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3高考作文写作备考:作文审题立意练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8:23:52
文档

2023高考作文写作备考:作文审题立意练习

2023高考作文写作备考:作文审题立意练习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苏轼在《日喻说》中曾讲过这样的故事:很多南方人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水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但他们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如此,一定是领悟到了其中的规律。而每天住在水边,经常探索尝试,慢慢地就能掌握它的规律。有些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询问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去水中试验,没有不淹死的。这个故事对你的学习或者生活有何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推荐度:
导读2023高考作文写作备考:作文审题立意练习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苏轼在《日喻说》中曾讲过这样的故事:很多南方人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水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但他们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如此,一定是领悟到了其中的规律。而每天住在水边,经常探索尝试,慢慢地就能掌握它的规律。有些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询问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去水中试验,没有不淹死的。这个故事对你的学习或者生活有何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2023高考作文写作备考:作文审题立意练习

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轼在《日喻说》中曾讲过这样的故事:很多南方人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水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但他们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如此,一定是领悟到了其中的规律。而每天住在水边,经常探索尝试,慢慢地就能掌握它的规律。有些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询问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去水中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这个故事对你的学习或者生活有何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之所以南方人很早就能游泳,而北方勇士学游泳却常常失败,是因为想要学会游泳这项技能,单凭勇气是不行的,还得经过长期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规律,最终掌握方法。如果想一蹴而就,“不学而务求道”,走捷径,投机取巧,那就只能像北方学“没”者那样,没有不被溺死的。所以,这则材料的主题就是“实践”的重要性。许多时候须在实践中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所以写作的重心,就应当在于论述实践的重要性。对此,可从论述学习获得间接经验和实践证实间接经验及获得直接经验的关系展开:一个人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是理论知识,属于间接经验,所以人可以通过阅读获得间接理论经验。但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而且,一个人知识再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实践,也只能坐守老底,干不成大事业。

【参考立意】

(1)理论要靠实践来检验,要理论也要实践。

(2)在实践中成长。

(3)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二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

——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

——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

——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

——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解析:

第一则材料引林语堂的话,认为如果只是用发声来对抗发声、用言语来回击言语,不如适时沉默。发声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有时候“沉默”比“发声”更有力量,“沉默”也许是一种无声但有力的回击。第二则材料引马丁·路德·金的名言,认为相比坏人的可憎,更应该反对“好人的沉默”,认为沉默是一种消极行为:沉默代表着逃避和怯懦,意味着麻木和冷漠。所以面对黑暗与不公,我们应敢于发声。第三则材料引《荀子》章句,认为只要处理得当,有利于当时的情况,沉默和发声都是明晓事理的行为,都是明智的。

第一则材料赞同沉默多于发声,第二则材料赞同发声多于沉默,第三则材料辩证地看待了沉默和发声的关系。

立意指导:

1、若以第一则材料为立意点,可以阐释沉默的意义:沉默让人获得更多思考和沉淀的空间,也能培养人隐忍坚毅的优秀品格。在伤害、攻讦他人时选择沉默,是一种善良正义;在境遇不佳、人生低谷时选择沉默,是一种从容豁达。所以,沉默自有其力量。

2、若以第二则材料为立意点,可以论述发声的作用:发声是英勇正义的呐喊,是坦率磊落的体现。替弱者请命,为真理呼号,为民喉舌,敢怒敢言,发声者无疑是时代的先驱。正是因为有人发声,罪恶才能曝于阳光之下,弱小才能寻得容身之所,才能大白于天下。因此,发声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3、若以第三则材料为立意点,就要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的关系。不是所有的沉默都值得鼓励,在该发声疾呼时选择沉默即是对罪恶的包容,在该反抗时缄口不言即是对暴力的纵容,一味沉默即是懦弱冷漠的象征。同样,不是所有的发声都有积极意义,冒险冲动的发声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僵局和险境,并且发声者的立场、境遇、格局也决定着发声是否得当、正义、充满力量。因此,一味追求发声也是不可取的。正如材料所言,在恰当的时候沉默或发声,才是明智的。(建议第三种立意,体现二元辩证关系)

