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王国维的境界说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15:25
文档

王国维的境界说

浅析王国维的境界说(安徽师大文院10级中文吕小飞100101084)摘要:中国的意境说发端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经过历代学者的继承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意境理论,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发展,“境界说”是“意境论”的新的发展阶段,是西方哲学,美学观点与中国古典美学的交融。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情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分为两大境界: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这种区分,由于关系到诗词意境中的主客体内在联系的不同
推荐度:
导读浅析王国维的境界说(安徽师大文院10级中文吕小飞100101084)摘要:中国的意境说发端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经过历代学者的继承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意境理论,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发展,“境界说”是“意境论”的新的发展阶段,是西方哲学,美学观点与中国古典美学的交融。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情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分为两大境界: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这种区分,由于关系到诗词意境中的主客体内在联系的不同
浅析王国维的境界说 

(安徽师大文院10级中文吕小飞100101084) 

摘要:中国的意境说发端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经过历代学者的继承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意境理论,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发展,“境界说”是“意境论”的新的发展阶段,是西方哲学,美学观点与中国古典美学的交融。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情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分为两大境界: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这种区分,由于关系到诗词意境中的主客体内在联系的不同方式,创作过程的不同特征,不同的审美属性,以及艺术评价的高低等,颇受文艺界的重视。 

关于“境界”,以及与之含义相当的“意境”,在王国维的著述中有两处较为明确的阐释。 

一处是《人间词话》中所说的: 

“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另一处是《宋元戏曲考》中所说的: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 

第一,“境界”或“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在王国维看来,历代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者,都在于作者善于生动传神地描写景物,细腻入微地传达感情。情(意)与景(物)即是文学作品境界本体存在的基本构成因素,只有当作品表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合,才有“境界”可言。 

对情与景的处理有两种效果类型,即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 

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的创造不是要消弥“我”(情、意)的存在,而只是要求这种存在表现得尽可能的隐晦和宛转。他将“景”(物、境)在“境界”创造中的积极作用,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审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以物观物”的审美态度其实是华夏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必然产物,因此“无我”,其实是将“我”与外物合一了。二是从审美表现论的角度来看,“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作用,就在于要“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因此“无我”,其实是为了更强烈地表现“我”。“景”(物、境)所具有的这种积极作用。 

与对“无我之境”的充分肯定和对“景”的积极作用的强调、突出相一致,王国维对“有我之境”和“情”的积极作用同样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强调、突出。他指出: 

词家多以景寓情。其专作情语而绝妙者,如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顾敻之“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柳永之“衣带渐宽终不诲,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此等词古今曾不多见。 

王国维强调的所谓“专作情语”,意在表明言情不必一味含蓄,直抒胸臆也不失为以真诚感人的一条有效途径。这种理论见解和创作倾向,一方面体现了王国维对诗的情感表达要真实、自然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是王国维以创作主体的气质因素为作品“境界”之生命本原的心理倾向一种自然的理论延伸和创作追求。 

第二,“境界”与“意境”要求再现的真实性。 

王国维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就是王国维所提出的“出入”说: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所谓“入乎其内”,即要求诗人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如此才能用清新的诗句写出生活中蓬勃的生机。所谓“出乎其外”,则是要求诗人不为现实之种种利害关系所羁绊,能够超然物外,用一种超功利的审美静观之心境来感受生活。诗人于自然、于社会皆能“入”能“出”,从而做到“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这是保证能够写出“真景物”、“真感情”,从而创造出诗之“境界”来的基本前提。 

第三,“境界”还要求文学语言能直接引起鲜明生动的形象感。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如欧阳公《少年游》“泳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不隔”的含义,那就是指诗人之言情写景能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诗人面对生活而能“入”能“出”,故此“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因而能够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总之,正是由于“境界”生成的基本特征在于“真”,从根本上决定了“境界”的审美效果必定在于“不隔”。王国维十分强调“隔”与“不隔”审美趣味。虽然王国维认为“不隔”不仅仅是“语语都 

在目前”,他还进一步阐述了“‘隔’与‘不隔’之别”还在于是否做到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融合不自然就是“隔”。他阐述道,在情感上“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以及“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表达了那种能抒发感叹人生短促、要及时行乐的真切感情。在景物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以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表现了那种以自然的真淳为精神归宿的境界。而且“情”与“景”交互相融,达到了“意境两忘”的高度。 

综观上述对王国维境界说理论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王国维的文艺美学心理建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在的基本心理倾向,那就是将任何对立或对应的双方都视为是可以相互沟通乃至融合的。而所谓作品“境界”,正是世界中所存在的这种无形的整体性关系的一种审美形态的表现。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等人的唯意志论和中国宋明理学的结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可以说是这两种哲学思想结合所生的混血儿。王国维曾说过“夫吾人之本质既为意志矣!而意志之所以为意志,有一大特征焉,曰生活之欲。何则?生活者非他,不过自吾人之知识中所观之意志也。吾人之本质即为生活之欲矣,故保存生活之事,为人生之唯一大事业。”王国维认为:“欲”本就是一种无厌足的追求和冲动,它总是使人处于紧张,痛苦的精神状态。而审美的直观能使人暂时摆脱那种欲求不能,欲求不行的痛苦,在艺术欣赏中获得一时的慰藉和解脱。在他看来,美和文学艺术不直接同人们发生利害关系,它只是供人们“静观”的艺术境界。人们置身于这种境界中,把一切欲念全部都抛开了,纯粹地享受美的愉悦。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98年. 

〔2〕刘勰著祖保泉解说[m].《文心雕龙解说》.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文档

王国维的境界说

浅析王国维的境界说(安徽师大文院10级中文吕小飞100101084)摘要:中国的意境说发端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经过历代学者的继承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意境理论,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发展,“境界说”是“意境论”的新的发展阶段,是西方哲学,美学观点与中国古典美学的交融。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情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分为两大境界: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这种区分,由于关系到诗词意境中的主客体内在联系的不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