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饮食的历史按照饮食发展的进程可以分为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繁荣时期等,而元明清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进入成熟定型时期。
元明清的农业发展情况
元朝初年,受战争和落后的游牧经济的影响,北方的农业受到严重的破坏,元世祖忽必烈开始重视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获得发展。元朝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最好的时期,据余阙《青阳集》记载:“晋地土厚而气深,田凡一岁三一而三熟。”在北方地区创造出一年三熟的奇迹,如果没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
到了明朝建立之初,社会一片残破景象,明太祖制订了一系列的,鼓励农民归耕,使农村经济恢复了活力,其后明朝的农业经济不断地发展。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
清朝初期,战事仍频,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清世祖实录》记载,即使当时的直隶也是“极目荒凉”。由于康熙时期,大力推广双季稻的种植,乾隆时期,清提倡改革耕作方法,大多推广多熟种植,粮食在南方每年增产60多亿公斤,以至南方浙江宁波、温州等地为“民食之半”。
元明清的商业发展情况
元朝对商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大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马可•波罗游记》中的相关记载可见一斑。除了大都以外,杭州、苏州、广州、泉州、扬州等地的商业发展状况也是空前的。当时国内南北物资交流畅通,从南运北的商品有米、麦、绸缎、陶瓷等,从北运南的商品有北方土产和来自西域的商品。商品的互通有无,也使得各地的食材更加丰富。
朱元璋建立元朝以后,经过100多年的修养生息,到了明中叶,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工农业迅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商业活动的活跃和加强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表现为商人队伍不断壮大、商人的社会地位随之提高、长途贩运面更广量更大、商品主要集散地的大小市镇兴盛勃起,已形成遍布全国的商业网络,出现市场经济的萌芽。
清朝初期,统治阶级采取了“抚商”“恤商”的,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到了康熙中叶,清朝的政治统治全面稳固,社会生产也从恢复期转入迅速发展的阶段,但是直到乾隆盛世,才出现全国性的商业繁荣。嘉庆、道光之际,资本主义世界的洋货源源不断的输入中国,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传入。据记载,来华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京居住期间曾“以蜜面和鸡卵”制作的“西洋饼”款待中国人,食者皆“诧为殊味”,这说明当时西餐在我国已有流传。
元明清的手工业发展情况
元朝时期,制盐业、制瓷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明朝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规模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扩大,技术也有所提高。如制瓷业中以吹釉法代替过去的刷釉法,施釉更加均匀光泽,有利于烧制大型瓷器。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发展臻于鼎盛,制瓷和绘瓷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青花瓷冷艳纯净,五彩瓷绚丽多姿,铜红釉鲜艳夺目,均巧夺天工。
瓷器物美价廉,在饮食器具中始终居于不可替代的主角地位,还大量远销海外。
烹饪工艺的成熟完善
明代对前期的烹调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总结并有创新,仅弘治年间由于烹调方法的推陈出新,就有食谱一千多种。更为奇特的是,在烹饪方法上,每一种具体的烹饪法下还派生了许多方法,人们习惯上把前者称为母法,后者为子法。如炒法,到清朝时已经派生了生炒、熟炒、爆炒、酱炒等10多种方法。清朝末年,烹饪方法的母法已经超过50种,子法则达几百种。
这一时期的烹饪工艺完善得益于当时的名厨巧师的辛勤创造。明代,御厨、官厨、肆厨、俗厨、家厨、僧厨众多。清初名厨更多,如菜谱茶经莫不通晓、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的董小宛。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她制作的美食鲜香可口,其中最鲜美的是秋海棠露,海棠本无香味,而小宛做的秋海棠露独独露凝香发。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为原料制成酥糖,人们称为“董糖”。当然,糕点贵比金的萧美人也一代名厨。萧美人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女点心师,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其点心之美味,使人“流舷馋煞老饕牙”。
风味流派各具特色
在各种风味流派的菜色中最具特色的是宫廷菜、官府菜、寺观菜和市场菜。从宫廷菜看,明代以汉菜为主,偏于苏皖风味;清代则是满汉合璧,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其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如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等。烹饪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既有满族的烧烤、火锅、涮锅,还有汉族的扒、炸、炒、熘、烧等。菜品口味也极其丰富,全席上菜分为冷菜、头菜、炒菜、饭菜、甜菜、点心和水果等,共有108道名菜,900多种菜点,一般分三天吃完。从官府菜看,以孔府菜最为知名,其取料以山东特产为主,其菜式以齐鲁风味为主,兼收各地之长。其情韵以儒家文化为主,广泛反映清代的岁月社会风貌,故有“圣人菜”之说。从寺观菜看,分为大乘佛教菜和全真道教菜两支,大同小异,但做工、调制都相当精细。从市场菜看,此时鲁、苏、川、粤四大菜系已成气候,古老的鄂、京、徽、豫、闽、浙、滇诸菜稳步发展。新兴的满族菜、朝鲜族菜、蒙古族菜和回族菜也纷纷打入市场。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饮食市场持续兴盛
依循唐宋饮食网店相对集中的旧例,元明清的茶楼酒肆进一步向水陆码头、繁华闹市和风景胜迹区集中,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食街。如北京大栅栏、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苏州玄妙观、重庆朝天门、开封相国寺等地,这些地方可谓“酒商食风,蜂攒蚁聚,茶楼饭庄,鳞次栉比”。与此同时,沿海的一些城市还经营西餐,推销法、俄、美、日等国的食馔。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时至今日仍然屹立不倒的百年名店。全聚德是北京历史名店,清同治三年开业,以其挂炉烤鸭著称。全聚德有自己的鸭场,养一种颈短、体短、纯白羽毛的“北京鸭”,通过独特的饲养方式,使这种鸭子脂肪丰满、肉质极嫩、肌肉之间满夹着脂肪,肉红油白,构成美丽的花纹。全聚德集多种工艺和秘诀烤制的鸭子,皮色黄而鲜艳油亮,皮脆肉嫩,味美适口,别有奇香,久吃不腻。该店还利用鸭舌、肠、胗、掌、心等部位加工制成百余种美味可口、风味各异的冷热鸭菜,并组成“烤鸭全席”,堪称一绝。
饮食著作:《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共14个方面。在须知单中提出了既全且严的20个操作要求,在戒单中提出了14个注意事项。接着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14世纪至18世纪中流行的326种美食,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从选料到品尝都有所涉及。
袁枚强调:菜肴再美味,若不卫生,必定让人难以下咽。对饮食用具,袁枚也要求十分严格,必须专器专用,“切葱之刀,不可切笋;捣椒之臼,不可以捣粉”。除此以外,袁枚要求菜“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味要清鲜,不可淡薄”。在吃饭之前,袁枚主张严格按照上菜顺序来放置菜肴,要“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淡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
《随园食单》是提高烹饪技术、研究传统菜点以及烹制方法的指导性史籍。自问世以来,这本书就被公认为厨者的经典,英、法等语种均有译本,影响范围广泛,意义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