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为全体施工人员提供充足的医疗费用,在施工现场适当地点放置急救工具箱,并配备兼职医务人员,和当地青川人民医院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针对本项目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施工特点,制订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卫生保障和职业健康工作,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二、医疗机构的设置及任务
2.1医疗机构
1、沿线医疗卫生现状
本标段位于青川县黄坪乡附近,沿线交通方便,医疗条件便利。
2、机构设置
项目部成立临时医疗救助站,配备急救箱及急救药品,在发生突发事件时采取应急救助,并做好日常卫生检查工作。
经理部成立劳动卫生和医疗保障工作委员会,由项目经理挂帅,指定一名副经理具体负责,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并确保落实。
2.2劳动卫生保障方案
1、基本原则
一是组织开展施工前卫生知识学习;二是现场专人负责全线卫生监督监测和医疗防疫工作;三是组建医疗防疫应急队,并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四是编发健康教育手册;五是对相邻的施工单位及当地居民的伤病、出现危及生命的突发疾病给予及时抢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2、知识培训
为了做好施工期间的劳动卫生保障工作,本投标人将对沿线铁路展开卫生防疫调查工作,并编写《健康教育手册》。主要进行地方病、疫源性疾病及劳动卫生、劳动保护、膳食营养、行政生活管理等基本知识培训和抢救技术以及医疗、预防、保健设备的使用。
3、根据本标段的气候特点,做好施工队伍卫生保障
做好施工队伍上场前的各项准备。卫生人员要变后勤为先行,在施工人员进驻现场前10~15天,携带必要的设备和药品,提前进入施工点,做好施工队伍上场的各项卫生保障工作。
进一步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向广大施工人员宣传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要点,既要消除职工对急性病的恐惧心理,又要要求广大施工人员如实反映病情,积极采取防治措施,防止贻误病情。
加强巡诊,及早发现病人。卫生人员要有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加强巡诊医疗,不但白天坚持巡诊,而且夜间卫生人员也要轮流值班,逐个巡视,以便及早发现早期急性病人。
积极采取措施,减轻病人痛苦。对有严重急性病反应的人员要及时采取措施,如卧床休息、吸氧、服药等治疗措施,减轻急性反应症状,防止病情加重。
及早组织后送,对早期急性病人,经各种治疗,疗效不显著,要及早后送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地方医院。
4、饮食与饮水卫生
(1)饮食饮水卫生注意事项:建造足够的主、副食品库,以保障新鲜肉食、蔬菜供应储备,并考虑防鼠设备。
(2)施工现场活区的基本卫生要求:保持驻地环境整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植被的破坏,有条件时植树。生活区内定期消毒,杀灭可能传播疾病的昆虫。
(3)饮水:饮用须经地方防疫站检验合格后方能饮用,不饮用生水,宿舍和工地的饮水烧开后再饮用,送水、储水设备均符合卫生要求并定期消毒。
(4)食堂:食堂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保证职工吃到营养、可口的热菜、热饭。炊事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严格实行食品卫生监督。
5、生活垃圾
严禁随意丢弃垃圾,垃圾应定点收集在封闭的容器内,并分类堆放,定期处理,对不可降解的垃圾必须运至指定的地方统一处理。
三、职业建康保证措施
建立文件化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可确保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制度化、程序化,从而实现全面的系统控制。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分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三个层次,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健全自我约束机制,有效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3.1施工尘埃控制
施工场地及道路适时洒水,减轻扬尘污染。土、石、砂、水泥等材料运输和堆放进行遮盖,减少尘埃污染,保证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3.2体检制度
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体检,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对确诊患有职业病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治疗和妥善安置。
3.3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
作业工人的劳动保护用品要正确使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应配带安全帽,高空作业人员应配戴安全帽,电工、电气焊、机械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手套、工作服、工作鞋等。振捣混凝土操作者,应穿胶鞋、戴胶皮手套和特殊口罩。混凝土搅拌的操作人员作业时,必须戴防尘罩、防尘帽等防护用具。
3.4施工场地卫生环境
建立现场各区域的卫生责任人制度,责任人名单上墙,定期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垃圾,保持现场无异味。施工作业区保证良好的通风,设置茶水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