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布局的合理性取向探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8:10:12
文档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布局的合理性取向探讨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布局的合理性取向探讨------------------------------------------------------------------------------------------------张广威,胡一兵高新区的发展布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载体的高新区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或动态安排,它主要包括高新区宏观区位发展布局、高新区选址布局和高新区内部发展布局。高新区发展布局具有独特性,主要受智力密集度、工业技术基础、区位交通、融资条件、生产生活环境、人文环境
推荐度:
导读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布局的合理性取向探讨------------------------------------------------------------------------------------------------张广威,胡一兵高新区的发展布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载体的高新区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或动态安排,它主要包括高新区宏观区位发展布局、高新区选址布局和高新区内部发展布局。高新区发展布局具有独特性,主要受智力密集度、工业技术基础、区位交通、融资条件、生产生活环境、人文环境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布局的合理性取向探讨 

------------------------------------------------------------------------------------------------

    张广威,胡一兵

  高新区的发展布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载体的高新区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或动态安

排,它主要包括高新区宏观区位发展布局、高新区选址布局和高新区内部发展布局。高

新区发展布局具有独特性,主要受智力密集度、工业技术基础、区位交通、融资条件、

生产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及制度等区位因素的影响,在空间布局上有其独特的指向性,

因此在发展布局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在我国高新区选址布局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

题,负面影响较大,因而当前须进一步研究宏观发展布局问题,探讨合理性构想方案。

  一、我国高新区发展布局形成的类型和地域格局

  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布局已形成了特有的类型、地域格局,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

容忽视的问题。

  (一)我国高新区发展布局的主要类型

  我国高新区发展布局的一般模式有四种:1.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借助它们密

集的智力资源形成新的增长极,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和所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这种模式占

有较大的比重,如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选址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科研院所和大学密集的中关村,这里是全国最大、最重要的科教文化中心。石家

庄、济南、武汉东湖、兰州等高新区也都是依靠城市的文教科研区逐渐形成的。2.依托

城市雄厚的技术基础。充分利用城市的技术开发能力,形成科研、中试、生产协调发展

的基地。这种类型可以利用已有的工业基础作为支撑条件,但发展空间、基础设施等方

面常常会受到制约。沈阳、重庆、鞍山、淄博、襄樊等地的高新区属于这种类型。3.分

布在沿海、沿江和沿边的城市。这些城市近些年经济发展迅速,通过有效地吸引国内外

的技术、资金和人才,迅速建起新的高新技术产业,例如威海、苏州、无锡、常州、厦

门、深圳、中山、佛山、黑河、海拉尔等地。4.高速公路沿线布局高新技术产业。高速

公路能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即时生产”、快速扩散和吸收

信息的目的。如京津塘高速公路产业带的形成就具有典型意义[1](P115-11

6)。

  从分析影响高新区布局的宏观因素来看,前两种模式均在国外科技园区布局中常常

被采用,后两种模式其实是第二种模式的延伸。由于后两种是沿轴线布局的,在轴线的

中心城市一般是经济技术好、工业基础雄厚,而且大部分是对外开放城市,具有区位交

通优势和优惠,这样的布局具有科学性。

  (二)我国高新区的地域格局

  我国高新区自1991年建立以来,已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

高新区的优越性。现有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共有114个,其中国家级53个、省级61个。除

了、青海没有国家级高新区外,其余各省、区、直辖市均有高新区。其分布情况如

下:东部地区国家级高新区有29个,省级有35个;中部地区国家级高新区有14个,省级

有22个;西部地区国家级高新区有10个,省级有4个。

  三大经济地带中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占各类总数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高新区各类总数在三大地带中的比例 
高新区三大地带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国家级高新区54.7%26.4%18.9%
省级高新区57.4%36% 6.6%
  从空间分布看,无论国家级还是省级高新区,东部地区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

地区最少。可见东重西轻,同时南方略多于北方,它们主要集中于华北、华东、东南沿

海一带,尤其集中于沿海地带的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

广东。

  由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划是按照经济技术的梯度划分的,基本上反映了全国各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东部沿海地区是高梯度区,知识经济密集,工业比中西部

地带发达,又因是沿海地带,使得一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

基地,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所以,国家布局高新区时,东部多于中西部是合理的。

中部地带的经济基础、工业实力、智力密集度总体上比东部稍差,建设和发展高新区的

条件也没东部好,在数量上自然会少于东部的高新区。而西部地区的人才和资金匮乏,

基本上处于工业化前期或前工业化阶段[2](P284),所以应尽量少建设和发展

高新区。

  (三)我国高新区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我国的高新区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区差距较大,关键是技术水