【参考立意】

1、适时的沉默,是无声的回击。

2、沉默不是金,应为正义发声。

3、理性审势,不畏发声。

4、以沉默己身,以发声护卫良知。

5、适时沉默,合时发声。

三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具功用的镜子:望远镜——放眼远方,显微镜——揭微显隐,太阳镜——抵挡强光,哈哈镜——开怀一笑。

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从物理功能方面提示了四种镜子的作用,而联系人生,四种镜子又都有心灵作用:望远镜一-志存高远/心怀远方/目 光要长远,风物长宜放眼量;显微镜--- 努力看清自己的不足/交友识人要看细/善于发现自已或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太阳镜---看淡名利,看轻荣导,拒绝诱惑;哈哈镜一--乐观豁达,笑对烦恼苦难等。考生应当选定上述四镜中的两镜,分析、挖掘其中的寓意,然后结合人生、社会现实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即可。

1.四面镜子,四层关系

作文材料引出四面镜子,“望远镜,显微镜,太阳镜,哈哈镜”,并对其物理学功用进行简短的精准介绍。四面镜子功用不一,作文要求从这四面中选取两面展开思考。可选择的多元关系为四层,思考的范围为两层。题型还是关系型思辩作文。题目变化的地方,不是给出二元或三元关系,而是四元关系,是“四选二”。从2022年高考作文来看,2022高考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2022全国新高考I卷的“本手、妙手、俗手”,2022 全国新高考工卷的“选择·创造·未来”,同是思辨话题,变化很明显,多呈现三元关系话题内容在广度上的拓展,必然带来深度思考上的难度。

2.“思选二”的有机关联

作文要求“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考生首先面临的是选择两面“镜子”。一旦选取两面镜子,就必须围绕这“两面”展开思辨论述,两面也就是两层关系,这两者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内在有机关联,不能“两张,不粘合,无对接。这就涉及到对这四面镜子的生活内涵进行精准理解与把握。

3.精准理解概念内容

作文立意先要过材料关。材料给出的四面镜子,物理功能是表面的,是自然的。然后跳出材料本身,发挥想象延伸到其比喻义、象征义联系社会和人生

参悟出其中所包含的处世哲理。题目提示语:“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题目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 ”从中我们可以读出,镜子具有人生“寓意”,对成长具有启发,是心灵的镜子。这四面镜子有何寓意呢 望远镜:“望远”是其根本特点,人生要有远大志向,志存高远,胸怀大志视野开阔,胸襟宽广,格局高大,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一点,很好理解显微镜:“显微”是其根本特点,这里就有与望远镜的“远”对应的关系“近”远与大相联系,微与小相联系。其内涵是多方面的如做事情要从眼前小事做事注重细节,谨言慎行;要多照照镜子,看清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发现自己的细微漏洞,及时补救,也可以以别人为镜子,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经此观照自我,注重日积月累,最终成就自我,实现远大目标。)

太阳镜:这面镜子的内涵理解有一定难度。太阳镜能抵挡强光,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要抵挡阳光 太强的阳光对人的眼睛有激作用,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太阳镜实际上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此可延伸到其比喻义、象征义,我们要抵挡生活中的各种诱惑(追名逐利,爱慕虚荣等),在浮华中安然自定,筑好心灵的防护墙,做真的自我。

哈哈镜:其内涵就在“哈哈”,笑对人生,宠辱不惊,乐观达,笑对人生一切风雨挫折。

4.对接生活写出深度

四面镜子,代表四种人生态度。无论是选择哪两面心灵的镜子,都要在写出其寓意的同时,还须结合生活实际谈其启发意义。这是考场作文的共性要求。特别是这次作文指向很明显一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 这里的“你”就是考生,就是当代青年。作文中一定要有身份意识,不能抛开身份只一味地讲道理,要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话题对自己的教育与启迪。话题必不可少的要回归生活,联系社会,思考人生,体味成长,以此彰显话题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对接社会生活,运用相关素材,这样作文才可写出定深度来。这一点,是作文构思的难度所在,也是作文提分点。

