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铁路隧道漏水处理 长江隧道漏水处理 隧道漏水处理 遂道漏水处理 地铁漏水处理 过江隧道漏水处理 公路隧道漏水处理
2、漏水的程度可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微渗:混凝土面潮湿、有湿渍,手触摸有水,灯光照射下无反光水迹。
(2)慢渗:混凝土面潮湿、有水印,手触摸有水,擦干渗水部位,经一段时间可见流水反光印迹。
(3)漏水:擦干漏水面,可见渗漏处上立即有水渗出,在顶板下滴水或滴水成线,墙面淌水,底板上形成积水。漏水量大,个别呈小笼头状,漏水50ml/min。
3、隧道漏水原因分析及维修
(1)除地下水丰富外,主要是隧道设计与施工不当造成的。如设计时对衬砌周围地下水的水源、水量、水质调查分析不足,对防排水考虑不周,对结构防蚀、耐冻、抗渗也未作专项设计。隧道修建后,将成为所穿过山体附近地下水集聚的通道。当隧道围岩与含水层连通,而衬砌的防排水设备不完善时,必然发生隧道漏水病害。
(2)隧道穿过含水的地层。如穿过砂类土和漂卵石类土含水地层;断层带节理及裂隙发育,含裂隙水的岩层;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层,有充水的溶洞或暗河等与隧道相连通时;浅埋隧道地段,地表水沿覆盖层的裂缝渗到隧道内。
(3)出现渗水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地质原因,一般软土地质含水丰富,稳定性较差,如果是沙质土地,渗水现象就比较少见。二和混凝土防水层有关,可能在灌注中结构钢筋对粗集料的影响,造成灌注窗口部位下方的混凝土粗细集料配合比发生变化,还可能混凝土由中部向两端移动过程中,其配合比产生较大变化,从而使防水混凝土满足不了抗渗要求。此外,施工缝处的混凝土含砂率增大,极易发生收缩裂缝,施工缝本身又是结构的薄弱环节,这是施工缝出现渗漏的主要原因。
(4)像这样巨大的工程要做到“滴水不漏”实在困难,关键看渗水严重不严重,并做到防微杜渐。工程完成后,出现渗水一般都要找源头,不是说积水在什么地方,就从什么地方修补混凝土防水层。水是流动的,会在地面凹处汇集,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找到“渗透点”。
(5)隧道衬砌综合治水设施不完善或年久失效。如原建隧道衬砌防排水设备不全,隧道衬砌背后存在积水或承压水;混凝土衬砌施工质量差,孔隙裂缝多,自身防水能力差;防水层(内贴式、外贴式或中间夹层)施工质量不良,或材质耐久性差;混凝土的工作缝、伸缩缝、沉降缝等接缝处理不当,或未做好防水处理;衬砌变形、腐蚀后产生的裂缝渗漏水;既有排水设备,如衬砌背后的暗沟、盲沟,无衬砌的辅助坑道,排水孔等,年久失修阻塞。
4、隧道渗漏水封堵的处理方案
运用新奥法原理,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含底部)按轴向辐射状布孔(开挖面中心也布孔),进行全断面全封闭深孔注浆固结止水,使隧道周边及开挖面形成一个堵水帷幕(加固区),切断地下水流通路,保持围岩稳定,增强施工安全。
1.施工工艺
(1)施工程序
(2)超前地质预报对于构造复杂、水量丰富的地层,必须准确预报工作面前方20~25M范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便为制定施工方案和确定注浆参数提供依据。
①钻孔方法:利用液压钻孔台车或YQ-100A施钻深孔,在拱顶、起拱线和隧下部位各钻φ76mm孔,孔深超出注浆段5m左右。
②预报内容:预测工作面前方注浆段长度范围的地质构造和岩性、地下水出露位置和水量大小,以及围岩变化情况。
③预报方法:采用钻眼排碴取样分析,记录钻速、水质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开挖后的岩面观测素描,综合判断预报前方水文、地质条件。
(3)钻孔作业
①封堵墙(止浆墙)施工:首先按照注浆设计施工封堵墙,封堵墙设于开挖面后端,封堵墙厚0.8~1.0m,用C20砼灌注一次成型。
②布孔:由测工站在工作平台上,用红油漆在掌子面上按设计准确画出钻孔位置,标注编号。
③钻孔:
A.钻孔时台车大臂必须顶紧在掌子面上,以防止过大颤动而影响施钻精度。
B.钻机开孔时钻速宜低,钻深20cm后转入正常钻速。
C.第一根钻杆钻完后,凿岩机与钻杆脱离,使用联接套接第二根,依次接杆直至钻到设计深度。
D.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凿岩机后退带出钻杆,人工用卡或大扳手卡紧前杆,凿岩机反转,松开连接套卸下钻杆,按同样方法依次拆卸钻杆退出孔外。
E.注浆孔角度参数:仰角、俯角、左偏角、右偏角均控制在最小3°、最大26°内。
④开孔孔径及深度:注浆孔用φ100钻头开孔,孔内放置长3~6m的φ86钢管(或橡胶止浆塞管)做孔口管,掏孔清碴时用φ76钻头。注浆段长度为20m一环。
⑤钻孔深度控制:台车大臂按设计布孔位置点对正,用简易垂球量角器测钻杆仰角,调整至设计角度,并在钻杆上安装导向指示器,控制钻孔偏角。
⑥台车钻孔工作参数:凿岩台车钻孔作业的推进压力2.5~4.0MPa,回转压力5.0~6.0MPa,冲击压力19~20MPa.
