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露
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9-0303-01
摘要:作业是日常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形式,通过作业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及时的巩固,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下,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是学生各项基础能力积累、提升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我们做好学生的作业设计,以便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作业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让作业成为学生愿意做、乐意做的事情,而不是被逼做的事情。所以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变单调的文本作业为综合作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整体统一为分层进行,变标准答案为合理答案。从作业形式、学习兴趣、作业层次、作业评价等几个角度入手做好小学语文的作业规划。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变“文本作业”为“综合作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业设计往往是让学生进行“文本默写”,一个生词要写多少遍、一段句子要摘抄多少遍……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单调乏味,而且还容易引起学生对于语文科目的反感、厌恶,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丰富学生的作业形式,变“文本作业”为“综合作业”,让学生能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作业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找春天》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就没有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写作任务,而是引导他们在课下去发现、去寻找春天的气息、春天的标志,看看春天有什么特色,之后再讲给大家听,看谁发现的最多、总结的最多。另外大家也可以搜集各种与春天有关的信息,比如图片、文字等内容,给大家展示你眼中的春天!这样的作业形式就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的作业形式变得更加综合,实现他们的整体发展。
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与学习兴趣,实现他们的自觉学习。特别是在作业布置的时候,我们就要多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愉快的去完成作业。传统的语文作业无非机械、重复地抄写,令人头疼的背诵,题目陈旧的作文。学生犹如疲惫不堪的渔夫在无边的苦海漫无边际地漫游。为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完生字、新词后,不再让学生机械抄写,那些已经记住的生字、新词可以不抄写,难记的字就读一读,记一记,再工工整整地默写一次,布置作业时充分信任学生,承认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他们想方设法不抄生字,记生字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习效率竟大大提高了。比如在一次作文写作的过程中,一个学生就向教师请教“深深的记着”应该用什么词语呢?看到学生自己主动的问,笔者就教给他们“铭记”、“铭刻在心”等,让他们能够加深体会。
三、变“整体统一”为“分层进行”
传统的作业形式就是“一刀切”,教师布置的作业对象是全班学生,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或者个人的学习能力差异,同样的作业在有些同学看来没有难度,但是在另外一些同学看来可能就是比较难完成的作业了。这样的作业形式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一些不适,同时也无法收到良好的作业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如学习了古诗《小池》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A、背诵、默写古诗《小池》。
B、《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C、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其中A项是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B项是写话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C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项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很多学生都会根据问题层层的进行思考,一步步的回答,“不甘示弱”的做完全部的问题。
四、变“标准答案”为“合理答案”
语文是一项人文学科,所以在笔者看来,语文答案与数学答案不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标准答案,只要符合道理、有见解的,都算是合理的答案。特别是针对小学时期的学生,他们的个人知识结构、心理特征都还不成熟,对于某些事物的见解可能不是很完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允许他们出现一定的“偏差”,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国一学生说“鸡蛋里孵出里根总统”,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试想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我国,也许很多人要大骂他是笨蛋,或一笑置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敢越“标准答案”一步。当作业“雪化了变成”,学生回答“变成春天”,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将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这位学生的想象力也将被我们扼杀了。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有‘创’才有‘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果我们拒绝学生打破常规的举动,那我们也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拒之门外。学完《争吵》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喜欢文中的谁?喜欢他的什么?大部分学生谈到喜欢克莱谛,有一个学生却对克莱谛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克莱谛只看重友情,忽略了原则,应该对“我”的报复行为提出批评。我认为评价这样的回答不在于看学生提供的答案是否标准,而在于看他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不在于看学生答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为什么这样说,说的有没有道理,有没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理解角度,这种与众不同的意见有新意,应予以肯定。
参考文献:
[1]蔡艳.小学语文“实践作业”的形式初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第3期.
[2]童好梅.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方法《湖南教育:综合版》2000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