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 班 姓名: 分数:
第一卷
一、基础知识(38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12分)
犀兕( )( ) 牒片( ) 畎亩( ) 醴泉( )玉帛( ) 昳丽( ) 期年( ) 始龀( ) 一厝( )穷匮( ) 箕畚( )( )
2、文学常识填空(26分)
①《公输》选自《 · 》,这本书主要是对 言行的辑录,其名翟,是春秋战国之际 家学派创始人。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 》,作者是 ,名 ,字子舆,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 家主要代表人物。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 》。
④《鱼我所欲也》选自《 · 》。
⑤《惠子相梁》选自《 · 》,作者是 ,名 ,战国时期哲学家,是 家代表人物。
⑥《曹刿论战》选自《 · 》,相传为春秋时期 所作,是一部 体史书。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 》。
⑧《愚公移山》选自《 · 》。
⑨《关雎》,《蒹葭》选自《 》,这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诗歌 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 、 、
三个部分,采用 、 、 手法。
二、古文积累与运用。(44分)
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分)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②从而作者得出的结论是: , 。
③故曰: , , 。
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分)
①从客观条件来看,人经历艰苦环境磨炼之后才能做到: , 。
②从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语句是: , , 。
㈢《鱼我所欲也》(8分)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 。
② ,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
㈣《曹刿论战》(8分)
①曹刿请见庄公的原因是: , 。
②夫战,勇气也。 , , 。 ,故克之。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故逐之。
㈤《邹忌讽齐王纳谏》(8分)
①体现邹忌自知之明的语句是: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窥镜而自视, 。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皆以美于徐公。
③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 。
㈥《关雎》(4分)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
②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
㈦《蒹葭》(4分)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
三、古诗理解与运用(18分)
1.《从军行》中表现诗人弃笔从戎保边卫国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 。
2.《月下独酌》表现诗人富于浪漫想像邀月共饮排遣寂寞的诗句是: , 。
3.请为父老歌, 。《羌村三首》
4.《登楼》写出诗人登高眺望雄丽之景的诗句是: , 。
5.轮台九月风夜吼, ,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现诗人直言上书即使冒死进谏也在所不惜之情的诗句是: , 。
7.《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诗人为国献身,奋勇杀敌,抒发强烈爱国之情的诗句是: , 。
8、《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中借描绘山水之貌,暗示离别之情的诗句是: , 。
9.《望月有感》中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 , 。
10.《别云间》中表现英雄失路之悲、壮志难酬之愤的诗句是: , 。
第二卷
一、语基检测站(20分)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抽噎( ) (2)狡黠( ) (3)阔chuò( ) (4)鄙yí( )
2.下列词语有两个有错别字,请用横线画出并在相应的括号内改正。(2分)
吹毛求疵( ) 味同嚼腊( ) 格物致知( ) 豁然惯通( )
3.古诗文默写。(9分)
(1)____________ 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2)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 ______。
(3)了却君王天下事, 。
(4)______________ 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5) ,欲语泪先流。
(6)浊酒一杯家万里, 。
(7))《望月有感》中以工整的对仗,形象的比喻,描写兄弟分离的凄苦情态的诗句是: , 。
(8)令初下,群臣进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格列佛游记》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作品。
B.《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马因国等地的经历。
C.作者在《格列佛游记》中,通过对大人国等五岛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
D.童话色彩只是《格列佛游记》的表面特征,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5.作文修改。(3分)
在坎坷的生活中,我们笑对生活。A一帆风顺的人生旅途只会滋养B墨守成规的思维,而人生中的许多捷径都是在经历了颠簸与坎坷后才赫然闪现的。
在苦难的生活中,我们笑对生活。苦难也是生命中的一页,①我们需要苦难就正如花朵需要风雨一样。②我们只要在困境中才能磨砺意志。
笑对生活,就是柳宗元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那种C恃才放旷,就是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的那种旷达,就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种乐观。
③笑对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感悟。
(1)短文中加线的三个成语运用不当的一个是( ) (填序号)(1分)
(2)短文中三句带横线的句子有一句语病,它是_____________,改正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3)短文中有一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这句是____________,你的修改意见是_______ _。(1分)
二、综合展示台(8分)
1.根据下列句子,再续写一个,要求句式相同,语意相关。(2分)
例句: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生活里没有书籍,
___________ ___。
2.请简要介绍你读名著的一种方法,5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3.根据下列有关对金钱的议论,在横线上填写一个事实论据,30字。(3分)
金钱不能买到一切,在涉及到感情、自尊、平等和自由的某些紧要关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大有人在。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
三、阅读探析宫 (8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I.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皆以美于徐公( ) (4)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2.翻译带横线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给我们有什么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六单元特编测试题
第一卷答案:
一、1、xī dié quǎn lǐ bó yì jī chèn cuò kuì jī běn 2、①墨子·公输 墨子 墨 ②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轲儒 ③孟子·告子下④孟子·告子上⑤庄子·秋水 周 道⑥左传·庄公十年 左丘明 编年体⑦战国策·齐策一⑧列子·汤问⑨诗经 305 风、雅、颂 赋、比、兴
二、(一)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二)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三)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一箪食,一豆羹 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也(四)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五)1、自以为不如 弗如远甚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3、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六)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七)1、蒹葭苍苍 在水一方 道阴且长 宛在水
三、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艰难愧深情 4、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5、一川碎石大如斗 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9、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10、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第二卷答案:
1.(1)yē (2)xiá (3)绰 (4)夷 2.腊——蜡 惯——贯 3.略 4.c (“大人国”应为“飞岛国”) 5.(1)恃才放旷 (2)第②句 将“只要”改成“只有” (3)就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种乐观 将“不以己悲。”中的句号去掉 二、1.没有比喻或比喻不当扣1分,句式不相同,语意不相关扣1分 2.介绍中可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3.观点与论据要一致 三、 (一)(8分) 1.(1)哪个,谁 (2)偏爱 (3)比 (4)的 2.客人认为我美,是想向我有所求 3.①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