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围绕着城市农民的悲剧命运而展开描写,在刻画城市贫民形象的作品时带有很浓的悲剧性。祥子这一形象向人民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道路问题,显示了这部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悲剧作品总是呼唤着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斗争的艰巨和精神上的痛苦。《骆驼祥子》悲剧性的揭示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物安于命运安排的性格;社会的黑暗;婚姻的不幸。
关键词:老舍 《骆驼祥子》 悲剧性
一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围绕着城市农民的悲剧命运而展开描写,在刻画城市贫民形象的作品时带有很浓的悲剧性。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是它较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的行列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①
《骆驼祥子》写的是旧中国北平的一个外号叫“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农民,它保存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但他不愿意回到农村,渴望在城市创立新的生活。他到了城市,选中拉车这种行业,把买上车做个劳动者,作为自己生活的目的,他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决定,这是他的平凡的志愿、也是他平凡的希望。经过三年的奋斗,终于买上车,可是拉了半年车,车子被子人抢走了。他重新积攒钱,可是车还没买上,积蓄也被人勒索去了,再买车没多久,又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卖掉车。他的每一次灾难都有是沉重打击,使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对生活也产生了怀疑。但是每一次他都能够努力振作起来,开始新的奋斗,开始新的生活。他以坚强的意志与生活展开了反复的斗争,显示出“骆驼”般坚韧的性格。象祥子这样要强的人一生进行艰苦的挣扎,结果还是失败,也就更加有力的说明了他们卑贱的命运,并不是个人努力所能改变得了的。在祥子的形象里,个性与共性,个人的特殊经历与大家的共同遭遇,都很好的统一在一起,使个人物具有较高的典型意义。
《骆驼祥子》中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的人、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形描写,拉车的刻画,都写的很光彩。小说又以更多的篇幅描写祥子的内心世界: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就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还给主人作为赔偿,这就表现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子充饥,又倾注着对苦难同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深的同情。然而小说结束时,祥子却沦落为一个行尸走肉的无业游民了。
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最重要的是他对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
①《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 赵祖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 第78页
动者和英雄,但买车做劳动者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对命运的反抗,但到最后,他却安于命运的安排。祥子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劳动者的美德,还有他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
二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写的是旧中国北平二三十年代时候的事情。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打仗不断骚扰着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正是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祥子遭遇了一声厄运,本来,祥子通过自己三年的艰辛劳动,凑钱买了一辆新车。按说他应该从此过上安稳的生活,可是在那样的年代里,祥子的这一点点愿望,还是被毁灭了。半年后,他连人带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这对于祥子来说,是多么大的伤害,多么大的打击,“他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负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呼喊,发自内心的痛恨。可是谁又能帮得了他,谁又能回答他。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这一次他变得比前一次更疯狂,更狠心。成功的经验在鼓舞着他,美好的回忆在灼烤着他,于是,他不仅仅是不抽烟,不喝酒,而且还不顾同行的笑骂和诅咒,拼命抢座,拼命攒钱。企图通过自己的汗水再买上车,可是这一次却比上一次更惨、更叫人窝心、憋气:买车的理想正要实现,还没有实现时,集聚着他全部心血的“闷葫芦罐儿”却让孙侦探给砸了个粉身碎骨。这简直跟掏了他的心一样,所以他没法使自己不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也没法立即再发动一次,比这一次更猛烈的冲击。
小说所写的“逃匪”、“侦探”等的欺压,都映现出二三十年代那动荡的社会背景,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祥子遭遇的一场厄运,只不过是连年战乱给人造成的浩劫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祥子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任何打击都可能,而且可以任意的落到他头上,他们来得越偶然,越能反映这种打击的必然性。
