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圈地运功:
开始于13世纪,那时只是英国农村中的局部现象。随着英国呢绒业的发展,羊毛需求激增羊毛价格飞涨使得养羊业大规模发展起来,到16 世纪之后,几乎波及了英国东部和西南部大部分地区,贵族们用暴力的手段圈占农民租种土地。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是13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它的进行使英国大批农民丧失租种土地,而被迫走上充当雇佣工人的道路;也是英国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2.光荣:
光荣是1688~16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传统地将这次事件称之为不流血的光荣。1685年,查理二世病死,詹姆斯继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党与托利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辉格党与托利党就决定等他死后迎立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168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惶逃往法国。16年2月6日,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这就是威廉三世在英国统治的开始。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立宪君主制。
3.简单.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意义:
①1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这次打破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枷锁,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居主导地位的政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奠定了英国在后来资本主义海外扩张中的霸权基础。
②这场对欧洲封建制度的打击也极为沉重,对于后来的法国大,北美战争以及欧洲各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影响极为深远,开辟了消灭封建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的新时代,使英国资产阶级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关于美国部分
1.简答.邦联到联邦的转变:
①邦联的建立:
在战争胜利前夕,1781年3月1日,会议草拟的“邦联条例”得到各州批准,开始付诸实行。同时,会议停止行使权力,美国组成了一个邦联制。
“邦联”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国家,它是由几个的国家或政权之间结成的同盟,全国缺乏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当时美国的邦联没有单独的行政和司法机关,而仅有一个由各州两名至七名代表组成的邦联国会。国会的权力也限于处理对外关系和州际争端等事务,各州仍然保持着自身的“主权、自由和”。邦联的权力十分微弱。
②但是,在战争期间,资产阶级大发战争横财;战后,一系列战争费用都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货币贬值、物价暴涨、工量失业。走投无路的贫民大量逃往西部,希望在这里得到土地,但却遭到禁止。
大块出售土地,每块0英亩,每亩二美元,一块即达1280美元。因此只有有产者才能购买土地,普通百姓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士兵为国家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战后,生活状况未能得到改善,资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的矛盾迅速激化,人民事件不断发生,到1786年9月,终于爆发了著名的谢斯。
③虽然谢斯最后被,但是谢斯的发生和发展,使美国资产阶级和奴隶制种植园主深深感到邦联的软弱和,感到这一政权不能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迫切要求废除邦联条例,强化国家机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集权。
④经济方面,各州各自为政,实施不同的经济法律,造成州际之间的商品流通极其不便,受到各种。而资本主义经济需要发展,更加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资产阶级、民众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出面,维护其利益。
2.简答《宣言》是怎样发表的?
①列克星顿的声唤醒了殖民地的人民,各地群众纷纷参加民兵,队伍迅速壮大,并包围了英军老巢波士顿团。各地民兵奋起响应,一场大规模的人民武装斗争全面开始。
为了应付突然而来的新形势,第二届会议于1775年5月10日在费城召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佛逊、本杰明·富兰克林都参加了会议。第二届会议通过了对英《必须采取武力的宣言》。同年六月,会议任命乔治· 华盛顿为军总司令。
②但是,第二届会议虽然领导了人民的武装斗争,但是大多数代表仍然主张一旦英王让步,就立即放下武器实行“和解”。同年7月,会议向英国国王提交了一份书,仍要求和解。只有个别领袖提出了的要求,如塞缪尔·亚当斯。而当时北美大众虽然不满英国的高压,但是他们也幻想英国会让步,取消十余年来的压迫。
③针对会议和民众在问题上的迟疑和犹豫态度,1776年1月,托马斯·潘恩发表了《常识》一书。用通俗的语言,犀利的笔锋,控拆了英王乔治三世对殖民地的种种暴行,揭露了英国君主制度的。潘恩还阐述了天赋思想,指出了的迫切性和与英国彻底决裂的必要性,号召人民起来建立民主共和国。(坚定地号召北美民众拿起武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的民族国家)《常识》出版以后,得到迅速传播,它对美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④在《常识》一书的推动下,殖民地人民的反英斗争空前高涨,促使会议于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由杰佛逊等人起草的《宣言》。
3.《常识》:
美国民主主义思想家托马斯•潘恩所著,1776年1月在费城发表。书中阐释了天赋思想,用通俗的语言、犀利的笔锋严厉抨击了英国的暴虐,批判了保守派谋求与英国妥协写的立场,坚定地号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拜托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的民族国家。该书提高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宣传效应,为北美做了准备。
3、关于法国部分
1.恐怖统治:又称雅各宾专政,法国大时1793.9~1794.7由罗伯斯庇尔领导雅各宾派统治法国期间的称呼。
①经济恐怖:国民公会颁布了全面限价法令,规定主要粮食、日用品和原料等39种商品的最高限价。法令以1790年各地物价的平均数为基础再加上30%为最高价格,违者轻则罚款二倍,重则处以死刑。雅各宾派的这一,狠狠地打击了投机商。