平和经济效益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建设和发展高新区时,我

们的宏观区位选择不合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盲目“赶潮

流”,由于高新区是经济增长强劲的动力,多数地方就不顾其条件是否具备而纷纷仿

效,其实他们并没考虑高新区发展所需的决定性的大环境,也就是说宏观区位因素不具

备。但从高新区成长环境来说,中国具备条件的不多,这些高新区从本质意义上看与国

外的高技术园区差距很大。如海口市高新区宣称其发展优势在于资源优势、环境优势、

生态环境优势、优势,但海口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大的障碍在于智力资源缺乏和

工业基础薄弱,可以说其后劲不足,不宜发展成国家级高新区。还有一些城市即使有工

业基础但智力资源也是极为不足的,如潍坊、吉林、鞍山、洛阳、常州、株州等城市不

适宜建立国家级高新区,因为后续动力不足,形成不了具有国际和国内优势的高新技术

产业。

  不少专家认为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国家级高新区效益较差,发展较好的占少数。根据

统计与综合实力比较,笔者认为当前仅从我国范围内看,运营最好的高新区城市有北

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城市,这些城市已成为全国的“领头雁”;发展势头良好的

有西安、武汉、天津、南京、重庆、成都、大连、沈阳、青岛、杭州、苏州、长沙、厦

门等城市,应发展成为影响大区域或跨省级的有潜力的高新区;在省、区、市内有较好

效益的是济南、烟台、长春、哈尔滨、合肥、郑州、兰州、石家庄、无锡、珠海、桂

林、温州等地,以后应重点培育其高新区;其余国家级高新区成效一般或较差,建议降

级。

  根据我国高新区运营情况,应选择重点扶持,合理分工,稳步发展我国的高新区。

  二、重点培育四大高新区和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带

  在我国应重点培育四大高新区和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带,这是高新区的战略性布局问

题。

  (一)国家要重点培育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高新区

  这四个城市是我国区域性经济中心,它们的智力资源丰富,城市的第二、三产业较

为发达,基础设施齐全。以上城市的高新区均是“一园多区”的布局,都经过系统规划

过,现已呈现出合理分工、各有特色、百舸争流的良好发展势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

是我国较早兴办的国家级高新区,其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关村科技

园区分为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它是北京市科技、智

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也是全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北京是我国的文

化中心,经济和工业实力强,具有发达的交通优势和较好的融资环境。近十几年综合实

力一直保持全国第一,该科技园区应作为首要培育对象,同时要突出以海淀园为主导的

作用。

  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6大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

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现代科技园区、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中国纺织国际科技产业

城和嘉定民营技术密集区。上海市是中国的经济龙头,也是我国最大工业基地之一,是

国际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上海市高新区智力资源富集,如张江高科技园区2003年从业

人员达39967人,其中大学及大专19016人、硕士4193人、博士108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

人员2443人、中级职称6326人。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国

家应重点发展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的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

园、南沙资讯科技园等组成,高新区内知识密集,区内有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

南农业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44个,国家

级重点实验室3个,各类科研人员2万多人,这能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

人才支持。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的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经济实力雄厚,同时也是华南

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国家应培育以科学城为核心,以电子信息、生物制

药、机电一体化为支柱产业的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

一体化等四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尤其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引人注目,已

成为深圳市的主导产业。深圳市处在珠江三角洲与的中心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

位优势,拥有发达的交通,是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所以应培育以深圳科技工业园为中

心的深圳高新区,着力打造深圳高科技城市。

  (二)国家要重点培育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带

  是以高新区为核心、以城市为中心,以及依托交通干线融合与集散人口、产业、城

镇、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线状空间地域综合体,往往沿交通干线呈带状延伸,能够带

动干线两侧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对高新技术产业带周边地区的经济具有辐射带动

作用。随着我国高新区十几年的开发和发展、城镇的发展、交通通讯设施的建成和区域

市场的完善,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也初见端倪,已形成了沿海、沿江(长江)、沿桥

(新亚欧桥)和沿边高新技术产业带。

  当前,国家应重点培育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长江

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以上三产业带的地区经济实力强、工业基础好、智力资源密

集、技术水平先进,应以三大产业带为“龙头”来带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区的发

展。

  京津塘高新技术带以北京、天津两直辖市为中心,以京津塘高速公路为轴线,以10

个国家级、省市级科技园区为依托所形成的高新技术经济走廊。北京和天津两市的科

研、经济、文化、国际交流、科技人员、资金等力量雄厚,是我国科学技术、人才智力

最密集的地区,两市交通通讯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同时拥有3个机场和北方最大的港

口——天津港。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带中技术水平最高的一个,

应为我国首先培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范围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佛山

