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嘉玲
非常高兴,我以为这样冷门的一个题目不会有同学来听,结果那么多同学来关心农村教育,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就将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偏重讲贫困地区,我先介绍一下,我大概在90年和91年在贵州省黔东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作扶贫工作,所以你们等会看到的一些照片就是当年在那边工作时的一些情况,有一些也比较早,但也可以反映一些农村教育的情况。还有一些照片是2000年在甘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所做的一些有关教育的调查研究。
那么农村教育应该包括那一些呢?我想农村教育应该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各种教育。农村教育应该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农村的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基本上指的是学校里面的正规教育,或者是学校里面的义务教育,当然教育里面又分为义务教育以前的和以后的,我想我今天会比较集中在贫困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这一块,不过我还是要指出农村教育不是只包括农村的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还有一个就是非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它没有固定的形式,比如说学期的开始和结束,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固定形式和场所的,非正规教育很重要,它不是一个学历教育,基本上是和农村的发展相关联的一种教育,比如中国现在在贫困地区做了许多这种小儿信贷的服务,借钱给农民,让他们去养鸡养鸭,在此过程中教他们一些农村的实用技术,这种实用技术的教育就是属于非正规教育。在我国,可以把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包括扫盲教育都可以归入农村非正规教育。事实上我国过去在农村的非正规教育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有关扫盲的时候做了很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农村教育,创造出很多丰富的农村教育的形式,这样的一些形式至今还被许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传播和借鉴。我们出去看到就问,你们这是从那里来的,他们就说这是从你们中国传来的,可是我们过去创造出来的形式丰富的农村教育我们已经不太熟悉了。比如说在过去在扫盲的过程中,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回家教他们的祖父母的那种包学小组,或者是在树荫下,工厂里及在农村各种场合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比如说在冬天农民不能种地的时候开办的冬学班,比如说在街头放了一些识字牌,强迫你去认一些字,如果你不能认字就不能过去,虽然有一些强迫的性质,但这也是一种推广的模式。当时在牧区的时候,因为牧区非常分散,很多孩子上学很困难,所以就建立了所谓的马上学校,老师骑着马到牧区的每一个点去给孩子上学,或者在湖泊区的那种船上学校。当时有各种各样形式农村教育,可是今天完成了扫盲的工作以后,那些形式的教育已经很少了。最后一种就是所谓的informal education,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它就属于一种没有组织、没有事先计划的一种教育模式,比如是阅读看报纸、广播、电视、民间文化传统等形式,这个在以前农村也是非常丰富的,有一些放映对到农村去传播知识,这些都属于informal education,这些我们今天都不会讲,今天我们就针对农村学校里这种义务教育的情况。
基本上,我们国家到2000年时候基本上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什么叫基本普及呢?事实上,大概是85%的地区的人口普及了义务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还有15%的地区没有普及义务教育,甚至还没有普及所谓的六年义务教育。所以我们以为好像是大部分普及了,其实还有很大的一块,而在这种所谓完成教育验收,或者是这些统计数目事实上和现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去的甘肃的4个贫困县,有两个县已经完成了普初验收,实际上这两个县是被别人要求在2000年或者2001年必须完成普初验收的,事实上这两个县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没有办法达到要求,可是因为要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它到了2000年的时候为了完成达标,它就必须造一些数字,为什么我们会发现这个现象呢?