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浅谈小儿咳嗽的中医治疗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1:16:33
文档

浅谈小儿咳嗽的中医治疗

浅谈小儿咳嗽中医治疗咳嗽是小儿的多发病、常见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是在冬春季节。由于“风痰互结”,+因此小儿咳嗽常迁延难愈。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小儿生理特点多为“脾常不足,肺常虚”,结合“风为百病之长”的病机特点,以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的脏腑功能特性,从而进一步发展而来。小儿咳嗽主要表现为:喉咙发痒总觉从后鼻部有液体流入咽喉;回吞或是咯吐黏痰;有频繁清嗓现象,咽中总感觉有异物。经过检查发现:咽部可见咽后壁滤泡明显增生呈鹅卵石样改变或是咽后壁有黏液样物附着甚至见其滴流。胸部X线摄片
推荐度:
导读浅谈小儿咳嗽中医治疗咳嗽是小儿的多发病、常见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是在冬春季节。由于“风痰互结”,+因此小儿咳嗽常迁延难愈。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小儿生理特点多为“脾常不足,肺常虚”,结合“风为百病之长”的病机特点,以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的脏腑功能特性,从而进一步发展而来。小儿咳嗽主要表现为:喉咙发痒总觉从后鼻部有液体流入咽喉;回吞或是咯吐黏痰;有频繁清嗓现象,咽中总感觉有异物。经过检查发现:咽部可见咽后壁滤泡明显增生呈鹅卵石样改变或是咽后壁有黏液样物附着甚至见其滴流。胸部X线摄片
浅谈小儿咳嗽中医治疗

咳嗽是小儿的多发病、常见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是在冬春季节。由于“风痰互结”,+因此小儿咳嗽常迁延难愈。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小儿生理特点多为“脾常不足,肺常虚”,结合“风为百病之长”的病机特点,以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的脏腑功能特性,从而进一步发展而来。

小儿咳嗽主要表现为:喉咙发痒总觉从后鼻部有液体流入咽喉;回吞或是咯吐黏痰;有频繁清嗓现象,咽中总感觉有异物。经过检查发现:咽部可见咽后壁滤泡明显增生呈鹅卵石样改变或是咽后壁有黏液样物附着甚至见其滴流。胸部X线摄片无异常,肺部听诊病理性体征不明显,血常规化验基本正常。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各类型鼻窦炎、鼻炎、咽喉炎等。

影响小儿咳嗽的因素众多,病位与五脏相关其中以肺为主,以下情况易造成小儿咳嗽迁延难愈:气虚卫外不固,旧邪未除又添新邪,外邪易犯,使病情缠绵;再则久咳必耗伤肺气,小儿肺常不足,肺气虚则祛邪无力,以致外邪久恋。治疗中使用抗生素很难避免,而小儿脾胃薄弱,也以辛凉苦寒之品居多在所服中药中,均可伤及脾胃致纳运失健因所用药物,同时酿生痰浊,正气难复,咳嗽不清而上贮于肺。若调护不当在疾病恢复过程中:以生冷瓜果补充营养,肥甘厚味,使痰浊内生,脾运失健;也有因小儿较易出汗,致疏松之腠理开放而再次受邪。

小儿咳嗽的辩证要点

发病时间

问明新病、久病,以定外感、内伤。一般而论,病属新得,素无他疾,而来势急骤,或兼有表证的多是外感;如果病已历久,病势缓慢,或先患其他疾病,渐渐转为咳嗽,并伴有脏腑虚证的多是内伤。

寒热

查清寒热的轻重,以便进一步辨明外感的性质。通常说来,恶寒发热是外感咳嗽的必有症状。如恶寒重、发热轻的是外感风寒;发热重、恶寒轻,甚至不恶寒的是外感风热。

了解有痰无痰,以便区分属燥属湿。如干咳少痰或者无痰多属燥热;若咳嗽痰多则是痰湿偏盛。对有痰者要进一步察看痰色以辨别属寒属热。如痰白质稀,一咳即出属于寒痰;痰黄质稠咳出甚难者属热痰。

咳声

注意咳嗽声音的高亢、低微,以辨病情的虚实。如声音高亢,是属积气壅盛,肺气上逆,病证属实;若声音低微,甚至气不接续,则是正气不足,肺脾气虚。 

舌、苔

舌、苔,一要注意舌的色泽,二是观察苔的颜色、厚薄、干腻。如苔薄白,舌质无明显变化属于风寒外感;苔薄黄,舌尖红则是外感风热;苔厚腻色白,舌质淡为脾虚痰盛;苔厚而黄,舌质红则是痰热;舌苔黄而燥的是肺热津伤;舌红少苔,或是光剥的即是阴虚。 

