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8:08:09
文档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赏
推荐度:
导读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

《李凭箜篌引》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的不同手法。

4.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之美。 

5.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读懂诗意。

6.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写法。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李贺诗歌的特点,赏析诗的内容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及李贺的人生经历,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邹忌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明湖居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播放韩红《青藏高原》,请同学试着把听这首歌曲的感受说出来。

二、文本链接

1、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故后人称其为“诗鬼”。

2、了解作者李凭。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3、认识 “行”这种文体。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4、了解箜篌这种乐器

“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23根弦。

三、阅读全诗详析诗歌内容: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四、合作探究

(一)、说一说,感意境之美。

1、要求:选取你喜欢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

(本题设计意图:李贺的诗是很难懂的,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明确:

例如:我喜欢“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句诗的意境是: 那曲尽妙处的箜篌声,其凄婉动人,犹如一朵朵不胜寒风而呜咽悲诉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忽而,乐曲又彷佛想起了一阵阵欢愉的笑声,这大概是秋之骄子——那高雅不凡的幽兰吧?你看,它笑得那么欣悦,那么美好,笑得张开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犹如嫣然含笑的少女。

2、学生各抒己见后,总结:

一曲箜篌曲,时而像芙蓉泣露,时而如香兰欢笑;一曲箜篌曲可以使空山凝云,可以使江娥、素女悲愁,可以温暖人间百姓,可以感动天上紫皇;一曲箜篌曲,陶醉了女娲,陶醉了神妪,陶醉了老鱼,陶醉了瘦蛟,陶醉了吴刚,陶醉了玉兔。一曲箜篌曲穿越千载,至今依然弹奏在我们的心上。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呢?

(二)、议一议,明手法之妙。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箜篌曲之美的?

明确:

a.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b.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c.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

五、比较鉴赏

穿云裂石 移人泣鬼

——《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中的音乐描写比较谈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和音乐虽是紧密相连的,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发于器,入于耳,来无影,去无踪,很难进行描摹刻画。而中唐诗坛上出现的《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却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的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诗的第二段摹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幺》,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借助奇特的想像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物象,高度赞扬了李凭演奏箜篌的卓越技艺。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一同被人称道的是在描绘音乐时那透纸传出、贯人双耳的一连串的精妙的比喻。

《琵琶行》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具体可感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难以捉摸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乐音,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激越昂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如以“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以“私语”比其幽细圆润,以“珠落玉盘”喻其清脆悦耳,以“鸟语”“泉流”喻其婉转流利,以“银瓶破”、“水浆迸”、“铁骑突”、“刀鸣”形容其高亢雄壮,等等。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的乐音,就像听了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扬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轻快流畅,表现愉悦的情调,马上又逐渐缓慢,转入幽细以至听不见,似悲恸抽泣;然后,乐曲转为高亢嘹亮,让人联想到金戈铁马的战场,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结尾是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间。怎能不叫人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境界里!《李凭箜篌引》也用了不少比喻,使诉诸听觉的有声无形的东西,产生了具体生动的实感。如写声音清脆悦耳,像昆山美玉破碎;写声音婉转动人,像凤凰放开歌喉鸣唱;乐曲悲凉凄恻,叫芙蓉哭泣流泪;乐曲活泼欢快,叫香兰喜笑颜开。作者以感官的通感来互为比喻,以视觉喻听觉,使音乐变得更为绚丽多彩,既有声,又有形有色。同时,作者注意到用以设比的意象,都能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它们的形象,使人喜爱,它们所发出的声音,自然也易令人神往。这就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六、精导精讲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摹写声音之至文”,这两首诗描写音乐的手法有何不同?

明确: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是直接描写,只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侧面烘托。《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音乐本身着墨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音乐,其余全为侧面烘托手法。

七、学一学,写乐曲之美。

听笛子独奏《赛马》,请大家试着用学过的手法把这段乐曲表现出来。

八、各抒己见,盘点收获。

九、布置作业:

文档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赏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