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评价可被看作是一个过程,通过它可以对教育相关的现象进行价值评价。
从理论上讲,教学评价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的行为。随着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并受西方教育评价理念的启发和影响,现实中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已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所以现在新课程强调一种面向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正如《课标》中描述的:“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不难看出,评价的关键在于:从学生的发展去做,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而美术教育的评价是一个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幅学生作品制作过程比完成作品本身更为重要。
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明确评价是美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它不是美术课程的外加装饰,而是美术学习持续的过程,贯穿在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环节中。另外,评价提供和反馈给学生的是强有力的信息和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还有,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当然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回顾,培养其美术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提高学习质量。这才是“真”的评价。
《课标》提到,“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是分数、等级或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方向。”对待学生的美术作业效果,不宜简单地横向比较。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生活、社会环境及个体努力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差异,甚至出现很大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面对这些有差异的教育对象,应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美术课程相比较其它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差异,评价更具有宽容度。采用纵向的作业评价对前后的作业态度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评价,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中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