老舍以极大的同情,描写祥子的不幸遭遇,“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击打。”①
小说中的祥子的悲剧,究其原因,他是受的旧社会所害,不得不堕落。他也一次又一次想向命运搏斗,但一切都是徒劳。他的一次又一次幻想和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恶劣的旧社会毁灭了祥子的全部人性。
三
祥子悲剧的成因,还通过祥子自己的婚姻问题体现出来。
作品把车声主刘四的女儿,老姑娘虎妞引到祥子的生活圈子,描写他们感情上的纠葛,成为祥子悲剧性结局的另一重要原因。
小说中,虎妞不仅比祥子年龄大,而且她长得虎头虎脑,性格粗野、泼辣,无论是从外表或者是到内心,虎妞都不是祥子的理想妻子的人选。祥子是个农民,他最大的愿望,是“到乡下娶一个年轻力壮、吃得起苦,能洗能做的姑娘。”可是祥子却因受到虎妞的诱骗,不得已
①《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 赵祖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 第79页
与虎妞结合。这是祥子非常郁闷。
祥子在不理想的婚姻中与虎妞结合,他们的结合始终都是不自然的。他们两个人在生活态度上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他们两个人各自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而活着:虎妞一心想买上几辆车,当上车主。那么祥子就可以不出车,整天陪她在一起。而祥子却是时时避开他所讨厌的虎妞,他只想拉车,他爱拉车。虎妞仗着她经济上的实力,总想让祥子听她的话,听她的摆布,这使祥子感到很痛苦,也感到很委屈。他已经清醒的意识到“命运是自己的,可是却叫别人管着。”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东西,相反连他自己所厌恶的东西也要去坦然接受。他们生活多年后,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从此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而无路可走,从而堕落下去。
祥子的婚姻悲剧,使他的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和打击远远超过前两次,他作为男子汉的责任感使他不能在虎妞最困难的时候弃之而去,处处碰壁的他不得不回到虎妞的身边。他已经别无选择,归根结底,祥子个人生活上的不幸遭遇来自这个万恶的旧社会。作者是通过人物精神生活上所产生的悲剧,进一步控诉和揭露了这个罪恶的社会制度。
四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骆驼祥子》又是一个性格悲剧,酿成这样一个悲剧,除了来自社会的压迫和剥削,还有悲剧主人公自身性格的原因。
祥子作为一般的城市个体劳动者,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他的形象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许多鲜明的印记。在祥子的身上,个体劳动者的追求和纯洁美好的农民品格是同时丧失的,这是祥子这个艺术典型的重要特征,也构成了这场悲剧的重要线索。从祥子的外表到祥子的内心深处,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影子,而祥子的内心深处却又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事,都有束手无策。
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又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观原因,是他想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既然他所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那么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成功。即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始终保持着,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成为自主幸福的劳动者呢?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一开始就陷入盲目性,一切真诚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作家对于祥子性格的描绘,并未到此为止,还向深层作了细致的挖掘。他写到祥子对自己的这种努力也不断有过反思和疑问。因此第一次车丢后,尽管他还努力拉车攒钱,可是干着干着,他便会想起那事,一想起那事,他不觉得发堵,不由得想到:“要强又怎样哪?即使马上再弄上一辆车,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①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暗淡,并向自己提出了反问,但他随即作出的回答仍然是“他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又丢了,他还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不拉自己的车,他简直算是白活,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设若一旦忘了这事,他便忘了自己,他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牲畜,没有一点起色与人味。”②结论是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有了车便可顶得一切。”作为个体劳动者,他们只有在这种追求中才多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在祥子这里,车子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虽然他早已把自己的这种努力比作误入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又回到原处。但他还是努力的跑着,在这里清醒和盲目,自觉和糊涂,几乎成了同一回事。祥子来自农村,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
①《老舍作品集》老舍著 南海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第31页
②《老舍作品集》老舍著 南海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第32页