因为我们在甘肃的调查项目中我们做了一套经费的分布调查,中英合作项目中的1500万资金要分配给他们,怎样决定分配呢,那就不能用传统的指令式的我觉得差我就给你多,我觉得差就给你少,它是用一些指标来做,就是你的教育条件越差,没有完成普初的学生越多,我们给你越多的钱,所以那两个达成普初验收的学校就觉得很冤枉,他们已经有95%的学生入学了,因为要验收必须要入学率在90%以上才能验收,他们拿到的钱就比较少,我们就说我们当时就要求你们实事求是的来报数字,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知道验收常常是因为上级的一个指令,让它完成,它就必须完成,所以造成了我们普及义务教育实际上还存在一些困难。这里有两个数字,这是我们在甘肃调查的4个县的数字,抱歉因为有两个县我们要隐藏他们的名字,因为这些数字与他们上报给国家的数字不符。以全国范围来说,普初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可是在这个统计数字后面,落到一个省或者是一个县的时候,差距就很大了,比如说像这个县,它是这个地方最贫困的县,所以它的女生比例特别低,即使是这些数字我们也认为是有一些水分的,这还是一个县的全部统计数目,如果你到一个乡或者是到一个学校,那个差距就更大,平均的统计数字它会掩藏了很多细微真实的情况。
这是我们1990年在贵州省少数民族的一个村里做的调查,可以看出,全国、贵州省、它的县、它的一个乡,比例相差很多。不要看一个表面的一个统计数,因为中国的数字一平均以后就会相差很大。一个县的统计数会掩藏一个乡的真实情况,一个乡的统计数又会掩藏一个学校的真实情况。所以我们从一些定性的研究一些个案研究可能更能了解真实情况。我觉得在农村义务教育里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国家投入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国农村教育的一个投入是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基本上这个是农村的义务教育由乡或者是由村一级来承担,在东部的农村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原先又乡一级来承担义务教育是想鼓励地方办学,开拓更多的教育投入的方式,可是这种教育在西部地区就特别影响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我们可以从一些统计数字来看,95期间的财政预算内拨款来看,对普通高校的拨款增幅是155.8%,对普通高中是123.9%,对义务教育拨款增幅是98%,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比例就更低,可是农村学校占我们所有学校的比例要超过70%,那么多的人用的经费那么少,所以你就可以了解我国的教育财政拨款是比较强烈的往高等教育,往高中流动的。换句话说,教育到底是走精英教育还是走大众教育的路线呢,在我看来,目前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教育基本上是将有限的资源输向精英教育的路线,我们在来看底下的几个数据,我国国家的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是比较低的,基本让乡一级的承担了更多的教育经费,你看,这是发展中心在去年做的一个调查,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义务教育的投入大部分集中在乡一级,乡一级承担了78%,县占了11%,所以说县和乡是义务教育经费的注意来源,省是9%,只有2%。在中国比较贫困的地区,县和乡是基本没有能力来承担义务教育的重担的,其实乡镇一级的负担就是农民负担,也就是义务教育由农民来买单,因为乡镇一级是一个吃饭财政,所以,在越是贫困的地区越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工资是由县来给,或者是由农村的教育附加费来负担,所以越是贫困地区,他的民办教师越多,民办教师的经费也是由农民来负担,学校的建设设施是由农民来集资办学,如果农民没有力量集资,那这个学校就形成危房,当然,世行给了一些如“贫一、贫二”这样的资金,但这些投入是有条件的,基本上是要求通公路,通电等几通的条件,这些基本上就集中在乡一级的中心校才能得到这样的资助项目,边远的贫困地区是很难得到这些扶贫的贷款的。当然有的地方也得到了如希望工程、手拉手的一些项目,可是这也是集中在那些通公路,可以供人家参观的地方才能得到。比如我们在贵州,县城里已经有两所学校了,可是有一个水电局捐了一所学校,就捐在这所学校的中间,所以全县只有四所中心,有三所在县城,只有一所在乡里,那么最边远的乡离县城有七八十公里,那里没有学校,他的学生就要走很远的路到县城在来上学。所以,学校的建设设施也基本是由农民来集资。那么,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公用经费基本是来跟学生收取的,我映像很深的是1995年我在贵州省县教育局调查时,在办公室和居长做访谈的时候,一个乡村教师走了50多公里来找他,要五块钱的办公经费,学校里基本上没有办公经费。我们在甘肃的时候,学校的办公经费很多都是0,或者是0.16。我最近在北京做打工子弟学校研究,他们的办公经费一学期有600多块钱。所以这个差距是没有办法比的。北京财政很富裕,所以它可以由北京的地方财政来支持,可是农村的乡,有时连老师的工资都发不起,不可能再拨给老师这种办公经费了,只能靠向学生来收取,来维持一般的正常运作。
