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归田录》卷一)
【乙】三上
欧阳修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文忠公文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亦笃学如此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
③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④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尔安敢轻吾射
B.见其发矢十中,但微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每走厕必挟书以往
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②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噬好。
(4)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中通过卖油翁的言行,作者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②【乙】文中作者与其他二人的事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③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或:有人,有的人。②蹊田:践踏田地。③策:通“册”。④恬:心神安适。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已而复如初(________) ②冕因去(________)
(2)文中写佛像“狞恶可怖”,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王冕是一个青春励志的典型。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揶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可据理/臆断/欤
(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是非木柿________
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阅读本文后,你有何启示?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琬巧对
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②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③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④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东汉人。②建和元年: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③诏:皇帝的命令。
④对:回答。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①为魏郡太守 为:________
②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未: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3)幼时黄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举例说明。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②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①比:副词,接连地。②一旦:一天。
(1)下列对文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莫知之”一句中“莫”的意思是“没有,不”。
B.“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愿意”。
C.“一旦而马价十倍”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匹马的价钱一天就涨了十倍”。
D.“伯乐乃还而视之”一句中“而”是表示顺承的连词。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隐含的意思是伯乐看马时的仔细。
B.卖骏马者是一个机智聪明、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C.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盲目迷信“专家”,不加分析地崇拜。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① , 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② , 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 , 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⑤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款狎:亲近、亲密。②操履艺能:品性本领。③鲍鱼:咸鱼,气味腥臭。④肆:店铺。⑤颜、闽:颜回、闵笋都是孔子的弟子。
(1)如下四项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徒”的一些释义。“颜、闵之徒,何世得”中的“徒”的意思是( )
A.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B.门徒,弟子
C.步行
D.只,仅仅
(2)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因此,我们应践行上文中所倡导的( )
A.学习时与朋友切磋
B.择良友而交
C.交友要善始善终
D.择友要志同道合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________
②亭亭净植________
③夫如是________
④人多树之________
(2)用“/”为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4)【甲】【乙】两文表面上写莲花、竹子,实际上都是在写君子。请说说两文所赞美的君子有哪些共同点。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权谓吕蒙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陶后鲜有闻 村中闻有此人
D.不蔓不枝 尊君在不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李唐来 屠自后断其股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之有
C.可爱者甚蕃 不知其二者多矣
D.濯清莲而不妖 结友而别
(3)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不愿与时流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C.文中以莲的“中通径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播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运用了对比、反村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荣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敦颐为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弃。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狱久不决/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必以情
B.囚得免/获五人,囚于狱中
C.将弃官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王逵欲深治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2)用三条“/”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逵 酷 悍 吏 也 众 莫 敢 争 敦 颐 独 与 之 辩。
(3)联系全文,说一说“王逵悟”一句中王逵最终明白了什么道理?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堂铭》)
【乙】
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 , 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起以山水喻引,则来不突;末引古结,则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往来无白丁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
③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④凡铭多自警________
(2)用现代汉话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②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3)【乙】文评论甲文“自得自夸”。请简要分析【甲】文的“自得自夸”表现在哪些地方。
1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喜雨亭记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 , 狱③讼繁兴,而盗贼滥炽。则吾与二三子④ , 虽欲优游⑤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①忭(biàn):欢乐。②荐饥:连年饥荒。③狱:案件。④二三子:你们。⑤优游:悠闲自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船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既而弥月不雨________
④丁卯大雨,三日乃止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亭于堂之北/天下之伟观也
B.拉余同饮/余至扶风之明年
C.官吏相与庆于庭/相与步于中庭
D.天与云与山与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4)下列对《湖心亭看雪》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一痕”“一点”“芥”“两三粒”等数量词的组合,巧妙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
B.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赶紧离去。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D.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拏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5)《喜雨亭记》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观劝学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之间③ , 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 , 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⑥ , 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寨答邢词日:“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蔽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精骑集》)
【注】①暗疏:默写。②滑稽:巧言善辩。③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④惩艾(yì):惩戒。⑤囊(nǎng):从前。⑥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⑦勒:编辑。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强记之力\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而常废于不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而聪明衰耗\结友而别
D.庶几以此补之\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少 而 不 勤 无 如 之 何 矣 长 而 善 忘 庶 几 以 此 补 之。
(3)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简要说明。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B
解析: (1)认真的;生气的样子;勺子;斟酒,这里指倒油
(2)B
(3)①看见他射箭十次中了九次,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特别的嗜好。
(4)①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②好学勤奋,利用闲余时间充实自己。
2. (1)又,再;离开
(2)从侧面烘托了王冕痴迷于学习的精神
(3)参考:王冕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现在的初中生比王冕的学习条件要优越很多,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3.C
解析: (1)C
(2)崩塌,倒塌;划船;此,这;原来(是)
(3)①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
(4)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
4. (1)担任;不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时的月亮呢?
(3)幼时黄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思路开阔,思考问题另辟角度,如在回答太后诏问时,他用月亮初升时的样子来描述日食的状态。
5.B
解析: (1)B
(2)A
6.A
解析: (1)A
(2)B
7. (1)横生藤蔓;耸立的样子;这,这样;种植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①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②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4)品德高尚、坚贞自守;正直不屈、不偏不倚;虚怀若谷、立志高远、砥砺前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受外物荣辱影响。
8.C
解析: (1)C
(2)A
(3)D
(4)①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却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 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9.A
解析: (1)A
(2)逵 /酷 悍 吏 也 /众 莫 敢 争 /敦 颐 独 与 之 辩。
(3)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10. (1)平民(或“没有功名的人”);世俗的乐曲;使……劳累;戒备(或“告诫、警戒、警醒、醒悟”)
(2)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
(3)①高调地拿“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来比喻陋室中的自己;②以“惟吾德馨”总贯全篇,强调自己是个品德高尚之人;③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处处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④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炫耀自己没有世俗的繁苦;⑤把陋室与著名的“诸葛庐”和“子云亭”作同类相比;⑥借孔子“何陋之有”的话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
11.D
解析: (1)撑船;哪能;下雨;才
(2)D
(3)①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4)B
(5)与民同乐、关心人民疾苦。
12.B
解析: (1)B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普忘/庶几以此补之。
(3)秦观现身说法,说明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致后来常因善忘而影响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以致荒废学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