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天祝县石门镇宽沟小学“小课题”研究为例
芦东海
每一节数学课,都必须进行课堂练习,要想通过练习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我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有计划地安排各种练习.设计的练习也必须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大部分学生来考虑来设计,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那些技能,侧重于发展哪些能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一节课所学内容,进一步突破难点,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堂练习
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在学生获得知识时又有一个认识过程。因此,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注意围绕教学目的,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来设计练习。
例如:在讲授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可安排以下课堂练习;1、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求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2、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求与它等地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三角形的底是12.5米,高是8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4、一个三角形的高是24.5厘米,比第少而精厘米,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以上这组练习,第1、2题是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第3、4题是应用公式计算,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意义的理解.练习设计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使中下生都有充分练的机会,从而达到练习的目的.
二、设计课堂练习必须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练习不是单调、重复的练习,机械的重复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丧失兴趣.因此,练习的设计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这样,即使是巩固旧知识的练习,仍使学生得到新的感受.练习题型的变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完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后,为了帮助学生搞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相互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设计以下题型的练习:
1、首先出示以下一组题,让学生说出各属于什么类型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1)六年级有男生20人,女生3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六年级有女生30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3,男生有多少人?
(3)六年级有男生20人, 正好是女生人数的2/3, 女生有多少人?
2、下面每道题都有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做法对?为什么?
(1)某采煤队六月份采煤5700吨,实际完成计划的4/5,六月份计划采煤多少吨?
5700×4/5() 5700÷4/5()
(2)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576千米,一辆汽车行了全程的3/8,这辆汽车已行了多少千米?
576×3/8 576÷3/8
3、看谁最聪明:先补充问题,后列式
某水泥厂一月份生产水泥100吨,二月份生产的水泥是一月份的4/5,一月份生产的水泥是三月份的5/6,()?
这组练习题,首先从单位“1”相同,条件和问题不同,解题方法也就不同来区别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然后又从条件相同,问题相同,但由于重点句子不同,因而解题方法也不同来对比。通过这两组题的对比,使学生能正确区别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掌握解题关键,避免生搬硬套。第2题和第3题都是围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而设计的一系列变式性练习,使学生不会丧失兴趣。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并有一定的坡度,从而达到中下生“吃得消”,优秀生“吃得饱”的目的。
三、设计练习,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练习的目的在于学生能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但由于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思路和解法,因此、设计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不依常规,寻求创新,发表个人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循着多种可能的途径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开拓学生思路,打破单一性、习惯性的思定势,从中找出富有创造性的解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完“乘法的意义”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题:25+25+30+25+25+25,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经过学生思考,想出了以下几中算法:
(1)25×2+30+25×3
(2)25×4+30+25
(3)25×5+30
(4)25×6+5
可见,学生的算法突破了原有的知识圈。通过比较,都认为(4)的解法最简便,最有创造性。
实践证明,只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