我国现在形成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越是不发达的地方,老百姓的教育负担就越重,县一级的教育经费主要是用在县城中,那么县级以下的教育经费只能向农民收取,所以越是贫困地区,他的民办教师、带课教师的比例就越高,危房比例也越高。我们一边在说我们的教育经费很少,城市中的示范校和重点校就越发豪华化,城市化,贵族化,这些学校中有游泳池,有豪华的塑胶跑道的操场,如北京的示范校80中,听说投资了两三个亿,当然,有一部分是它向银行贷的款,可是学校向银行贷款的钱从那里回来呢?还是跟学生收取学费,因为家长都希望让孩子上好学校,也心甘情愿的掏钱,所以就形成了两级化的情况,一方面我们的教育资源很希缺,另一方面我们又把这样希缺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几所学校,去培养所谓的精英,我也不知道这样的精英以后能否上北大,还是都去了美国,我不知道这样的教育资源分配是否公平,是否有利于国家整体的发展。
教育的和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分配制度上应该起着去缓和而不是去加大这种差距,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里面,国家应该对教育资源希缺的地方倾斜和扶持,而不是加大差距,而人为地造成起跑点的不平等。
这是我们在甘肃调查的学生辍学的原因,书本费是主要的原因,你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书本费并不高,为什么他们负担不起,他们一年的总费用才102.47元,但这是一个很贫困的地区,当地人均收入一年的总数才有300到500块,而且他的现金收入会更低,所以,这样就造成了当地农民一个相当大的负担。这是一所中学,书本费是100多块,这里的50块是微机建设费,就是电脑,这占了几乎1/3的比例,我问他为什么要上微机,他说,县里面说了,如果不上微机,那么他们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就会越来越大。我和他们了解到他们的孩子一般念到初一初二,如果他觉得自己升学无望,基本上就辍学了,回家种田或打工去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为了上学还有交上50块钱的微机建设费,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且我觉得,如果学校要让孩子上微机,也应该是学校掏钱,而不是农民为了学一个他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而花出那么大的代价,因此这样的收费导致他们小学以上的就学率很低,大概就是20-30%最多不超过40%,当地的情况就是这样。
这张照片就是在甘肃,非常冷的冬天,学生没有钱买作业本,就在地上练字。100多块的书杂费你们看起来可能不高,可是这里是一个干旱的地区,三年干旱,我今年去的时候,基本上老百姓已经没有粮食了,在那样子的一个地方,城市里的人可能一顿饭100多块钱就花掉了,但对他们来说就是负担过重。这是一所小学,冬天没有暖气,小朋友的手上都裂了,因为如果要收学生的暖气费的话,费用又要增加很多了。到了内蒙的一个学校,冬天实在太冷的时候,学校又没有暖气,学校只好让学校回家。这些桌子摇摇晃晃,好多孩子都站着上学。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又人来检查,就叫了很多的小孩来学校充数。那天我们正在进行一个免费午餐的项目,教室里挤满了孩子,特别小的孩子都有,那里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有检查,就把所有的孩子都叫来,所以我问一个小孩你是哪个年级的时候,他说不出来,我才知道是这么回事。这张是甘肃一个很旧的校舍,基本是几十年前房子,这是在贫困地区和普遍的土坯房。这是在贵州省的乡中心的一所学校,学校没有办公经费,所以晚上就点着蜡烛让孩子们看书,这些孩子都是在努力考到县里的中心,但基本上这么多学生中只有十几个能上到县中,可是那么多人为了应试教育,学校的教育根本就不考虑那些没有办法通过考试的孩子。这张也是缺乏课桌椅凳,这样的教室是普遍的,这些带着帽子的孩子是的孩子。这个是贵州的一个学校,基本上这些学校都缺乏课外活动的条件,他们用一些石头拼出了一张乒乓球桌,我们的扶贫项目里面也给他们提供的简单的活动器械。所以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去学校,因为学校没有什么活动吸引他们,而课程也不能吸引他们,所以他们不去上学,所以我们不能觉得他们愚昧,而应该考虑我们自身的教育系统中出的问题,这样简陋的条件,但孩子们还是很开心。
