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雒亚男 许梦棠
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7年第06期
摘 要: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和马斯洛研究的交叉点。本文立足人的需要理论,对马克思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关系进行研究,既探讨两种理论的区别,也探讨两种理论的联系。一方面有利于从理论上确切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精髓,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人的需要理论。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关键词:人的需要理论 马克思 马斯洛
“需要”作为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其创立唯物史观的始终,都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论述。他们关于需要的思想在其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同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人的需要层次学说也作了系统的阐释,为了更深入第理解这两种需要理论,有必要对其进行对比研究。
一、马克思与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区别
1.两种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任何思想潮流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都带着本时代的烙印。而一种思想潮流的流行,也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初创时期。此时欧洲的形势已经成熟,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创立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以便引导无产阶级走上正确的道路。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相继在写于1843年夏天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写于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需要理论作了大量详细阐述。为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作为心理学史上“第三思潮”的重要内容而存在的。马斯洛在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30—1934),他的导师是以研究灵长类动物学习与依恋而著名的哈洛(Harry F.Harlow)教授。早期对动物的研究使马斯洛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动物似乎具有一种健康的内在基本驱动力,人是万物之灵,自然应当具备更多的求知向善的内在潜力。而当时的主流心理学(主要是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却是人的缺陷与弱点。马斯洛因此想建立一种包括能解释人类本性中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完整的动机理论。
2.两种需要理论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主要是从宏观的历史唯物论这种哲学角度研究人的需要问题的。其研究对象是哲学意义上的社会的人的需要,它带有世界观和方的性质。其着重说明的是人的需要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之间的关系。它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紧密相联。正确地揭示了人的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从微观心理学、医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人的需要与人的行为动机、人格之间的关系,以及需要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它试图解答的是人类行为的动力结构及需要发展的规律性。其研究的对象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的需要,即“似本能”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的一种内在潜能或趋势。
3.两种需要理论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
马克思是从人类需要的系统发生出发来研究人的需要问题的。他总是把人作为一个类、一个社会的动态整体系统来看待,先考察人类这个总的主体的需要的发展过程,认为人类的需要是随着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类首先是生存,然后享受,最后是发展。马克思所采用的方法,从根本看,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作为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主要是从人的需要的个体发生出发来研究人的需要问题的。他力图通过问卷、阅案、谈话等具体科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调査研究杰出人物即“自我实现的人”,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人是人类中最好的典范,他们精神健全,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和潜力。他们有本能的最基本的需要,但他们在充分享受这些需要的满足同时,并未成为它们的俘虏,而是不断地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经过对那些自我实现的人的许多个体进行研究之后,马斯洛发现了一般的、人类普遍的、共同需要的各层次,建立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而他对需要理论的五个层次的阐述主要源于生活经验的观察和归纳。
4.两种需要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不同。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人的属性决定的,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自然需要,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社会需要,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人的精神需要。因此,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归纳起来包括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三个层次。
第一,人的自然需要。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制约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因此,人需要他之外的自然界,需要在他之外的对象。这个对象存在于其身体之外,是人的身体为了“充实自己、表现自己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这种需要是人自然形成的需要,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般的需要。实际上,它主要是指人的自然的生理需要,它不但包括了吃、喝、排泄、睡眠等等原有个体生命的持存的需要,同时也包括种族繁衍所表现出来的新的个体生命的再生产,是人作为自然界中一个类存在物生存与延续的自然基础。自然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第一位的需要,是社会需要、精神需要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人的社会需要。马克思说道:“人的需要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人的需要本质上不是指人对自然物的依赖,而是指人对自己所创造的物的关系。所以人的需要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需要即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 人的社会性是人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存在的,才是人与人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由此,人的社会性,可谓人的自然性的进一步实现。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正是这种社会性的客观性决定了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客观的、合理的、必然的、本质的,满足了人的这种社会性需要,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社会性需要或者不能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人在一定意义上就不成其为人。这些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包括:劳动、交往、被尊重、成就感、社会认同感、道德、求知等的需要。
