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工建设高速公路,截止目前高速公路建设已有二十余年时间,建成高速公路六万五千多公里。但由于一些高速公路先天设计不足,或建设质量缺陷、货运车辆超载严重、交通量急剧增长,再加上自然灾害天气的影响,使得一些高速公路往往达不到设计使用年限,有的通车仅几年时间,路况急剧恶化,就需要安排大修;有的大修路段由于设计方案不合理等原因,也存在前修后补的问题;有的大修路段由于施工交通组织不合适等原因,引起交通拥堵,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陕西省从2002年开始高速公路大修,截止2009年底,已先后对西(安)宝(鸡)、西(安)潼(关)、西(安)黄(陵)、西(安)阎(良)和西(安)户(县)等条高速公路进行了大修,在高速公路大修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原金国同志多年从事这项工作,他根据陕西高速公路大修的实践经验,撰写出《对高速公路大修若干问题的认识》一文,就高速公路大修设计方案、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和安全保畅等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本报从即日起精选部分章节予以刊载,期望对我省高速公路大修起到促进作用。
高速公路大修设计问题
和新高速公路相比,在高速公路大修设计中要着重解决好大修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原有路况调查评价、路面结构组合和设计细节等问题。
1、设计大修使用年限的确定
依据《公路养护技术规范》,高速公路大修应全面恢复原设计的状态。目前沥青路面规范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而陕西省高速公路大修时一部分设计年限确定为15年,大部分确定为8年,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①现有高速公路的交通状况和设计交通量。在现有高速公路不考虑拓宽改造时,一般应取从当前年份至达设计交通量的年份区间为大修设计年限。安排大修的高速公路相连路段建成时间较短或即将建成通车,为保持一致,设计使用年限一般选为15年。②在设计年限选择上注意对原有公路设施和原有路面结构的较好利用,确保方案的合理经济。在交通量和交通组成确定的条件下,设计年限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路面结构组合和总厚度,一般而言,设计年限越长,路面总厚度越大。若设计路面厚度较大,在空间的布置上,要么比现有路面高出较多或对原路面结构铣刨较深,甚至达到土基。这样对原来的公路设施(防撞护栏、排水设施、主线桥涵及上跨桥)影响较大或对原路面结构剩余强度利用较差,显然不经济。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速公路路面大修设计使用年限,不能简单套用技术规范规定,必须考虑现有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现有高速公路桥涵和交通安全设施的制约、现有路面结构剩余强度的较好利用,以及现有高速公路改扩建计划安排等因素,可选择一个设计年限区间如6-10年,作多方案比较,确保设计方案经济合理。
2、原有路况调查评价
在设计年限确定之后,不同路段不同的路况评价结论,决定着采用何种路面补强方案(陕西省早期建设的高速公路局部段落采用水泥砼路面,大修时一般采用破除原路面重新铺筑沥青砼的方案),在新建路面设计中以弯沉作为控制指标来确定路面结构组合;而在高速公路大修设计中,在以弯沉作为主要指标的同时,必须结合路况调查情况,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例如在气候干燥时,有的路段实测弯沉较好,但路面甚至基层破损较多,因此在路况评价时除实测弯沉外,还必须结合路面破损、平整度和摩擦系数等指标,同时还要考虑高速公路已使用年限,交通流量和历年的检测情况,并对路面钻探(辅足以地质雷达)等,分析清楚路面病害的根源,才能对路况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依据《公路养护技术规范》,高速公路路况调查评价,一般以公里为单元,以整公里桩号为起讫点。而在高速公路大修设计路况调查评价时,除参考以上规定外,还应考虑不同车道划分、不同交通量段落、不同路面结构状况、不同路基潮湿状况、原路面不同施工合同段等因素;同时适当加大检测频率,缩短评价单元(我们较常使用200m或500m为一个单元),最大程度地使所评价单元影响因素均质、单一,进而依据评价结论所确定的设计方案更有针对性。在设计阶段,我们对路况的调查,如果说主要体现在“表观”的话,而在施工阶段,随着我们对路面结构层的“开肠破肚”,使得我们能够进行更深层的路况调查,根据新的调查结论,再对设计方案优化。因此在高速公路大修时,原有路况调查是一个动态过程,施工方案的确定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3、路面结构组合选择
根据我们的经验,新建路面比原路面高出4cm左右,对原有交通安全设施、主线桥涵和上跨线净孔等影响不大;路面铣刨时,一般应保留原路面底基层(除非原路面结构少施工底基层、底基层施工质量差或破损较严重,若有必要,也可采用对底基层局部铣刨修补的办法)。在大修路段,若路床顶面含水量稍高(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原路基填筑时含水量偏高,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路面破损雨水下渗导致),在铣刨底基层时,运输废料车辆等碾压导致路床翻浆,势必进一步下挖路基;或铣刨底基层后路基裸露,遇到雨水天气,若路槽排水不畅,就会浸泡路基。综合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大修路面的结构组合一般宜布置在原路面底基层之上到高出原路面4cm左右的空间范围,总厚度约40cm左右。