脉象

主要注意浮沉、迟数、有力无力。脉浮主表,脉沉主里,脉数多热,脉迟多寒,脉有力为实证,脉无力为虚证。 

指纹

指纹浮红为外感风寒,鲜红为风热,紫红为痰热内闭,青紫为食积痰阻,淡红为气虚,淡紫为虚寒。 

小儿各型咳嗽的异同点

风寒咳嗽与风热咳嗽

相同:咳嗽、流涕、恶风、头痛

不同:

风寒咳嗽:咽痒、咳嗽频作、痰白清稀、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风热咳嗽:咽痛、咳嗽不爽、痰黄粘稠、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痰热咳嗽与痰湿咳嗽

相同:咳嗽、痰多。

不同:

痰热咳嗽:痰色黄粘稠难咯、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痰湿咳嗽:痰色白而稀、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气虚咳嗽与阴虚咳嗽

相同:咳嗽、脉细

不同:

气虚咳嗽:咳嗽无力、痰白清稀、气短自汗、舌淡嫩有齿痕、脉细而无力。

阴虚咳嗽:无痰干咳、口渴咽干、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而数。

小儿咳嗽的中医治疗

“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补之,风则散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一般外感咳嗽,宜散邪宣肺;内伤之脏腑亏虚者,可用补虚收敛;若虚实夹杂,则“更量虚实,以意增损”《小儿药证直诀》。

治疗小儿咳嗽中医大致分为六种情况 :

1、宣肺止咳法

常伴有发热、鼻塞、流清涕、咽痒、刺激性咳嗽、少量白痰,多属于感冒引起的咳嗽。在止咳药前胡、杏仁、桔梗的药物中,再加上发汗解表药如荆芥、防风、薄荷等。发热的孩子加上生石膏、黄芩、板兰根等。 

2、清肺化痰法 

咳嗽、有黄痰、流黄鼻涕,孩子急躁爱哭、口喝、大便干结;甚则咳嗽频作,喘息不得卧,呕吐痰涎,烦躁不宁,双肺大量痰鸣音。多是急性气管炎、肺炎引起的咳嗽。在止咳药百部、紫苑、白前中加清肺药如桑白皮、黄芩、鱼腥草。还应加贝母、竹沥、橘红、葶苈子等化痰药增强泻肺涤痰之力。肺热咳嗽的加味泻白散,痰热咳嗽的清金化痰汤充分体现了此法。

3、下气导滞法

用于素有咳嗽,兼胃肠实热气滞,胸腹胀满,大便秘结或不畅者。凡咳嗽日久,尤其是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导致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是临床上出现本证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又小儿喜吃香燥食品,造成素体蕴热,即使咳嗽初起,也表现本证。若食积不甚不用消食导滞,如曲麦二陈汤。若气滞显著者,则以厚朴大黄汤为代表。由于小儿脾胃娇嫩,用药时要密切注意大便情况,中病即止,切不可久服。患儿服用本方后,常常会解下先硬后稀烂、臭秽的大便,使腑气得通,邪去正安。 

4、养阴润肺法 

治疗经常反复不愈咳嗽的一种常用方法。咳嗽数周不好,肺热伤阴,干咳少痰,咽喉干痛,食欲欠佳,大便干,应用沙参、麦冬、玄参、玉竹养肺阴,再加上润肺药如百合、知母、枇杷叶、紫菀等药即可。沙参,麦冬,玉竹等诸多滋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品组成的沙参麦冬汤的组方符合此意。 

5、健脾益肺法 

也是中医治疗经常反复不愈咳嗽的一种常用方法。见于有些小儿平时体虚多汗、脸色黄白、咳嗽时轻时重,时常感冒,纳食不佳,大便不成形,属于脾胃不和,脾肺两虚证。应采取健脾益肺法,用太子参、橘红、茯苓、半夏,如六君子汤,二陈之属。病情重加黄芪。中成药用玉屏风冲剂。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孩子的抗病能力。

6、益气温阳法 

本证不常见。证见肺心脾阳气虚弱,痰饮壅滞,咳喘,心下痞满,面色黧黑,身肿等证,代表方为木防己汤或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对虚实错杂、寒热兼见的膈间支饮,包括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炎水肿等有上述见症者,以本方加减,可收良效。虽为罕见,且预后不良,但在用西药无明显效果的情况下,只要切中病机,本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效。

文档

浅谈小儿咳嗽的中医治疗

浅谈小儿咳嗽中医治疗咳嗽是小儿的多发病、常见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是在冬春季节。由于“风痰互结”,+因此小儿咳嗽常迁延难愈。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小儿生理特点多为“脾常不足,肺常虚”,结合“风为百病之长”的病机特点,以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的脏腑功能特性,从而进一步发展而来。小儿咳嗽主要表现为:喉咙发痒总觉从后鼻部有液体流入咽喉;回吞或是咯吐黏痰;有频繁清嗓现象,咽中总感觉有异物。经过检查发现:咽部可见咽后壁滤泡明显增生呈鹅卵石样改变或是咽后壁有黏液样物附着甚至见其滴流。胸部X线摄片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