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综合测试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8:10:21
文档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综合测试参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综合测试参1.C(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2.C(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3.D(“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4.A(藉:垫)5.C6.B(应是“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7.(1)元德秀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孤、去、大意各1分)(2)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恐怕
推荐度:
导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综合测试参1.C(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2.C(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3.D(“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4.A(藉:垫)5.C6.B(应是“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7.(1)元德秀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孤、去、大意各1分)(2)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恐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综合测试参

1.C(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2.C(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3.D(“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4. A(藉:垫)

5. C

6.B(应是“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

7.(1)元德秀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孤、去、大意各1分)

(2)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恐怕会受到牵累吧?(无乃……乎、大意各1分)

(3)河内太守用车载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而美丽。(辇、被、大意各1分)

8.花园中百花盛开,落英缤纷,大家觥筹交错,宾主尽欢。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明媚春景(3分),抒发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和对主人的赞赏之情。(2分)

9.①设问:头两句问,后两句答,不仅章法奇特,而且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加强了赞美的语气。②拟人:“风光留住不教回”的表达,将春天拟人化,不仅将美好的春光写得生机盎然,而且极富有情趣。③反语:“都为主人尤好事”一句,看似责怪主人“好事”,其实是似贬实褒,风趣地赞美了主人及其花园。

10.(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留取丹心照汗青(3)术业有专攻(4)间关莺语花底滑(5)也无风雨也无晴(6)莫道不销魂

11.(1)A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题时可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观点及表达技巧的基础上,仔细推敲每个选项内容及观点是否与文章的内容、观点及技巧相吻合,在文章中能否找到有依据。B项中“高潮迭起”不准确,文章中只有最后情节的突变。C“一时的糊涂”错,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主人公还是禁不住金钱的诱惑所致;E对主题理解有误,真正廉洁的公仆是能够避开无形的刑具的)

(2)①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真实动人; 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③ 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对陈大明的家庭情况的交代使用了插叙这一手法,插叙的一般作用为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此处分析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综合以上我们不难总结到以上几点。)

(3)①小心谨慎。乡长被抓,他引以为戒,一一回绝别人送的礼物,塞进了抽屉的钱,又退回去②严于律己。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③意志不坚定,难以抵制诱惑。

(4)观点一:以“手铐”为题,使小说主题深刻。①以“手铐”为题,一语双关。②“手铐”具有警戒作用,人生路上处处有手铐。③官场上遍布手铐,步步为营,稍有不慎,便是别人鱼竿上的“大鱼”。

 观点二:以“手铐”为题,使小说情节显得巧妙。①构成小说的线索,使情节集中紧凑。②以“手铐”为题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手铐”构成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③小说以“手铐”又以“手铐”终。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12.(1)C、B(E项“幽默”不是吴宓的特点。A项错,强加因果,文中并未提及钱钟书对他的评价是因为他固守自己的观念,不知变通。D项错,成就了他特立独行文化人格的不是“情感真挚、不怕非议”,而是他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人们对传统文化极尽声讨的时代创办《学衡》杂志。)

  (2) “笨”是指固守自己观念,不知变通。他的笨表现在:①生活中:他对毛彦文不屈不挠的追求;②在艺术世界中:他对林妹妹推崇备至,以致在生活中,人凡行为言语有损于林妹妹,吴宓必暴怒不止。③过于严谨,近乎死板,以致不了解他的人会误认为他很小气。

 (3)吴宓的一生“殉情殉道”,可情归于空,道亦归于空,可谓“敌笑亲讥无一可,情亏志折事全终”。①他在时代的大潮中不随波逐流,坚持“中西融合”的治学原则,《学衡》杂志一出便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②他率性直言,说话不知避讳,三年困难时期被指为疯狂反对社会主义。③他感情真挚,热恋毛女士,然而毛女士却并不领情,令人悲叹。

  (4)示例一:吴宓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为是值得崇敬的。①他不忍于民族文化价值的被忽略,他所坚持的宗旨在今天看来是极具前瞻性的;②体现了他做人、做学问的原则,绝不随波逐流,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难能可贵。③他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品格,为我们树立起一个纯正文人的标杆。

  示例二:吴宓先生反对新文化运动不值得赞扬。①他所坚持的“中西融合”治学原则让他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殉道却道空志折,个人价值没能得到实现。②当时旧中国需要的是新思想,他的坚守不合时宜。③固守自己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冥顽不灵,顽固不化,是性格中的缺陷,不值得称赞。

13. C(A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拖延得很久,贬义。B举重若轻,指某人很有才干,能轻易地完成艰巨的任务。可调换为“无足轻重”。D 摇旗呐喊,现比喻替别人助长声势,而语境中讲的是“为自己”,使用不当)

14.D(A, 搭配不当, “发生”改为“产生”。B,缺少中心语。C,单起双承)

15.B

16. 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17. 示例: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有的人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不堪卒读。

18.(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是河南府河南州县人。他宽厚淳朴,不矫揉造作。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考上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守护,饭食中没有盐和醋,睡觉时没有什么垫在身下。服丧期满,因为贫困而调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施行德政。黜陟使使朝廷知晓了元德秀的事迹,元德秀被提拔、补官为龙武军录事参军。

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绝了后代,他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我干吗还要娶妻呢?”当年,他哥哥的儿子在襁褓中就死了母亲,又没有钱请奶妈,德秀就亲自喂养他。侄子长大后,将要为他娶媳妇,家里十分贫穷,才自己请求任鲁山县令。在此之前,他因为从车上掉下伤了脚,不能小步快走拜见,但是太守却以贵客的礼节对待他。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罪,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恐怕要受到牵累吧?”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可以背弃约定的事。即便有所牵累,我应当定罪,不牵连到别人。”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

唐玄宗在东都时,在五凤楼下设宴,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刺史都要拿出歌曲到他那里汇集。当时人们都传言皇帝将要排出优劣,施加赏罚。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而美丽。只有德秀带了演员几十个,集体唱一首叫《于蔿于》的歌,《于蔿于》是德秀所创作的歌。皇帝听到后,十分惊奇,赞叹说:“唱的都是贤人说的话呀!”对宰相说:“河内府的百姓恐怕都生活在苦难中吧?”于是罢免了太守,元德秀更加出名了。

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都供给那些孤儿吃饭穿衣。任期满后,竹筐里只剩下一匹绢,元德秀赶着一辆柴车离任。他喜爱陆浑那里的高山秀水,就定居在那里。他家里不造围墙,不用钥匙,也没有仆人小妾。碰上荒年,有时揭不开锅。他喜欢喝酒,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元德秀擅长于写文章,曾经写了一篇《蹇士赋》来比况自己。房琯每次见到元德秀,总是叹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就会把人的名利之心洗涤干净。” 苏源明也常常对别人说:“我不幸生活在衰败和庸俗的环境中,但我不感到耻辱的,是因为我结识了元紫芝呀。”

元德秀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死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和舀水的瓢一类东西。

文档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综合测试参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综合测试参1.C(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2.C(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3.D(“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4.A(藉:垫)5.C6.B(应是“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7.(1)元德秀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孤、去、大意各1分)(2)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恐怕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