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新观念、新思潮风起云涌。新教育向学校提出了“更新观念、调整结构、革新教法”等等一系列与时俱进的要求。然而,残酷的现实是,面对这一时代的要求,教育实践的推进却总是显得步履蹒跚,甚至有时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调整眼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制约整个教育发展的不是硬件建设,也不是制度建设,而是相对滞后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书育人,但育己常被忽视,而这恰恰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因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所以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那么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瑞吉欧教学的代表人物马拉古齐认为:“教师必须放弃孤立、沉默的工作模式”,提倡教师合作学习、合作研究。合作研究的团体学习能激发广大教师集体的洞察能力,培养合作能力,促进学习的速度,以发挥更大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注重合作研究,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学校是一所鞍山市教育局直属的普通高中,学校坚持从严治校、务实办学的宗旨,从规范管理、夯实基础入手,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但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师资问题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自主发展缺乏系统思考与实践研究。要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充分发展,要使学校能够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就要使全体教师都得到专业化发展,要使全体教师都得到专业化发展,学校就必须成立教师发展学校,在充分调查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尊重教师的发展愿望的基础上,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行善意的引导和积极的帮助,所以我们学校选择了此课题来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问题的提出
1、“教师专业发展”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它表达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心愿。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各国都在为教师专业成长展开各种研究,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准。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可归纳为五种类型,即个人自我指导模式,观察、评估模式,参与发展、改进过程模式,培训模式和探究模式。其中观察、评估模式、参与发展模式、探究模式,都需要有合作研究。
2、课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促使教师必须开展教学合作。新课程标准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虽然没有大纲那样具体、系统,但它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过程性、拓展性、应用性的要求。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跨越课堂、旧大纲和课本范围,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生活的实际情况、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联系得更为紧密。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法,这需要教师进行多学科的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探讨。
3、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会遭遇很多问题,而有些问题的解决依赖的就是通过专业发展活动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而有调查表明,教师最喜欢集体研讨与同伴互助 。
4、教师教学合作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成分增大,学生的自我空间增大,自主意识增强,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更多问题、更怪问题、超越本学科问题。对学生兴趣的了解、情况的掌握、思想动态的发展需要教师之间的实践、探讨、交流、合作,共同关注。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各自为战、孤立无助,变个体之间竞争为集体的合作,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教学氛围,有意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逐步成为21世纪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自主性、阶段性、连续性、情景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我国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着重强调校本教师教育、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以及形成性评价。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任务、新挑战,要求教师成为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信息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条件。可以说,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教育改革和发展就不会取得成效。
2、合作研究理论。教师合作研究是指在教育实践中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教师在异质小组同活动,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研究成果的策略体系。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学习过程,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规律,同时,它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使教师个体行为成为共同的行动,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开展教师合作研究,培养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研究方法。这种立体范式的研究方法可以极大地促进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3、心理学理论。人才合作的团体创造研究方式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日本教育家涩谷宪一先生作了一个颇为中肯的结论:在今后的社会里,与其众星拱月般地突出一个神童,不如需要更多地注意到无名之辈通过智囊团的协作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可见合作研究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1、通过课题研究让教师认识到合作研究的真正意义,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为教师合作研究找到方法。
3、培养教师合作研究的技巧与习惯,明确合作动机。
4.研究合作研究的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课题研究基本原则:
(1)全员性原则:学校是教研的主阵地,教师不离岗、不离职,在职教师全员参与;
(2)互动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与专家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密切交流,直接对话,互动合作,共识、共享、共进。
(3)科学性原则:运用辩证唯物论观点,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个课题的实施。
(4)联系性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一方面专家深入学校,带来前沿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另一方面,经过教师学习和反思,更好的完成课题。
(5)系统性原则:学校根据发展的需要,系统规划实施内容。
(6)实效性原则:围绕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式,针对性、实效性强。
(7)反思性原则:强调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发展,教师在学习中反思,通过反思,自觉探索合作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调查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实践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经验筛选法等
六、课题研究内容和实施策略: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在同学科内的合作研究。
2、 同年组内教师的全作研究。
3、校内各年级间的合作研究。
4、校际间的合作研究。
5、对课题论文的研究
(二)课题实施策略
教师合作研究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自身角色,树立更加开放、民主、生态的教育观,不断拓宽知识面,明确合作研究的目标 1.加大教育科研与实践合作的力度,明确合作研究的目标,加强指导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与专门研究人员比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能发现和分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有目的地收集、了解、分析各种新的教育理论、观点、方法和经验,主动地进行合作研究,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通过教育合作实践考察检验教育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便对教育科研中的理论偏差做出及时调整,保证教育工作健康、顺利地进行。教师既是教育科研的参与者又是其成果的应用者,能极大地缩短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建立有效的教育科研管理机制,从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合作动机的水平,扩大合作研究的内容和方式
研究发现,取得成功的合作小组成员,都认为同伴的帮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合作研究使所有成员形成积极的依赖关系,他们向共同目标努力,共同承担义务,共享成功与经验。因此,组织成员的研究动机是决定合作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 合作研究中,通过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创新激励等方式,不断地激发和强化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 3.健全管理与评价机制,保障合作研究的顺利进行
建立理论指导者全程参与教师合作研究的机制,保证理论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活动平台,保证研究者和教师之间交流渠道的畅通,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合作文化。 健全以发展性评价为主的系统的个性化的评价机制,为教师创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引导和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评价机制要由传统的奖惩评价改变为教师的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有机结合,制订恰当的评价标准,采用有助于评价信息互相补充的多样化评价方法,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绩效。评价标准的制订,既要尊重教师教学中的个性差异,又要体现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七、课题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9—2009.10)
1、组织课题参与人员,选定组长,副组长,布置人事安排,做好开题前的准备。拟好开题报告,做好计划,定好目标,布置任务。召开全体课题人员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定合作小组,分配研究任务。做好先期调查研究工作。
2、邀请专家到校作关于促进教师发展合作研究的报告。提高教师的理论程度,为后面的课题打好理论基础。参加教师撰写学习体会,评出学习优秀人员做为分组小组长。
(二)实施阶段(2009.10—2010.8)
1、设计调查表,进行调查,每月进行一次,进行分析汇总,横纵对比,找到研究的不足,确定改进方案,召开现场会。(负责人:正负组长及各小组组长)
2、每月选出评审小组,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评审检查,设立完成指标,评出优秀。评审两周一评,由优秀小组代表作好经验交流。(负责人:正副组长)
3、联系专家,对整个课题实施全程理论指导。
4、过程中收集各小组课题实施的各项数据。(负责人:各小组组长)
5、2010.3小组间进行合理整合,使合作范围扩大。
6、加强政冶理论学习,端正研究人员思想。
7、开展实验课、汇报课、实验分析讲座、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等,评价课题实施的成果,不断完善思路
(三)结题阶段:(2010.9)
1、课题各项数据总汇,每位教师形成一份档案。
2、形成论文,每一小组至少2篇,多者不限。全校内要有发表的论文。
3、形成结题报告。请领导专家进行评估。
八、研究组织管理: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见人员分工表)
2、制度保障。制订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运用激励机制,重奖科研成果,激励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兴校。
3、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开展。
4、技术保障。学校聘请专家为课题顾问,并选派主要课题成员外出进修、学习,同时加强课题研究的业务学习,全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九、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研究论文专辑。
3、合作课。
4、参加教师档案(学习心得,自评表,组内评价表,合作记录表,研究心得,论文等)
5、其他(活动方案,研究记录,调查表,学生评价表及其他过程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