我们下面说一下学校布局和距离对学生上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有一种说法叫“裁撤并”的,为了考虑办学的质量,特别考虑经济效益,要把一些教学质量差的边远地区的教学点或者是村小砍掉,集中在乡中心办学,这样才符合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有比较好的教学质量。学校越大,教学质量越好,这个观点有待讨论。对一个农村的孩子,特别是边远的孩子,这样的做法只会把他们一步步的屏蔽在高等教育之外,我个人对“裁撤并”的是有些不同意的。大家看世界银行80年代的统计,读小学不出队,读中学不出社,就是村里如果有了小学,就可以使孩子在附近上学,小学阶段,距离对于孩子们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在79年以前是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的,我觉得这对当时中国普及义务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97年我在一个叫陡寨的地方调查,晚上我看见一群群的小孩子打着手电筒从学校回家,可以看到学校周围的山上星星点点,慢慢晃动,这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场面。在那样一个地方,如果孩子不能就近上学,那么那些孩子就要比城市的孩子多走出很多很多路,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他们的升学率只有20%,这些孩子就被这一道道的门坎堵住了。“裁撤并”的方案中提到了要让孩子集中住宿,这样有助于教学的管理,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住宿将会增加农村家庭的负担,这其中有住宿费,我在甘肃调查,一个学校的住宿费是20块钱,好像很便宜,但住宿条件非常之简单,大家可以看这张照片,这么小的地方住8个人,在内蒙时我看到每个学生只有一块半砖的地方睡,就只能侧着睡,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条件,如果有些学校连这样的住宿条件都没有的时候,他就必须在学校旁边的农舍里租房。学生要带着自家的被子、还要带着粮食,这是孩子上学路上我们拍的,他们必须带着菜和米去上学,有的还要带柴火,如果让学校给他们做饭的话,这样又要每天交一块钱,我们知道他们很穷,负担不起一天一块钱的经费,所以他们就自己开小灶,煮着半生不熟的饭吃。所以你如果没有自己看过这样的情况,就可能会说集中办学多好多好,没有从农民的角度来考虑,孩子不能就近上学对他们来说会有多大的负担。这些负担有住宿费、生活费,而且对于他的家庭来说就此失去了半个或者是一个劳动力,农村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家里的一个或者半个劳动力,打猪草、放羊等,所以孩子去学校以后家里就丧失了这样的劳动力,尤其女孩子还要负担更多的家务活,很多男人都出去打工去了,所以家庭中剩下女性来承担家务,如果女孩去了学校的话,母亲就很难负担整个家庭,所以她往往将女孩子留在家里,所以女孩子上学的比例特别低。我认为对于贫困地区这种“裁撤并”的基本上是从城市里或从东部的经验和视角提出的观点,我们的学者是非常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我刚才所说的这种学校在我们的农村地区是很多的,这样子的学者这样子的观点所以就会形成“集中办学、集中住宿”更有教学质量的想法,我想对于那些无法走入大学殿堂的农村孩子,怎样让他们拥有基本的技能可能是更重要的,所以我认为如果你只是从经济的效益来考虑学生的话,“裁撤并”是可行的,但如果我们从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接受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话,那么教他们一些农村的基本技能可能更重要。
下面我们来谈学校的师资部分。越是贫困的地区公办教师越分不下去,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的比例越高,现在已经没有民办教师这种称法了,都叫代课教师,其实代课教师是换汤不换药,其实它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没有得到国家认可的民办教师,因为国家不允许有民办教师,而扮演民办教师功能的人仍然存在,事实上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边远地区民办老师的问题,所以就出现了代课教师之说。代课教师比民办教师享受更低的薪水待遇,有的人只有50块,最多不超过150块,越在边远的地区,公办教师越分不下去,那它就只能用代课教师,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机制。代课教师是没有得到国家承认的,他们不像公办教师工资由国家来给,代课教师的工资是由村集体和农民来付,所以他们要自己集资办学,自己负担老师的费用,用代课教师它的教学质量通常是不达标的,不过我对教学质量有一些看法,不一定他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就是一个认真的教师,如果他不愿在农村教学,他就不会认真教学,还不如一个代课教师,他将在农村教学看成是自己一生的事业,很认真的投入,虽然他没有很高的学历,但在义务教育阶段他还是完成了他的责任,所以,我认为农村边远地区的代课教师是挑起了农村教育的重任,他们以非常少的工资承担了别人重很多倍的责任。