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显示出来自乡间的特点,有农村习惯和农村意识。他不同于一般的车夫,没有入车行的“辙”,还是因为他保持着在乡间的拘谨,忠厚的心态和气质,他和有心计的、八面玲珑的高妈同在曹府帮佣,同属城市个体劳动者,但两个人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骆驼祥子》实际上写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淳朴、正直的青年,堕落为城市无赖的悲剧。
祥子在城市中走投无路时,他感到苦恼和恐惧,更是他感到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这不能只从他是个体劳动者的一般原则加以说明。被束缚在分散狭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他们,诚然有狭窄短视,个人自扫门前雪和因为自顾不暇而形成的自私冷漠的特点,但作为劳动者,毕竟还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尤其是对于和自己相似的劳动者、不幸者。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祥子,一方面他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农村的联系,而且早就也不愿与之发生任何关系了,一方面他又没扎根于城市生活,甚至还不知道与新的生活环境建立应有的联系,求得别人的关心和联系,这样他才会感到如此孤独、为力、不知所措,才特别的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五
《骆驼祥子》中也通过祥子的悲剧表现了作品的现实主义。
这篇小说所描写的是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通过“骆驼祥子”的故事,表明了在下层城市贫民身上所发现的不正视现实、自欺欺人的幻想,以及旧中国底层人民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奋斗理想破灭以后的苟且忍让等“老中国儿女”的弱点。
最初的祥子曾经是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确实具有农民的“好品质”。但是也正是由于农民的本性所,在他成为了城里的车夫以后,并没有对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有丝毫改变。在他的眼中只有钱。拼命拉车,是为了攒钱,攒钱买车还是为了更多更容易的挣钱。为了钱,他省吃俭用,病了也舍不得买药,自己硬挺着,结果病越来越重,不得不买药而且还得一连休息好几天。为了钱,面对战争的消息,祥子却把他当作谣言,不相信事实,甚至街上铺户都已经关上了门,听说车都已经不敢出城,西门门外正在抓车的时候,他还心存侥幸,出城拉车,结果连人带车被大兵捉了去,丢失了车。为了钱他不惜出卖人命等等,这些都说明祥子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自欺欺人,最终成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祥子为什么会堕落?是的环境,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他全部人性。祥子的悲剧在于病态的城市文明对人性的伤害。围绕祥子悲剧的命运,小说展示地狱般的非人的环境,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沦丧的社会,也是被金钱腐蚀了的畸形的人伦关系。比如: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迫女儿卖身,小福子自杀悲剧等都是锁住祥子的“心狱”。祥子因此而堕落。
祥子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这里,美好的东西的毁灭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体上的死亡,而人人物的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上的毁灭。
作者通过对祥子灵魂深处的挖掘,成功地塑造了城市下层劳动者的典型形象,揭示了祥子的悲剧来自罪恶的旧社会、旧制度。旧社会不仅夺走了他的车,抢走了他用汗水积蓄起来的钱,更可怕的是夺走了祥子纯洁的灵魂,和劳动人民的美德,毁灭了他的灵魂,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比灵魂更可贵,比失去灵魂更严重的了。作者正是通过祥子的形象,强烈的控诉了这个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作品通过祥子这一形象,为人民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显示出了《骆驼祥子》这一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五四”以后反映人力车夫生活的作品都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骆驼祥子》无论从思想的深度和艺术技巧上都很成熟。作者通过描述祥子进行多次顽强的抗争,企图获得一个的失败过程,引人深思,启示人们去思考他们如何摆脱不幸命运和寻找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就是祥子形象通过个人奋斗道路的失败给人们的一种强大的艺术感召力。悲剧作品总是和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和斗争的艰巨,以及人们精神上的各种痛苦,同时严肃的表达了令人怜悯和恐惧的一切告别的愿望,期待着他们早日成为历史的陈迹,即使作品所描写的一切灾难、苦难、失误等真的过去了,悲剧——尤其是其中的杰出者——却能一起真实的描绘和严峻的思考,充满了激情的理性和散发这理想的激情,以及由此构成的悲剧性,继续给人以激动和启发不仅记载于文学的史册上,也铭刻在人们的心灵中,《骆驼祥子》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发和启发着读者,小说主人公祥子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史上人力车夫的典型形象,以至于其它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被普遍的当作这类苦力的代名词、同义词,是人们从中感到艺术的巨大力量和深远影响,这不是一般意义的艺术吸引或者思想触动,而穿透心灵的震憾,通向现实的思考,读者能从中记忆起曾经一再发生的悲剧,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自然也就格外沉重,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参考文献
《老舍作品集》老舍著 南海出版公司 2005年第一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 赵祖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