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备人:吴晓义 课型:新课型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及结局。
2. 体会文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
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2.作者介绍
(18--1958)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福建乐县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学法指导]
1.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污涩( ) 红绫( ) 怂恿( )
怅然 ( ) 蜷伏( ) 悲( )楚
惩戒 ( ) 妄 ( )下断语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妄下断语:
②畏罪潜逃:
③提心吊胆:
3.本文选自《 》,作者 ,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自读课文,思考:
①文中写“我”家养了几只猫?其中重点写的是第几只猫?
分别在哪些段落写这些猫的?
三、再读课文,分析课文
5、细读课文,在文中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对我的影响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给我家的三只猫建立小档案。
| 第一只猫 | 第二只猫 | 第三只猫 | |
| 来历 | |||
| 外形 | |||
| 性情 | |||
| 家中地位 | |||
| 结局 | |||
| 对我的影响 |
三、精读研讨(15—34段)
7.争做公正小法官,审判:芙蓉鸟被害案
案发现场情况: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2.案发后的表现: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芙蓉鸟被吃的是:
⒏作者在失去第三只猫后,有没有表达出自己的忏悔之情?
9.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四、思考全文,体会人生哲理
10.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 “更难过得多”,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1.作者对待三只猫的态度是不同的,尤其是第三只猫。致使第三只猫如此遭遇,是由于我对它的什么造成的?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五、积累拓展
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通常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丐尊的《猫》、靳以的《猫》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猫》(1936)是靳以母亲去世不久创作。
开篇即点明猫与自身生活的密切关系:“猫好像在活过来的时日中占了很大的一部,虽然现在一只也不再在我的身边厮扰。”其中一次养猫经历,是在暗淡心境的衬托下,以絮语风格传达的:
住到×城的时节,我和友人B君共住了—个院子。那个城是古老而沉静的,到处都是树,清寂幽闲。因为是两个单身男子,我们的住处也正像那个城。秋天是如此,春天也是如此。墙壁粉了灰色,每到了下午便显得十分黯淡。可是不知道从哪里却跳来了一只猫,它是在我们一天晚间回来的时候发见的。
收养这只猫,为“我”和友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生趣,且看这样生动传神的描写:
为我们遗忘了的纸物,都由它有趣地抓了出来。一时它跑上座灯的架上,一时它又跳上了书橱。可是它把花盆架上的一盆迎春拉到地上,碎了花盆的事也有过。记得自己真就以为它是一个有性灵的生物,申斥它,轻轻地打着它;它也就畏缩地躲在一旁,像是充分地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似的。
……它会跳上了桌子,如果是晚间,它就分去了桌灯给我的光,往返地踱着,它的影子晃来晃去的,却充满了我那狭小的天地,使我也有着热闹的感觉。突然它会为一件小小的物件吸引住了,以前爪轻轻地拨着,惊奇地注视着被转动的物件,就退回了身子,伏在那里,还是一小步一小步地退缩着——终于是猛地向前一蹿,那物件落在地上,它也随着跳下去。
猫走失以后,加重了“我”的落寞。接下来,叙述“我”最后一次与猫的关联:为了怕病重的母亲寂寞,把两只猫仔带到了母亲身边,而将猫妈妈送了人。母亲病逝后许久,“我”才想起了两只小猫,不过并没有要回来,“因为被母亲生前所钟爱,它们已经成为我自己悲哀的种子了。”没有母爱呵护的小猫,不正是自己哀伤的写照?不再养猫,也正是怕睹物思人。
此文将对猫生动有趣的描写、对母亲的深深怀念、自己凄清落寞的心境,精致而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所有事件似乎都任意点染,却无不独具匠心,涉笔成趣。无形之中,猫事与人情密切关联,猫成了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被寄托了无限的遐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