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选题
1.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选官制度影响官僚政治 .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2.道家学派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二者都( )
A.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张法律不分贵贱
C.主张思想上百家争鸣 .探究国家治理方式
3.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收税。其主要历史影响是( )
A.加速了土地私有化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加剧地方割据混战
4.据《<战国策>书录》记载,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
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仁义观念影响到政治
5.墨子认为“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据此可知,墨子( )
A.提倡节俭 .重视礼制 .崇尚自由 .注重规范
6.如表所示为春秋至西汉苏浙闽部分地区墓葬出土金属农具。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 时代 | 地点 | 出土农具 | 出处 |
| 春秋 | 丹徒 | 铜锸 | 《江苏丹徒粮山石穴墓》 |
| 春秋 | 六合 | 铜锄、铜铲 | 《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 |
| 春秋战国 | 绍兴 | 铜铲形器、铜锂、铁镘 | 《绍兴出土的春秋战国文物》 |
| 战国 | 绍兴 | 铁凹形锄、铁锂 | 《战国铁农具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
| 西汉 | 崇安 | 铁犁、铁锄、铁锼、铁斧、铁锯、铁五齿耙、铁镰 | 《福建崇安城村汉城遗址试掘》 |
C.经济重心南移不断加速 .精耕细作农业成熟
7.春秋时期,楚国往往以蛮夷自居;到了战国时期,楚国人也祭祀华夏族系的远古神话人物祝融。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民族往来交流频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8.“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下列主张与之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
A.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政在四方,要在
9.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上述义利观( )
A.是重农抑商的理论来源 .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
C.是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 .体现天理和伦理道德的融合
10.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官僚政治的腐朽 .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1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其中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 )
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得益于青铜农具的使用
C.表明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是秦朝的真实体现
12.商鞅变法极大地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这主要得益于下列哪项举措( )
A.“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废井田,开阡陌”
13.战国时,李悝变法推行过两项主要措施:一是“务尽地力”,重新划分土地,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平籴法”,按年成丰歉和灾情大小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收放,因此“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不利于封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C.抑制了手工业持续发展 .打击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14.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监禁庶民”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 .废除井田,破坏传统
C.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 .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
15.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等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C.夷夏观念开始消失 .战国七雄已经形成
16.据《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像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表明商鞅主张( )
A.重视农业 .控制人民 .君主 .奖励军功
17.下表为不同金文文献关于西周中期以后土地交换程序的记载及说明。这反映出当时( )
A.青铜铸造技术的先进 .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周天子权威日渐式微 .礼制与政治相结合
18.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随葬品不足,新即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乞求,史称“求赙”。这种情况从实质上反映了( )
A.世袭制遭到破坏 .集权制衰落
C.等级制名存实亡 .分封制渐趋瓦解
19.春秋时期,中小商人“负任担荷,服牛招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富商大贾更是“金玉其车,交错其服”,南通于楚,北适于晋,东抵于齐,西达于秦,周游列国。这一现象表明( )
A.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各地间经济联系的加强 .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分工
20.西周国家管理可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每个单元中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且这两类政治区域各自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社会职能。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国、野渐趋一体化至无界限之分。这一变化( )
A.反映社会等级趋向平等 .说明集权日渐加强
C.导致战争频发社会动荡 .源自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1.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交往交融,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朝和从属于周的中原诸侯国逐渐自称为“诸夏”,并把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放的部落当作野蛮人而和诸夏对立以来。……在大国争霸的同时,晋、齐、秦等国都把邻近的夷狄纳入本国版图,加速了夷夏的融合进程;楚则一面兼并附近诸小国和蛮夷,一面迅速地华夏化。到春秋晚期,吴、越先后起来争霸时,他们自身也迅速由蛮夷转变为华夏。到战国时期,各大国内部都不再有夷夏的问题,所谓夷狄主要已指北方塞外的胡(即匈奴)和华南地区的越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口众多的华夏族,也就是以后汉族的前身。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北魏孝文味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网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历警机,概括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学知识,说明北魏文帝改革对中华民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蓄会盟碑的历史价值。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孔子创立儒家的过程看,孔子的学说实际上是通过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因”和“损益”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既继承和延续了原初的文化,又有所变化和发展,因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性。儒家学说推行的安家邦和忠孝之道的理念,不仅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在普通百姓眼里,也契合了长期以来坚固的血缘心理和社会道德上的满足。这种积极、有为的思想,立足现实,为此后世儒家主动吸收其他学派合理的思想,也使儒学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二 和初期提倡尊孔的主张相比,新文化知识分子的反孔言论无疑是十分激烈的,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他们从本质上是反孔非儒的。这些知识分子并不打算也不可能与传统文化决裂,而是采取“重新定位孔学”的方法,即先打破孔子偶像,然后在恢复孔子及其思想的原来面目。在自由、民主等观念日益为现代化作出贡献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为实现救亡图存,重估儒学价值,并推动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作出贡献。
——摘编自张卫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学者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这一态度的影响。
23.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称诸华,或合称华夏,包含有民族文化优越感。此时,非华夏各族的内徒,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到了战国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剧烈的兼并、统一⋯⋯许多内迁民族,已被华夏所吸收、融合。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的表现。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迁徙状况。在北方,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形成与汉族的杂居,并建立了以“十六国”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中华文明并未因最高统治者族属变更而中断⋯⋯北魏统治者更是吸收汉族士人,通过一系列汉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的融合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在南方,大批汉人移居江南,甚至入迁蛮、俚、僚等族聚居地区。在汉族向南方民族地区渗透的同时,为增加赋役,加强对山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往往采取强制迁徙的方式使少数民族移居平地。
——摘编自段红云《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各民族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徙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统治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融合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其影响。
材料三 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而塞外之一统,始于元”。在元朝超大规模的疆域内,有着不同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的多元族群。尽管存在显性的族群歧视,的社会隔阂,统治方式也多有弊端,但是毕竟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元朝疆域空间成了华夷各族群的共同家园。元朝不仅将边疆的多元族群纳入统一的政治体中,并且在文化认同上使边疆成为“中国”的组成部分。
——摘自陈彩云《元朝疆域观演变与多民族国家的空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实现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的前提和因此而产生的新民族。并用一句话概括元朝边疆管理出现的趋势。
参
1.C2.D3.A4.A5.A6.A7.A8.D9.B10.C11.A12.C13.A14.C15.B16.A
17.C18.D19.C20.D
21.(1)原因: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华夏认同感逐渐形成;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学生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2)影响:缩小了民族之间的差异,促进了民族融合;缓解了;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3)价值:汉藏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22.(1)原因:契合了巩固君主的要求;儒学的内在特质;迎合了普通百姓的心理;积极入世的思想,具有务实性;与时俱进,顺应了社会发展。
(2)态度:反对儒家礼教纲常而不反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影响:有利于打破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推动近代化进程;适应了中国救亡图存的具体实践要求;有助于儒学的现代化转型,发挥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是实现文化自信和树立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23.(1)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民族交融(狄戎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表现: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中原的汉人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移居平地
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任选3点)
(3)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民族:回回。趋势: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