在物价的同时,雅各宾派国民公会也颁布了工人最高工资限价法令。规定工人的工资以1790年各地工资的平均数再加上50%为最高工资,这项法令对工人不利。
②政治恐怖:1793年9月17日,颁布了《嫌疑犯治罪条例》,规定,“凡以自己的行为、社会关系、言论或著作表明拥护”,与逃亡贵族有联系的贵族、卖和参加叛乱的反分子,一律处以死刑。条例颁布以后,又陆续建立了从到地方的,设立了法庭,在各地设立了断头台,政治恐怖全面建立。
此后不长的一个时期内,全国大约有二三十万反嫌疑犯被逮捕,其中一部分被处死,吉伦特派首领布里索、罗兰夫人,立宪派领导者巴伊等都在这一时期被送上了断头台。
③评价:
1)、实行恐怖是必要的。它是法国大特殊性的产物,是1793年内外危机之下的应急行动。1973年,英国纠集的7国反法同盟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压来;经济问题十分突出,群众被迫实行武装示威,在这一时期,它对于团结法国人民、稳定社会秩序,打败王党的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保卫和巩固大的果实,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随着国内形势的稳定和对外战争的胜利,历史发展的形势要求放松,取消恐怖,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形势。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超经济,或者叫统制经济,不可能真正地解决经济问题;另外恐怖统治在范围上无节制地扩大。在此期间,违反法制,滥杀无辜的现象相当严重。
2.网球场宣誓
17年法国资产阶级前夕,第三等级代表在三级会议会场附近网球场举行的宣誓。17年5月,法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中断了175年之久的三级会议,以寻求摆脱经济危机。第三等级的代表却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路易十六仍旧按照惯例,安排三个等级的代表分别开会,开幕时内阁所作的关于财政问题的讲话丝毫未涉及改革问题,引起第三等级反对。他们与王权及等级的代表发生冲突。第三等级代表于6月10日宣布单独进行代表资格审查。6月17日又自行组成国民议会,推举巴伊为。路易十六以整修会场为借口,封闭三级会议会场,6月20日第三等级代表根据穆尼埃的建议,在巴伊的带领下,在附近的网球场继续开会,并宣誓不制订出一部王国,议会决不解散,史称“网球场宣誓”。它实际标志着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纲领已经形成,即将法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法治国家。
3.投石党:
投石党运动:18—1653年,法国贵族趁路易十四年幼而发动的资产者、城市贫民和农合起来反对制度的人动和叛乱活动。当时,马萨林任首席大臣,他致力于发展王权和雄霸欧洲两大事业,为此,他横征暴敛,引起人民不满,以资产者为代表,以巴黎高等为代言人,开始反抗,并向制度提出挑战,制度一度衰微,大贵族看到这是削弱王权的发展自己的最好时机,纷纷起来反对国王,以孔代亲王为首,与王军作战,1652年10月王军打败孔代,投石党运动失败。孔代投靠西班牙,率领西班牙军入侵,战争直到1657年才结束。这说明,在当时推翻制度的条件在法国还不具备,制度在客观上仍起着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
4、关于德国部分
简答.德国怎样统一?
总的来说是普鲁士王朝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
①准备:1860年,普鲁士向议会提出改革法案,要求把常备军增加一倍,同时追加军费950 万塔勒尔。但是被资产阶级控制的议会否决了提案。源于“纠纷”,威廉一世为了彻底击溃资产阶级的对抗,于1862 年9 月任命奥托·俾斯麦担任了首相。而后俾斯麦不顾议会的反对,拨付大量经费来改组。这就为俾斯麦的铁血做了军事上的准备。
②对丹麦战争:
丹麦战争的起因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的归属问题。这两个公国自1460年就结成联盟,有共同的议会,归丹麦国王领有,但一直没合并。但是,1863 年丹麦颁布新,突然宣布将石勒苏益格正式并入丹麦,遂引起纠纷,并且招致德国境内日耳曼民族的反对。于是,俾斯麦趁机挑起对丹麦的战争,并将奥地利作为“盟友”拉入战争,以防腹背受敌。18年2月战争开始,丹麦很快战败议和。
根据10月签订的和约,丹麦将两公国交普奥共管。不久,普鲁士占有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占有了与自己领土不相连接的荷尔施泰因。
③普奥战争:
奥地利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最大阻力,所以对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对奥战争,俾斯麦在外交问题上做了充分准备,除得到俄、法守中立的保证外,还与1861年刚建立的意大利王国订立了同盟条约。又稳住英国,对英竭力表现出亲善的姿态:与英国达成协议,降低普鲁士的关税。如此使奥地利被孤立。这样,普鲁士于1866年6月出兵占领荷尔施泰因,挑起了对奥战争。开战后普军进展顺利,而且很快逼进维也纳。奥军无力再战,遂请法国出面调停。为避免法奥结盟,俾斯麦没有向维也纳进军并同意议和。最后双方签订了布拉格和约。此一战消除了普鲁士统一全德的最大障碍,1867年由普鲁士控制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北德意志联邦明显带有统一国家的性质,它的成立是统一过程中的决定性步骤。
④普法战争: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开战后普军很快就攻入法国领土,而法军则接连败北。9月2日,拿破仑三世、麦克马洪元帅连同全体官兵全部成为普军俘虏。1870~1871年普鲁士同法国之间的战争。因争夺欧洲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法两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1870年7月14日,俾斯麦发表了挑战性的“埃姆斯电报”,触怒了法国。7月19日,法国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9月2日,拿破仑三世亲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4日,巴黎爆发,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普军仍长驱直入,包围巴黎。1871年1月28日,巴黎失陷,两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双方在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这次战争使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结束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俾斯麦的外交:由于英国固有的均衡,希望加强中欧反对法、俄两大强国;意大利希望赶走法国在教皇国的势力;在东方问题、波兰问题与法国矛盾重重,也由于普鲁士支持关于修改克里木战争后巴黎条约对黑海中立化的规定;同时奥地利已无心恢复在德意志的地位,宁愿先集中全力重建二元的奥匈帝国、再向巴尔干发展,所以这些国家在普法战争中大都或者保持中立或者与之结盟。 由此俾斯麦细心洞察列强关系,不失时机的加以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