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理方案:
一、问题描述:根据现场检查,可以直接断定是大面积露筋问题,而不是单纯的钢筋生锈。 原因如下:从现场看,锈迹很有规律,也就是说锈迹所在部位就是梁内钢筋的位置,如果是露筋,那么这种现象就不言而喻了,现在我们假设不是露筋,那么锈迹就只能是来自模板内立面了,也就是上面部分同仁说的在浇注梁混凝土前钢筋就已经生锈了,大家试想一下这样会不会产生楼主照片中的现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我们现在就设想再过十分钟就要浇注梁混凝土了,那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就是梁纵筋和箍筋都已经绑扎完毕、梁底面和梁侧面都已经用扎丝绑好了砂浆垫块、梁底面和侧面模板都已经就位并经现场木工班组加固完毕,这时你就可以看到梁的纵筋和箍筋都已经生锈很厉害,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梁的侧模板不是紧贴箍筋和纵筋的(因为梁两侧有砂浆垫块,正确的施工都是如此),这样一来等我们把梁混凝土浇注完成后,养护一段时间再把梁侧模拆掉,梁侧的锈迹从何处而来?就算是施工队的技术水平较差,在浇注混凝土前,梁两侧的模板紧贴着箍筋和纵筋,那也不可能连续几道箍筋伸至十几道箍筋同时都紧贴着梁侧模板吧(照片中的箍筋锈迹是连续几道都有锈迹的)?再者,如果真有几道箍筋连续紧贴着梁侧模板,在浇注混凝土的过程中还要用振动棒振捣混凝土,即使箍筋的部分铁锈粘在梁侧模板内表面,在振动棒的振捣下,混凝土拌合料的流淌冲刷及梁箍筋与侧模板的相对错动都可以轻易将粘贴在模板内立面的铁锈清除掉(因为铁锈跟模板两种材料无融合性),就算真有那么一部分铁锈没有被清除掉,锈迹也不可能跟箍筋一样那么笔直。待混凝土浇注完成后,因混凝土将梁钢筋与大气隔开,梁钢筋在短期内不会有进一步生锈的可能,所以混凝土刚刚浇注完成时梁侧面的表观质量跟养护一段时间后拆掉模板的表观质量是一样的。所以说,根据楼主提供的两张照片可以直接断定为梁大面积露筋问题,而不是模板粘贴锈迹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关于现场的露筋原因,可以逆推如下:露筋梁底模板紧贴箍筋—梁底保护层垫块失效,不难看出造成露筋的主要原因是保护层垫块失效,现在分析保护层垫块失效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垫块数量太少,相邻两垫块的间距过长导致模板与钢筋贴在一块;第二:垫块绑扎不到位,部分垫块因左右转动转至梁钢筋内侧,从而导致模板与梁钢筋紧贴在一起;第三:垫块强度太低(因保护层垫块的制作安装是一种施工措施,一般施工管理人员都不重视,经常采用低标号水泥砂浆制作,再加上养护也不到位,致使保护层垫块的强度很低),浇注梁混凝土过程中混凝土班组人员站立在梁钢筋骨架上面致使梁底面的保护层垫块受压过大部分垫块可能被压坏。
三、处理办法 :
找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现场检测,根据检测报告进行加固处理。处理要点:1、耐久性:构件钢筋外露无保护层,无法满足耐久性要处理要确保钢筋有足够的保护层;2、粘结强度:受力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要有保证,确保混凝土与钢筋共同工作。具体处理方法可以依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中的碳纤维粘贴法等等。
四、经验总结:
关于钢筋混凝土构件露筋的质量问题,可以采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
事前控制措施:1、确保钢筋下料准确,构件钢筋骨架安装完毕后与模板之间应留一定空间以便设置保护层垫块。2、如采用砂浆垫块,应采用高标号砂浆制作并养护到位,确保垫块强度。3、如砂浆垫块质量不好保证时建议采用塑料垫块,如柱保护层垫块。
事中控制措施: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如发现垫块偏移或被压碎,应在未浇注混凝土区域的钢筋笼外侧面额外增设垫块进行补救已发生的垫块压碎事件。
本人有几个想法:
1、如果是保护层偏小,那只有箍筋的位置出现锈迹。
而图中出现的锈迹是双向的,主筋与箍筋同时被压到梁底可能吗?
再者,从图中可以看出,梁的宽度应该是350左右,箍筋直径的设计应该大于8,
所以主筋出现的锈迹应该是下雨所致。
2、也不排除保护层偏小的可能性,图中出现的位置是主次梁交接的位置,
这个位置的钢筋布置比较密,重量大,大多的钢筋工没有注意到在这个位置保护层垫应该加密,
3、也不排除有意漏垫保护层或不垫保护层,理由是主次梁交接的位置钢筋比较密(钢筋交叉),如果按正常垫保护层的话,
梁顶的砼保护层偏小,钢筋工为了梁顶钢筋的排列而有意少垫或漏垫此外位置的梁底保护层。
以上三点想法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