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破碎操作:
1)原料需求破碎时,必须保证入炉原料程度达到破碎要求。即铬矿、硅石的粒度达到40mm之下,20%地坑中不允许有明显的大于80mm块料。
2)经常调整破碎机下料口宽度,使之满足生产的粒度要求。
3)对于地坑中原料随时检查,包括铬矿、硅石、焦炭等。原料发现明显的不符合要求大块料要及时处理。
2、配料操作:
1)检查:
a游砣定位检查;b依据配比检查;c微动开关检查;d簸箕角度检查;e下料口及下料口挡板检查;f秤面、配重及秤下杂物检查;g电磁给料器检查;h皮带及托轮、档轮检查
以上检查是配料工的基本职责内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中微动开关距离、簸箕角度、下料口大小、秤上配重不得随意改动。如需改动必须经技术员同意。
2)没有技术员指令,班长无权调整配比。必须严格按技术员给定的配比准确配料。
3)达到的标准如下:
焦碳±0.5kg
硅石±0.5kg
铬矿±1.5kg
4)配料时必须配一批,净一批,禁止配双批料,半批料。料盅存料必须是整批,不允许出现半批料。
5)料盅贮料不允许超过6批,即贮料高度不允许高于料盅口。
3、上料操作:
1)依据存料多少准确要料,不得将一盅料分给两个以上料仓,即一盅料必须给一个料仓。
2)及时清理洒料,原则是哪个仓洒的,清到哪个仓中。
4、压火操作:
1)出炉完毕后,应集中力量将电极周围的烧结料挑开,推至炉心,同时将预热好的炉周围的炉料推向炉心及电极周围。这就是收料操作。收料操作要求必须集中人力,迅速完成。
2)压新料。收料完成后,即可进行压新料。压新料的顺序是:电极小面-电极大面-炉心。
3)修整料面。压完料之后,用推耙修整料面,使料面成宽大的扁平锥体,炉心略高,要求料面调度保持在炉口上150-200mm,不得忽高忽低。保持炸酱面高度的稳定,是保证电炉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5、料面维护:
料面维护是冶炼工的最基本的工作职责,它必须贯穿于电炉生产的全过程。
1)正常冶炼时的料面维护。随着冶炼进行,电极周围,极心园等处的炉料逐渐下沉时,或由于炉料烧结法,出现局部的不刺火,使炉料透气性变差时,或者由于压火操作不到位,某相电极周围出现悬料时,都需要进行料面维护。炉料正常下沉时,应用推耙将电极周围的热料推向电极,大面热料推向极心园之后,再补加新料,避免直接加新料。刺火或悬料时,应用钢钎松动或挑开刺火或悬料周围的炉料。再用推耙将附近的炉料推过来之后,再适当补加新料,必要时需用扎眼透气。正常料面维护的关键,一是充分利用热料,二是保证炉料良好的透气性。
2)出炉前30分钟的料面维护
出炉前30分钟的料面维护是保证出炉顺利,缩短出炉时间,保证炉温的重要手段。是必须应该加强的。
出炉前30分钟,应对三相电极周围,特别是1#电极周围进行集中处理,做到电极周围炉料透气性良好,保证在出炉前不刺火,不悬料,此时要求将三相电极周围炉料料面上升150200mm,以保证出炉过程不出现塌料而影响出炉。
3)出炉过程中的料面维护。
随着炉料的下沉,应用推耙将大面炉料推向极心园,进行收料操作。同时避免破坏电极周围的炉料造成塌料。当电极周围刺火严重时,可适当的压一些新料。
6、出炉:
1)出炉前20分钟左右,应清理出铁口流槽及炉眼,保证出炉铁顺畅,清理炉眼时要将多余泥尽可能清除,使炉炉眼呈红色。注意不能使炉眼清至黄色,防止跑炉发生意外。
2)出炉时应尽可能用圆钢扎开。吹氧时,应吹烧炉眼中上部,不能帖着底部吹烧,防止炉眼出坑。更不能盲目乱吹乱烧。
3)炉眼打开后,要控制好流速。流速过快,易造成炉上塌料,渣罐跑铁;流速过慢,出炉时间长,炉温损失大。避免盲目拉渣。用后的吹氧管,拉渣棍不允许放入铁水包中化铁。
7、堵眼:
1)堵眼前,用耙子将炉眼及流槽清理干净,不得出现眼内,存渣影响堵眼。
2)堵眼时,第一个泥球要求大小,干湿软硬合适,不能过湿,过软。当炉眼偏大,跑生料,炉渣偏稀等情况时,应及时堵一些镁砖、镁砂等材料,以保证炉眼。
3)堵眼时应用稳劲,持劲,不能猛砸,锰撞。
4)堵眼应深堵,泥球尽可能深送,不能堵半截眼。
