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答案】B
2、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D
3、英雄史观(本身就是错误的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答案】C
4、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C
5、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
A.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B.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C.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答案】B
6、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答案】C
7、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了明确规定和深刻阐述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答案】C
8、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答案】A
9、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答案】C
10、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竟争机制实现的
【答案】D
11、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 )
A.社会历史现象的知识总汇
B.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生产发展的理论
D.经济关系的学说
【答案】B
12、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答案】B
13、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答案】A
14、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答案】C
1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答案】D
16、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答案】B
17、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竟争机制实现的
【答案】D
1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答案】C
19、对产业资本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B)
A.流通阶段
B.购买阶段
C.生产阶段
D.销售阶段
【答案】B
20、社会存在的含义是( )
A.人的客观的活动
B.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以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C.全部社会关系
D.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答案】B
2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答案】B
22、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
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
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
【答案】A
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
A.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严重不足
C.生产绝对过剩
D.群众消费不足
【答案】A
2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答案】A
25、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关系
D.社会意识
【答案】B
2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案】C
2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人类认识起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 )
A.生活方式
B.社会劳动
C.思维的产生
D.大脑发育程度
【答案】B
28、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 )
A.社会历史现象的知识总汇
B.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生产发展的理论
D.经济关系的学说
【答案】B
2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答案】B
30、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答案】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