2 打斜孔埋管法处理渗水裂缝
2.1 工艺流程
裂缝清洗→钻斜孔→清孔、埋管→表面封缝→通风检查→浆液配制→注浆→封孔处理→待凝检查→表面处理
3.2 重要工艺技术要求
(1)裂缝清洗:对缝面用高压水进行清洗,直至清晰地露出裂缝为止;
(2)钻孔:在裂缝中心线10~15cm两侧钻斜孔,孔径18mm,孔距40cm,深浅孔交替布置,浅孔深25~30 cm,倾角约50°,深孔孔深40~45cm,倾角约70°。
(3)清孔、埋管:用高压水将孔清洗干净,每孔分上下两层埋设两根注浆管,一进一出,下层管径为8 mm,埋至距孔底5cm,为主注浆管;上层管径为8mm,埋入孔内10cm左右,为排水排气回浆管,埋管材料用速凝水泥。
(4)表面封缝:用玻璃丝布或堵漏灵剂进行封堵,应保证封闭密闭可靠。
(5)通风检查:待埋管材料有一定的强度后,在裂缝和管口处涂少量肥皂水,采用0.2MPa的风压进行通风检查,对于盲孔应在附近重新打孔埋管。
(6)浆液配制:根据灌前压丙酮试验的漏量大小配制浆液,配浆时将固化剂、表面活性剂缓慢注入EAA(或CW)主液中,边注入边搅拌,保持浆液在25℃以下,以提高浆材的可灌性。
(7)化学灌浆
●注浆方式:灌前单孔压丙酮量≥10ml者应单孔灌注,漏量<10ml者则可多孔灌注;灌注过程中若有串漏孔,可在排出积水和稀浆后进行并灌,灌浆应由下而上进行。
●注浆方法:先灌深孔,从下层进浆管开始注浆,待上层回浆管排出孔内水、气后,封闭回浆管。根据吸浆量情况逐步升至设计压力,当吸浆率小于1ml/min时,应保持压力延续灌注30min即可扎管待凝。4~5h后检查注浆效果,对管口不饱满的胶管进行第二次注浆直至饱满。
●灌浆压力:开灌压力0.4MPa,当吸浆率小于5ml/min时,逐渐加压至0.5~0.6MPa,二次注浆孔压力可提高至0.8MPa。
●注浆过程监控:加强结构的抬动变形监测,如出现异常应及时降压并采取相应措施。
(8)质量检查:裂缝化学灌浆结束14 d后采用压水和钻孔取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检查孔压水:采用单点法压水,压力0.5MPa,孔径28,孔深30cm,合格标准透水率q≤0.1Lu。
●钻孔取芯:孔径mm,孔深浅于灌浆孔10cm,粘接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
2.3 打斜孔埋管法施工存在的缺点
(1)温度裂缝走向是个曲面,在混凝土内的走向复杂,一般从钢筋边通过,钻孔时易碰到钢筋,造成的“废”孔较多,对原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造成损坏。
(2)钻孔时的微细粉尘难于有效清出,粉尘易堵塞灌浆通道,浆液难以进入缝面,降低化灌质量。
(3)渗水缝中不能有效地赶水,浆液和水混合影响环氧灌浆材料的固化;也不能满足浆液“从宽处往窄处灌浆最有利”的原则;一旦发现“死孔”无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4)施工工序较多,施工工艺繁琐,管容、孔容大,浪费浆材(据统计孔容占58%以上);灌后的裂缝复灌量较大,且需多次复灌,增加了资金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