四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是中国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又该怎样去完成呢?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介绍长征的历程,揭示长征的精神和意义。它是理想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和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它启发考生思考,人生要有理想信念,要有不惧艰难、奋勇向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写作要求是让我们思考怎样去完成新时代的长征路,设置了写作情境,这暗示考生要将“长征精神”与“个人的未来”“家国的未来”结合起来写。无论是红军的长征,还是今天国家的伟大事业,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想要把中国建设成世界强国,都必须要具备长征的精神品质。大到国家事业,小到个人发展,都要有理想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文化喧嚣繁杂的信息时代,继承红军的长征精神,以同样蓬勃昂扬的面貌投身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中去,更是承担新使命、创造新成果的必备品质。

行文思路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要提出传承长征精神的中心论点,并且要阐明在新时期建设的指导意义。然后联系社会现实与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具体论述应该如何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长征精神贯彻到今天为理想而奋斗的事业中去,从感悟精神和发扬精神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可用并列式结构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全篇,向广大青年提出号召。

五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秩序优先于个性。秩序优先重规矩、重伦理,而个性优先重自我、重自由。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如何认识“秩序与个性”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0字。

梳理材料

传统社会:注重秩序——重规矩、重伦理

变迁的社会(现代社会):追求个性——重自我、重自由

界定概念

秩序:有条理地、有组织地安排各构成部分以求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的状态。

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律法、习俗、礼仪等。

伦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夫妇、兄弟姐妹、同事或同学、朋友关系。

个性:个性是个人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独特的人格、思想、社会形象和能力体系,主体性和差异性是个性两个最为重要的特征。

自我: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我也指自己反思后纯净公正的内心世界。

自由: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或阻碍的不存在。一般包含:任性意义的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放任;按规律办事意义下的自由,所谓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自律意义下的自由。

问题建构

1.传统社会,为什么“重秩序”而不是“重个性”呢?

(1)三纲五常传统伦理纲常的统摄作用。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孝治天下”“中庸之道”“尊老爱幼”等。

(2)统治者维护自己地位与社会稳定的需要。

2. 现代社会, “重个性”与 “重秩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1)全球化与高度现代性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可能性空间,而形形色色的强调个性、差异的所谓后现代思潮则从观念上引导和助长了人们日益个性化的追求。语文阅刊(yuwenyuekan)

(2)当代中国正在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其核心主旨可以说就在于解决好个性与秩序的现实问题。

3.现代社会,“秩序与个性”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1)一方面,社会秩序是个性的手段,是否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是现代社会秩序是否良好的重要判断标准,或是其合法性的重要根据。另一方面,个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中形成的,社会秩序既为个性的形成提供条件,也以内化为人的社会性的方面对个性形成一种制约与规训。

(2)“秩序”与“个性”的关系应该是彼此更加紧密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传统的社会,我们过分强调秩序,往往以牺牲自由和个性为代价。然后我们陷入一阵混乱,盲目追求自由与个性能,从而带来了秩序的混乱。

世界是有秩序的,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是自然的秩序,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的人伦礼仪是社会的秩序。失序和混乱的社会,是不会有自由与个性的成长空间的。我们不能以牺牲个性为代价追求秩序,合理的秩序并不是那些只保障少数人的个性的秩序。

(3)现代社会,应该是在我们中国传统秩序上,追求个性的自由,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当然这个秩序所包含的“伦理与规矩”并不是传统的封建礼教,而是新的社会下的新的观念。

(4)只有将“秩序”与“个性”有机融合,我们才有活力,迎接新的变革,实现经济与文明的良性发展;我们也才有底气,在民族遇到新的威胁时,众志成城,同舟共济。

文档

2023高考作文写作备考:作文审题立意练习

2023高考作文写作备考:作文审题立意练习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苏轼在《日喻说》中曾讲过这样的故事:很多南方人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水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但他们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如此,一定是领悟到了其中的规律。而每天住在水边,经常探索尝试,慢慢地就能掌握它的规律。有些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询问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去水中试验,没有不淹死的。这个故事对你的学习或者生活有何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