是支付环节信息化中最有潜力的新型支付方式。相信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对于移动支付的深入了解,移动支付定会日趋流行,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支付手段。
7参考文献
[1]Mobile Payment Forum White Paper: EnablingSecure, Interoperable, and User-friendlyMobile Payments, Mobile Payment Forum,2002: 10
[2]崔媛媛.移动支付业务现状与发展分析[J].移动通信,2007(6):30-33
[3]辛云勇.移动支付的几点难题.互联网周刊,2006(2):55-56
[4]诺盛电信咨询:后金融时代的移动支付l
[5]诺盛电信咨询:移动支付到底是什么?
[6]智库百科:移动支付
[7]移动支付会成为潮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