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组成部分】(一~二九)
Ⅰ 辩证唯物论(一~七)
一、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辨证唯物论)
1、〖世界观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1、〖世界观内容〗: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要求〗:⑴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⑵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辨证唯物论)
1、〖世界观内容〗: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⑵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⑶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⑴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⑵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1、〖世界观内容〗: ⑴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⑵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⑴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⑵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要求〗: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七、☆☆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Ⅱ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八~十一)
八、实践的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九、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十、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世界观内容〗: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要求〗:要求我们不要害怕错误,但要正确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十一、认识过程的特点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世界观内容〗:⑴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2、〖方要求〗: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Ⅲ 唯物辩证法(十二~二九)
【说明:十二~十六属于联系观;十七~二十属于发展观;二十一~二十六属于矛盾观;二七~二九属于创新意识】
十二、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世界观内容〗: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⑵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⑶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要求〗:联系的普遍性世界观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十三、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世界观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会受到惩罚。
2、〖方要求〗:⑴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⑵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十四、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世界观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事物联系具有多样性。
2、〖方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⑴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⑵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十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世界观内容〗: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⑵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要求〗:⑴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⑵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总之,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十六、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世界观内容〗: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⑴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⑵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十七、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实质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观内容〗:⑴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⑵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方要求〗: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十八、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观内容〗: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即前途是光明的;⑵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方要求〗:⑴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⑵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十九、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观内容〗:⑴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⑵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⑶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要求〗: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坚持适度原则。
3、〖错误倾向〗反对两种倾向:⑴拔苗助长、急于求成,⑵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二十、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观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方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二十一、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世界观内容〗: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或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①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方要求〗: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二十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世界观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⑵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方要求〗:⑴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⑵矛盾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用全面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或两点论)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二十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世界观内容〗:⑴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⑵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要求〗:矛盾的特殊性世界观要求我们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意义(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二十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世界观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⑵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要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世界观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二十五、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世界观内容〗: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要求〗:⑴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抓主题,抓主线,抓首要任务,抓突破口······),⑵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统筹兼顾。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二十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世界观内容〗: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⑵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要求〗:⑴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辩方向,识大局,认清性质,看清主体,看到实质,从总体上看,本质上看,看到大多数,九个指头·······)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二十七、辩证的否定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世界观内容〗:⑴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⑵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⑶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⑷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要求〗: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⑴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⑵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二十八、辩证法的批判精神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世界观内容〗: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⑵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⑶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的和创新的。
2、〖方要求〗:辩证法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⑴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十九、创新的社会作用原理〈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二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三十一~三十六)
三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唯物史观之社会历史观)
1、〖世界观内容〗: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十一、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唯物史观之社会历史观)
1、〖世界观内容〗: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三十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唯物史观之社会历史观〉
1、〖世界观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要求〗:⑴要树立群众观点(基本内容:相信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群众路线(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⑵要求中国党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说明:划曲线一句也是对的要求)
三十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唯物史观之价值观)
1、〖世界观内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注意:正确价值观起积极导向作用,错误价值观起消极导向作用)
2、〖方要求〗:要求我们⑴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十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原理 (唯物史观之价值观)
1、〖世界观内容〗: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具有社会历史性。
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立场不同而不同。
2、〖方要求〗: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⑴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十五、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的原理 (唯物史观之人生价值观)
1、〖世界观内容〗人生价值的内容:(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
2、〖方要求〗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1)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三十六、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原理 (唯物史观之人生价值观)
1、〖世界观内容〗: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2、〖方要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