在路面结构组合选择时,尽可能做到较好利用原路面铣刨材料,把铣刨材料的废弃降到最低。这两年,陕西省在200多公里高速公路大修中,使用泡沫(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把铣刨的沥青混合料再生后用作基层(或下面层),较好的解决了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减少废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高速公路路面大修时,一般不宜选用点病害或局部病害处理后,用沥青砼罩面的方案。能选择这种方案的路段,一般来说路面强度指标较好,路面病害相对较少,对于明显的病害,假如能够足够仔细并用适当的方法,病害能够基本得到处理,但对那些处于临界状态不明显的病害我们就往往遗漏了,罩面一般为4cm左右,使得这些潜在的病害及半刚性沥青路面的一些缺陷较快显露出来,而达不到大修设计要求。对于这些路段,一般宜把面层全部铣刨(为增加层间粘层,也可以多铣刨1cm左右基层),在上述有限空间里布设“面层+面层+泡沫(乳化)沥青冷再生基层”组合方案,能较好地保证大修效果。
高速公路路面大修一般是按车道做设计方案,也就是说,半幅高速公路的行车道和快速车道一般是不同的设计方案,但因为行车道和快速车道紧密相联,因此对行车道和快车道的设计方案要综合考虑,保证方案的有效衔接和施工的方便,特别是针对半幅高速公路行车道和快速车道同步施工的情况,路面结构层厚度及其标高位置的选择都应能较好保证同步施工。
在路面结构组合选择时,即使工程成本费用有一定程度增加,也应尽量采用快速修补方案,尽量减小对正常交通的影响,这是社会对高速公路这个公共基础设施的要求,也符合高速公路收费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管理目标。因此在二灰稳定粒料和水泥稳定粒料比较时,一般选用养护周期短的水泥稳定粒料;在半刚性基层和柔性基层比较时,一般选用开放交通时间更短的柔性基层;并在结构组合时,注重选用技术先进、又较经济的泡沫沥青和乳化沥青冷再生基层等。
路面结构组合的选择,既要根据路况调查评价结论,又要充分考虑机械化施工的特点,在宽度、厚度的选择上,要注重和机械设备的技术参数相适应;同一结构层长度,为适应机械化施工及连续作业要求,应限定最短长度;并对相邻结构组合方案相近的合并为同一方案。
4、重视设计细节
大修工程路面结构设计同新建项目有着较大的区别,大修路面结构设计是在调查、检测和评价的基础上确定路面挖补范围和深度,形象地说是“缝缝补补”,这样在原有路面和新铺路面之间存在大量的横向和纵向接缝,这些接缝位置难以碾压,并且新旧路面由于模量和强度不同,往往容易出现裂缝并造成新的病害。例如:半刚性基层或底基层修补后,新旧结构层之间的接缝是薄弱环节,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往往导致此处破坏或接缝反射到路面,在路面防水不好的情况下,此处就会很快形成挤浆等病害,因此在设计中,在基层顶面就应采取铺设聚脂玻纤部防裂土工布等措施;沥青砼面层处理不同层之间应错台,避免形成通缝,接缝处防水一般较差,在中下面层接缝处可用贴防裂贴或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等措施。
在路况调查或施工作业过程中,点病害或局部病害千变万化,有路基基底承载力不足问题,有路面压实不足问题,有路床顶面含水量大的问题,有基层或底基层纵横向裂缝或板体性差的问题,有面层纵横向裂缝、网裂、拥抱、堆移和坑槽的问题,也有桥面铺装层、通道梁板损坏等问题,因此在设计中,针对这些具体病害,也应有对应的设计意见,并注重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设计服务。对于路基基底承载力不足问题,一般采用打灰土桩等措施处理;对于路基含水量较大,一般采用干拌水泥碎石桩处理;对于砂砾路基压实不足等,一般采用注浆等措施处理;高速公路大修设计一定要注重“固基排水”,在路基加固稳定后,一定要完善排水系统,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建立完整完善的排水系统(包括路基盲沟、挡墙渗水孔等)减少水害。前期建设的高速公路通道,一般为空心板梁,设计标准低,由于重载交通损坏较多,也应在大修时一并处理,一般采用钢筋砼整体浇筑。高速公路个别桥梁也有承载力不足等问题,也应采用体外预应力,加贴钢板等措施处理;对于桥面沥青砼破损修补较多的问题,大多数为水泥砼铺装(或调平层)施工质量较差,横坡不顺,易形成局部渗水或界面有浮浆,两者粘结差等,也应对铺装层包括桥面防水一并处理到位,确保不再反复修补。
高速公路大修设计应采用现有路面拟合高标,不应完全采用原设计标高。高速公路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病害和维修,实际标高和原设计施工标高已有区别,若要全面恢复原设计标高,可能对现有路面“填挖”较大,显然不经济。在确保设计时速条件下不起伏,选用间隔一定长度测量现有断面标高,进行顺坡,即拟合现有路面标高,减少工程量。在此特别要注意的是,根据运营高速公路管理经验,在山区高速公路较小半径弯道等易发生车辆侧翻等交通事故,在大修设计时,一定要根据规范,对弯道超高做出专项设计,确保施工后达到要求,减少此类事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