第三,人的精神需要。由人的精神属性决定的精神需要主要指人享受与创造精神文化成果的需要,如从事文化、艺术等活动的需要,对高尚道德与审美情趣的需要,追求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的需要,自由地施展才华、获得全面发展的需要等等。在追求精神需要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指导人们的物质需要,规范和调节人的社会行为、道德行为。即精神需要虽然建立在物质需要的基础上,但它对物质需要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小视的。马克思说:精神需要“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充实。”从一定意义上说,精神需要更体现了人的特征和本性。精神需要作为人类生活特有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诚然,在人的需要系统中,物质需要的前提和基础性作用不可否认,如果离开物质需要而空谈精神需要必然陷入历史唯心论。但是,人的精神需要一经产生,便作为相对的因素,作为内心的意向,作为动力和目的,影响和制约着包括物质在内的其它需要,从而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其人本主义哲学的重心和精髓。马斯洛在其著作《动机与人格》(第三版2013)中,把需求按高低、先后次序排成阶梯式层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等五大类基本需要和基本认知的需要(其中包括认识和理解的欲望、审美需要,由于学界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划分不一,大多以五层次划分,因此本文暂不讨论认知的需要)。
第一,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是人最低级别、最低层次的需要,如对水、食物、空气、健康和性的需要等。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同时“任何生理需要同时起着疏导其他种种需要的作用”,并且“这些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有优势”。
第二,安全的需要(safety needs):若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接着就会出现安全类型的需要(安全、稳定、依赖、保护、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的需要。对秩序的需要、对法律的需要、对界限的需要以及对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
第三,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 and love needs):属于社会性需要,若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产生。既包括在社会活动中被集体与社会所接纳,得到相互支持与关照的需要,也包括人际交往中获得别人关爱和给与别人关爱的需要。
第四,自尊的需要(esteem needs):是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这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对实力、成就、权能、优势、胜任以及面对世界时的自信、和自由等的欲望。第二,对名誉和威信(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尊敬或尊重)的欲望,对地位、声望、荣誉,支配、公认、注意。重要性、高贵或赞赏等的欲望。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它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self-fulfillment)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
二、马克思与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联系
虽然马克思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有诸多不同,但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具体表现如下:
1.两种理论都把人的生存需要作为第一层次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在人的各种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第一层次的需要。他把人的最基本需要看作是衣、食、住等生理需要。他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马斯洛认为,人的生理需要 ( Physiological Needs) 是人最原始、最朴素、最基本的需求,包括衣、食、住、行、性等方面的生理需求,这是人的自然属性的体现,是满足人的机能需要和维持人的基本生存的前提。他说“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是生理需要而不是其他需要最有可能成为他的主要动机。一个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对于食物的渴望可能最为强烈。”
2.两种需要理论都依据由低到高的层次推进。
马克思说:“第一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即他认为人的需要具有一层一层的层次结构,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产生高层次需要的条件。
马斯洛在其《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人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由低至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认为:这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一个人通常在低层次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就会有较高层次需要出现。
3.两种理论把人的需要看成是人的行为的原始动机。
马克思多次强调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始动力,他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类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起源于人的需要。马斯洛在其著作《动机与人格》中专门论述了需要与正常人格的正向关系,也即需要与人的正常行为的关系。他的逻辑是需要满足后人格正常,行为就正常;反之需要不能满足人格就异常,行为也就异常。
4.两种理论都反对僵化地对待需要层次关系。
马克思说:“此外,不应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方面,或者,为了使德国人能够了解,把它们看作是三个`因素,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而且就是现在也在历史上起着作用。”即人的需要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需要分层次而各层次的需要又同时存在着。而马斯洛也常提醒人们不必去拘泥于需要的顺序,强调说:我们绝不能认为只有当人们对食物的欲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才会出现对安全的需要,或者,只有充分满足了对安全的需要后,才会滋生出对爱的需要。各层次需要是同时存在的。他认为,正是那些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作为居支配地位的需要而强烈地左右着人的行为。一旦某个需要得到了相应的满足,它就不能影响人的动机了,但它仍然存在着。两种需要理论都认为人的各层次需要是同时并存的,反对对需要层次顺序的机械性理解。
三、结语
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相比较,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原则性和指导性,当然,反过来看也就更抽象些、笼统些。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相比较,马斯洛对人的需要研究更精微、更详细、更具体。而且由于其产生的时间较晚,也更多一些最新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实际生活的例证。因此,在实践中应以马克思需要理论为指导,对人的需要广范关照,汲取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合理成分。以期使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微观心理学的角度支持和丰马克思的宏观的需要理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9.
[6]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朱志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述评[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2):124-126.
[8]胡家祥.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解读[J]. 哲学研究, 2015(8):104-108.
[9]许金声. 马斯洛与马克思[J]. 人文杂志, 2007(5):32-38.
[10]迟克举. 马克思与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之异同[J]. 社会科学, 19(1):52-56.
[11]符戈, 曾秀珍. 学习马克思手稿中的需要理论札记[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3):21-26.
[12]姚顺良.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兼论马克思同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关系[J]. 东南学术, 2008(2):105-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