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
金龙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17 )
一、研究背景
肥胖,这一全世界关注的流行病,已成为医学上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当人们的体重大大超过推荐的指标就可以说患了肥胖症,肥胖可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根据流行病学统计,肥胖发生率的增加与成年人群死亡率的增加呈高度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肥胖是由特定的生化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和能量代谢紊乱而导致的疾病,与遗传、环境、基因、膳食结构有关,而基因是主要的决定因素。食物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减少和生热机制的改变在发生脂肪过多存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肥胖已经不仅仅是影响人体形象美观的问题,而是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
儿童期肥胖不断增加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肥胖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呈迅速上升趋势。根据WHO报告,目前全球儿童超重率接近10%,肥胖率为2%~3%;欧美发达国家儿童超重率高达20%~30%,肥胖率为5%~15%。
就上述的情况,我对自己所在的金华市区进行了小学肥胖儿童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现状
阅读我国学者,体育工作者对各地肥胖问题的研究调查发现,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每位学者都利用自己的调查、研究,针对各地不同的情况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法及建议,得出了结论。如:
孙洪文,秦红(2007年)根据中国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向题工作组2003年制定的7一18岁标准对北京市大兴区青少年肥胖及超重现状调查发现,不良的膳食结构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了北京市大兴区青少年肥胖及超重。分别得到超重检出率7.6%,肥胖检出率5.0%(3260名)。
张微,程然,金道龙,张冰,季乐丹,王晓(2007年)利用体质量指数(BMI)计算了浙江省乐清市13470名小学生的体检数据,分别按肥胖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运动与休息习惯统计,做出了肥胖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休息习惯而引起的结论。
郭淑妍,韦厚明,谢媛娜(2005年)对深圳市龙岗区内3所监测点学校4758名1-4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按照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分析其中3836名7-10岁学生的资料,得到3836名学生的总肥胖率为7.22%,超重率为10.53%;以7岁年龄组肥胖率最高,10岁年龄组超重率最高,主要原因是不良的生活饮食及运动行为习惯。
以下学者不仅仅做了数字方面的调查研究,对肥胖的成因进行了各方面的讨论,家长因素,社会因素等都有涉及。
季成叶(2006年)对当下流行的儿童肥胖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肥胖易感环境”,主要由膳食热量过多;体力活动不足;生活方式由“动”趋“静”;群众的营养健康知识缺乏、儿童的不良饮食生活行为、各种不良社会因素(如单纯追逐盈利的食品营销手段、“胖就是健康”等陈旧观念)等,共同构成。
吕建中,华飞,黄晓燕,金叶,史明喻,徐洪,王新宇,陈玲,高枫(2007年)通过对常州市小学生肥胖现状调查,将小学生肥胖归因为:是单纯由某种生活行为因素所造成的肥胖。
刘艳,陈希宁,苏应雄,彭,李晓辉(2007年)利用BMI法过对成都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调查,得到了成都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BMI参考界值,7~17岁男童超重的BMI参考值在17.40至22.71之间, 肥胖在18.69至25.02之间;7~17岁女童超重的BMI参考值分别在16.77至23.58之间, 肥胖在18.48至26.24之间。男女童最佳界值点不同, 随年龄增大, 界值升高。
蒋竞雄,夏秀兰,张淑一,崔绍珍,袁全莲(2007年)通过对家长为幼儿选择食物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到,肥胖的成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家长为儿童所选食物在数量和结构上欠合理,尤其祖辈家长为儿童选择食物量过多和肉食过多。针对此现象应加强对家长进行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教育。
曾红友,温瑞英,方虹,韩煊,黄跃华,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2005年)为了解青春期单纯性肥胖症现状,调查研究发现,青春期体重突增期女孩为10一12岁,男孩为12-14岁。提示预防肥胖重点应放在14岁以前的脂肪发育期及突增期。
姜桅,曾果(2007年)通过研究儿童闲暇时间身体活动,上、下学交通方式,静态生活方式和全面的身体活动来确立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意义
我从这些研究当中发现,肥胖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无处不在,而肥胖衍生的一系列疾病,将会严重的威胁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对此我进行了对金华市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肥胖的成因以及相对的应对措施,通过这个研究来为预防青春期肥胖这个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孙洪文,秦红.北京市大兴区青少年肥胖及超重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10(28):919-920.
[2]张微,程然,金道龙,张冰,季乐丹,王晓.乐清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状况流行病学调查[J].山东医药,2007,47(10):51.
[3]郭淑妍,韦厚明,谢媛娜.深圳市龙岗区学生超重与肥胖现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7):860-861.
[4]季成叶,儿童肥胖流行和肥胖易感环境[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4-466.
[5]吕建中,华飞,黄晓燕,金叶,史明喻,徐洪,王新宇,陈玲,高枫.常州市小学生肥胖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36.
[6]刘艳,陈希宁,苏应雄,彭,李晓辉.成都市7_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参考值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6):639-1.
[7]蒋竞雄,夏秀兰,张淑一,崔绍珍,袁全莲.家长为幼儿选择食物情况的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6):579-581.
[8]曾红友,温瑞英,方虹,韩煊,黄跃华,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青春期单纯性肥胖症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6):2425-2426.
[9]姜桅,曾果,身体活动与儿童肥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34(5):322-325.
[10]陈春明.防止肥胖刻不容缓[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5):291-292.
[11]翟凤英,金水高,葛可佑,等.中国人群膳食营养素及营养状况分析:19年8省实例研究[J].卫生研究,1995,24(1):40一43.
[12]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13]曾晶.肥胖症儿童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19(4):361-362.
[14]由悦,陈敏,翟屹,等.862名北京城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变化3年跟踪研究[J].卫生研究, 2005,34(5):620.
[15]李楠,荫士安.当前我国儿童的营养状况[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5):6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