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浅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8:14:49
文档

浅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浅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毋庸置疑,现在的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谓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成熟这一过程中,身体的和心理的积极变化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包括了生理方面的发展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但是现在的基础教育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并没有让每位受教育者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且不说后进生学习思想怎样,单就那在老师眼中、同学心中的佼佼者,他们走向社会又如何呢?他们笔试过硬,可实际操作让人不敢苟同,还有那等待高考成绩而精神崩溃自杀的女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品质是不健全的,此类现象,不一而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
推荐度:
导读浅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毋庸置疑,现在的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谓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成熟这一过程中,身体的和心理的积极变化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包括了生理方面的发展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但是现在的基础教育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并没有让每位受教育者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且不说后进生学习思想怎样,单就那在老师眼中、同学心中的佼佼者,他们走向社会又如何呢?他们笔试过硬,可实际操作让人不敢苟同,还有那等待高考成绩而精神崩溃自杀的女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品质是不健全的,此类现象,不一而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
浅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毋庸置疑,现在的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谓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成熟这一过程中,身体的和心理的积极变化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包括了生理方面的发展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但是现在的基础教育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并没有让每位受教育者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且不说后进生学习思想怎样,单就那在老师眼中、同学心中的佼佼者,他们走向社会又如何呢?他们笔试过硬,可实际操作让人不敢苟同,还有那等待高考成绩而精神崩溃自杀的女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品质是不健全的,此类现象,不一而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调查分析,师生心理差距太大,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有人说过,距离才是美的。但是,如果心理距离太大,相互间不能感受,那就不能形成美。在教学中,如果老师想的与学生想的相距太大,师生不能相互了解,彼此沟通,长期这样,师生间就没有共同语言,老师教学生好似对牛弹琴,学生学如听天书,这样的教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迥异的学生,如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走进学生心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走进学生心灵,就是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就是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快乐着他们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心自己,老师也是情感丰富的人。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在教育教学中,就具有针对性,这样,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容易。学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尊重,他的需要得到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生能增强自信心,学习内心深处就会感激接近老师,就会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信心,有兴趣,就能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就能让自己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

那么,什么是需要呢?所谓需要是指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的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体验;它是人的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一种个性倾向性,它以意向、愿望的方式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为推动人行动的动机。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方法是走进学生心灵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教师的言行堪为学生的表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我们做教师工作的,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的任何行为,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无论是面向学生还是同事,无论与教育有关还是无关的,都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教师形象已不单纯是自己的,还是学生学习的表率。教师的积极行为,往往比说教具有更有力的渗透作用,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

穿戴整洁得体,精神焕发,充满青春与活力;语言文明,行动自然大方,时时刻刻想为学生所想,急为学生所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要堪为学生的表率。陶行知先生也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产生于教师的魅力之中 。”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很明显,这就要求语文课堂,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讨论文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理解。新课标下的语文“对话式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还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分享,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民主、平等对话,每个人都有所“听”,有所“思”,有所“说”。

老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学生与老师心灵一拉近,就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本学期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同学以“感悟亲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交上来一看,多数同学就只说了一些空话、套话,再不就是送伞、父母送孩子上医院这类老调常谈的题材。针对此情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回忆星期天到家和离家时的父母的一些表情、言语和动作,同学边回忆边讲述,非常动情,有的甚至还留下了眼泪。讲完话我让同学再写,重写后的作文都有了真情实感。比如有的同学写出了他离家返回学校时父母送他上车时的依恋的目光、反复叮嘱的话,学生习作中一句句贴心的话语,让我深深地被温馨的亲情所感染。看着同学们的作文,我深受启发,新型的课堂就是要创造这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深入生活,鼓励学生勇于表情

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由于师生的年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与学生不同,教育教学中,有师生教学不适应的情况,如何使教学语言贴近学生生活呢?老师首先要深入生活,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口语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语言要通俗易懂,要明白晓畅,要有感染力。

人人都富有情感,学生也不例外,但个别学生是将自己的情感埋藏在内心深处,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的情感。情感丰富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人有七情六欲,一个健全的人是有喜怒哀乐的。教学中,我如果发现哪个学生较内向的,我就主动去找他谈心,和他交朋友,这样学生就可以向你倾诉他内心的东西。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形式多样的活动,既可以活跃学生的身心,也能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

比如:演讲赛,可以培养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园地,可以培养学生设计、排版、绘画、书写等多方面的的能力;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的精神;辩论赛,可以培养学生机智、应变、口语表达能力……

我国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人学生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学会用他们的视角,真真切切地观察、感受、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孩子。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为走进学生的心灵而分析他们的所思和所想,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文档

浅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浅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毋庸置疑,现在的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谓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成熟这一过程中,身体的和心理的积极变化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包括了生理方面的发展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但是现在的基础教育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并没有让每位受教育者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且不说后进生学习思想怎样,单就那在老师眼中、同学心中的佼佼者,他们走向社会又如何呢?他们笔试过硬,可实际操作让人不敢苟同,还有那等待高考成绩而精神崩溃自杀的女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品质是不健全的,此类现象,不一而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