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9届高三中秋专题古诗词赏析训练02(解析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16:13
文档

2019届高三中秋专题古诗词赏析训练02(解析版)

【原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此词苏轼流传千古而不衰的名篇。诗人在中秋之夜望月怀人,有感而作,借之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诗篇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词的上片望月,一开始
推荐度:
导读【原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此词苏轼流传千古而不衰的名篇。诗人在中秋之夜望月怀人,有感而作,借之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诗篇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词的上片望月,一开始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苏轼流传千古而不衰的名篇。诗人在中秋之夜望月怀人,有感而作,借之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诗篇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

词的上片望月,一开始就提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显示了诗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接下来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两句,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一层,并且为下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做好铺垫。一个“归”字,表现了诗人自认是月中仙人的傲气。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下片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于是词人便埋怨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强调了作者对人事的达观,寄托着作者对未来的希望。

词的最后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从艺术成就上看,这首词构思奇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从表现手法来说,词的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练习】

1.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________。其中说的“子由”是作者弟弟________,他和苏轼及他们的父亲________并称文坛“三苏”。

【答案】

交代作词的缘由 苏辙 苏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小序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主要应围绕小序中“中秋、怀子由”等词语分析小序的作用,同时还要凭借平时所学的知识作答。  

2.下面对本词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和“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答案】D

【解析】

3. 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都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理想充满信心。不过贯穿始终的是词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拓展】

1.下列对《水调歌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A

【解析】

A项错误主要在于“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一语。应该说,词的上阕还是流出了作者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心理。

2.试简要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

【答案】

从思想内容上说,这首词情感变化曲折,作者对人生别离作了比较深刻的思考,因而激起了历代读者

文档

2019届高三中秋专题古诗词赏析训练02(解析版)

【原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此词苏轼流传千古而不衰的名篇。诗人在中秋之夜望月怀人,有感而作,借之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诗篇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词的上片望月,一开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