这是甘肃4个县不同教师的分布,可以看出它代课教师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有点甚至超过了1/5,最低的也有将近1/10,教师的收入可能最高的也就600多块钱,可是最低的就只有100多块钱。这是我1995年在雷山县一个村小中,一个教师在他自家门口贴的对联:“教学家务双管齐下,校长老婆两面夹攻,横批“左右为难””。更重要的是我认为现在我们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个城市化的设置,农村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城市精英而服务的,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学生在学校很难学到很农村发展有用的一些技能、知识,他们很早就休学了,他们认为反正我已经识字会算术了,这样就可以了,学校中的教育对他们来说完全没有用,或用处不大。所以农村学生是“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有点人甚至认为学生回农村后“种地不如老子,担担不如妹子,管家不如嫂子”,严重地影响农民送子女上学,而且我们的农村教育是使农村的孩子上了学以后是唾弃农村,而不是留在农村,更多的是让他们离开农村,而不是留在农村发展农村,他学的都是非常城市化的知识,就像电脑和英语等,我并不是说他们不应该学习英语,而是说应该让那些能够升学,学习英语对他们有用的人学习英语,而让大多数不能升学,以后要留在农村或者到周边城市打工的孩子学到一些他们今后将会用的到的知识。
下面我们来谈课程设置中民族文化因素,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怎样让学生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上有一套自己社会化的标准,而不是学校所教的一些东西,我们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就谈到,女孩子上来学以后不会刺绣,当地老百姓衡量一个女孩能不能干就是看她是否会刺绣,因为她们在出嫁时是要自己绣一套嫁衣的,并且女孩上来学以后还不会唱山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唱山歌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好的,我们要他们来上学,可能我们是用我们的观点来规范他们。还有一点就是语言文化的障碍,特别是在小学入学时,学生学习汉字是很困难的,小孩子从小讲的是家乡话,如果老师不是运用双语来教学,那这些孩子就会觉得没有办法学下去;而且如果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无法去理解当地的情况,那么也是不利于当地的发展的,我们的课本中乡土教育的部分是很少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宗教信仰,很多学生愿意到教堂去念经,而不愿去学校,因为学校所学的东西对他们无用,而且教堂念经是不收钱的。
下面我们来谈一下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也是国民教育,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义务教育也是国家行为。意即有责任担负起提供有利于儿童入学的各种条件及机会,人民也同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我们考虑人们的义务教育应该从人民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从经济与效益的角度来思考。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都不能少”,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接受义务教育。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得出今天的四个结论
1.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应该是以国家投入为绝对主渠道。农村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2.目前基础教育分级管理、地方负责的模式对极度贫困的地区是不现实的,地方经济的贫穷,是不可能承担普及教育的任务的。
3.因此国家应该把资源投向最贫困和处境最不利的人群(例如免费义务教育,奖学金和教科书资助等)。而且必须由和省级财政负担,不能再继续“穷地方办穷教育”的管理模式.
4.的投入要以国家的投入为主。在国家和方面,就必须事先采取一种坚定的社会,纠正教育资源和力量上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