5)堵眼完成后,炉眼应留有100mm左右深度。
8、下放电极:
1)下放电极时必须停电
2)将电极缓缓下插,注意不能盲目下插损坏设备。同时将炉料推向电极周围,防止打开铜瓦时电极下滑过多。必要时将电极上抬下插1-2次,将电极落实。
3)打开铜瓦,上抬大臂至所需要的下放长度,夹紧铜瓦。
4)上抬电极150mm左右,准备送电。
9、配电操作:
1)正常生产过程中的送电
2)确认人员,设备安全无误,得到班长指令后才可送电。
3)送电前应将三相电极适当上抬150mm左右,防止送电时电流过大,造成供电系统事故或电极事故。
4)送电动作要快而准,不允许强行送电,一次送不上应检查过流继电器使之归位,确认相位,适当上抬该相电极后,再第二次送电。
5)送电成功后应口头通知班长。
正常生产过程中的停电:
1)接到班长停电指令,才可以停电。
2)将三相电流减少1/3左右后,才可以停电,不允许不减电流直接停电。
3)停电后口头通知班长。
配电:
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配电工的基本任务为:
1)和配电有关的电极维护,防止由于操作失误造成电极事故及设备事故。
2)平衡三相电极的插入深度,使三相电极端部尽可能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3)平衡三相电流、电压,使三相电流、电压基本相等,避免死相。
4)使电极深而稳地插入炉料中,满负荷送电。
冶炼初期:
1)根据电极下放长度及电极烧结情况,合理控制电流大小,防止出现电极软断、下滑等事故,正常情况下,一般控制电流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后,即可达到满负荷送电。
2)调整电极位置,使三相电极插入深度平衡,三相电流平衡,三相电压平衡,满负荷送电。
3)与冶炼工密切配合,杜绝各自为政。使电极深而稳地插入炉料中。
冶炼中期:
1)根据电流大小及料面情况及时调整电极位置,调整电极要合理,不能只调整一相,要学会用其他两相来调整,避免频繁调整一相,造成该相电极刺火,塌料过多,使电极难于下插。
2)尽可能避免过多的调整电极,当电极周围出现刺火时,电流会有波动,当电极周围炉料烧空时,电流会出现缓慢下降,此时应及时提醒冶炼工处理。
3)观察电极位置,避免铜瓦插入料面中,要求铜瓦距料面的距离不能少于100mm。
4)出现下列情况时,必须立即停电,即电极事故,冷却断水汽化,变压器重瓦、跑炉等。
5)避免出现电极死相。
冶炼后期:
1)出炉前20分钟,尽量不调整电极,特别是1#电极。
2)保证1#电极插入深度合理,过深影响出炉,过浅出炉时1#电极容易塌料。
出炉过程:
1)出炉过程中容易出现电极硬断及电极下滑事故,配电工注意力必须集中。
2)出铁口打开后,1#电极保持不动,根据电流下降情况,缓缓下插2#、3#电极,使渣铁尽快流出。
3)出炉1-2分钟后,1#电极可根据沉料情况及电流大小缓缓下插,防止周围炉料下沉过快或塌料堵塞出铁口,然后再下插2#.3#电极。
4)不允许在出炉过程中频繁上抬下插电极,不允许出现过流跳闸,不允许停电挤铁水。
10、电极糊加装及电极壳焊接
电极糊的加装及电极壳的焊接是操持稳定的电极烧结制度,避免电极事故的重要操作。
1)每日测量电极糊柱高度,根据糊柱高度,确定电极糊加入量,保持电极糊柱高度基本稳定是电极糊工的基本任务。一般夏季糊柱高度2.5米左右,冬季糊柱高度在2.0米左右,禁止随意更改糊柱高度。
2)加糊时,应保证电极糊干净,无杂质、泥土。及时清理散落的电极糊,防止出现打弧烧坏电极壳。加糊时不能过急,一次加的过多,造成悬糊。
3)接电极壳前,应对电极壳制做质量进行检查,特别是焊缝处,钢带接口处,以及筋片,必要时及时补焊。同时也应该对电极壳的周径尺寸进行校核。对于不要求的电极壳不能使用。
4)接壳时,接口要对齐,对实。保证电极壳与电极在一条直线上,用电焊满焊,焊皮要打掉。焊缝要饱满均匀,不能有漏点,必要时对焊缝进行打磨。
5)工作过程注意安全,在电炉生产过程中禁止身体同时触及两相电极。
6)工作结束后,及时盖好电极壳,防止落入杂质,引发电极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