市、中山市、江门市、惠州市区以及惠阳、惠东、博罗和肇庆市的瑞州区、鼎湖区、四

会、高要,总面积 41596平方公里,占广东省土地面积的 23.4%。近些年来珠江三角洲

高新技术产业带内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规模,该高新技术

产业带已是全国最大的计算机生产基地、最大的片式电子元件生产基地。珠江三角洲大

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对促进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

加快该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大力加

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全方位的国际经贸合作,确立以广东、深圳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为

重点,带动东西两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布局。

  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沪宁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和京沪高速公路,由上

海、南京、苏州、无锡、镇江、扬州、合肥7个国家级高新区和镇江、南通、宁波、芜

湖、安庆5个省级高新区组成,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

产业带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光电一体化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支柱。该产业带以浦东

为龙头,使沪、苏、锡、常、镇、宁联动发展,优势聚集,扬其所长,形成一体,面向

亚太,走向世界,将是中国最大的新兴工业走廊,对带动沿海、沿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

对外开放和快速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根据地区经济技术条件,国家应注意培育有潜力的山东胶济高新技术产业

带、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成渝绵高新技术产业带。

  三、非均衡的“单弓三箭”型战略框架的构想

  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的综合水平最高,发展水平

较好的高新区有西安、南京、武汉、天津、成都、杭州、青岛、大连、重庆等城市,而

发展一般和较差的高新区占半数以上。从全国看,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出现了两极分化的

局面。之所以会有此差距,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较大,特别是高

新区的智力资源、经济技术、自然环境、工业基础和高新区外部性支持条件等在区域间

的差异很大,使得我国高新区的发展也呈现出非均衡性。

  针对我国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如智力资源配置的空间格局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资

金、技术等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应把有限的资金、技术投放在具备条件的少数地区

进行重点开发,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增长极,这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宏观战略布

局必须首先考虑和面对的客观现实。笔者建议采用非均衡的“单弓三箭”型发展战略框

架,如下图所示:我国“单弓三箭”型高新区发展战略框架图如图所示,弓箭的北端为

北京、天津高新区,以京津极为核心辐射石家庄、保定高新区;弓箭的南端为深圳、广

州高新区,以深惠为核心辐射中山、佛山、惠州、珠海;三箭头指向为上海、杭州高新

区,沪杭极辐射苏州、南京、常州、无锡;弓弦上有武汉次增长极,石家庄、郑州、长

沙三级增长极;弯弓上有济南、无锡、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高新区增长极,沪杭极

为主增长极,其余为三级增长极;箭Ⅰ上有兰州、杨陵、西安、合肥、南京高新区增长

极,其中西安、南京为次增长级,其余为三级增长级;箭 Ⅱ上有成都、武汉、重庆高新

区次增长极;箭 Ⅲ上有昆明、贵阳、长沙、南昌高新区三级增长极。以上增长极中主级

增长极有京津极、深惠极和沪杭极,次级和三级增长极为弓弦、弯弓和三箭上的各国家

级高新区。

  从全国空间布局上看,该“单弓三箭”型发展战略的构想能巩固和提高北京、深

圳、广州的较高水平,积极培育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同时有重

点地培育中部地区的武汉、西安高新区,也兼顾了西部的成都、重庆、兰州等地高新区

的发展。可见,该战略框架主次分明,布局合理。

  从高新区发展的状况来看,应以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涵盖天津、杭州高新区

次增长极)的高新区为主增长极重点开发,推动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带、长江三角洲高

新技术产业带和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西安、武汉、成都、重庆应列为战

略需要的次增长极,加大扶持与投资力度,推动形成中部和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它

们为重点,带动其他省级高新区的发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同时,对这些地区要进行合理分工,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北京应发展成为智力资源

密集型的高新区,突出软件产业、信息服务和信息制造业特色,建设成为全国性的高新

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上海、武汉、西安应充分发挥工业技术基础雄厚和智力密集的优

势,建成以雄厚的工业技术基础为依托的高新区,在电子、生物工程方面发展耗能少、

污染轻、运量少、技术密度高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带动第三产

业的发展。广州、深圳要充分发挥环境和对外开放的优势,重点发展知识与技术密

集产业,产品应主要面向国际市场,逐步形成有特色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参考文献:

  [1]夏海钧。中国高新区发展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

03。

  作者简介:张广威(1975—),男,山东鄄城人,经济学硕士,烟台市发展和改革

委员会干部。

委员会干部。 

文档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布局的合理性取向探讨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布局的合理性取向探讨------------------------------------------------------------------------------------------------张广威,胡一兵高新区的发展布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载体的高新区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或动态安排,它主要包括高新区宏观区位发展布局、高新区选址布局和高新区内部发展布局。高新区发展布局具有独特性,主要受智力密集度、工业技术基础、区位交通、融资条件、生产生活环境、人文环境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