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老子·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而
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有声是指具体的声音,它只能是声音之美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故非“大音”。
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具体“有声”之局限。
附录
●北京大学西语系严宝瑜教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大音乐家约翰·凯吉曾创作过一部
著名的钢琴独奏曲《4分22秒》,演出时,一位钢琴家在钢琴前静坐4分22秒钟。据说在这段时间里,听众可以听到许多美妙的音乐。有趣的是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据《晋书》记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第二节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素
朴”)
●庄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知北游》)、“无始无终”(《秋水》),这是从时空
上对“道”的哲学认识。庄子心目中的“道”即为“自然”,也就是说,“道”即“自然之道”(郭象《庄子注》)。
●《天运》篇里的东施效颦,就充分说明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获取美的效果;相反,违背
自然去盲目效仿就会产生丑的效果。《秋水》篇更加说明了这种祟尚自然的思想:“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天,即道也。
●基于这样的认识,庄子以自然、素朴的审美风格为文艺创作的渠度。庄子的命题有四: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2)“顺物自然”(《应帝王》);(3)“既雕
既琢,复归于朴”(《山木》),(4)“朴素而天下厂莫能与之争美”(《天道》)。
●其基本论点是:文艺创作应该顺合、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
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天下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由此可见.庄子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要求文
艺创作必须剔除人为的雕琢和华伪,纯任自然、宰性真情地保持事物的自身本性才是真正的艺术,才能达到“功成之美,无一其迹”(《渔父》)的美学效果。
●庄子在《齐物论》篇中把音乐艺术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类。所谓人籁,是
人为地通过乐器创造出来的声音;所谓地籁,是风吹大地上各种孔穴发出的声音;所谓天籁,是自然界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自然发出的声音。在庄子看来,前二者都是假借于他物而形成的音乐,并不属于自然天成的“至乐”;只有块然自生、不假人工的“天籁”才属于“至乐”,即“天乐”。
●《庄子·胠箧(qūqiè)》:“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
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庄子并不反对类似于“刻雕众形”的文艺创作活动,而是反对那种乖巧华伪的文艺创作
方式。
●庄子是一个反儒者,他批判儒家文艺创作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力主“擢乱六律、铄绝竽
瑟”、“灭文章、散五采”,唯其如此,才能返朴归真于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文明。
●应指出,庄子企图摈弃儒家艺术生产的方式来拯救社会、疗救人性,在认识论和方
上有其片而性,但是绝不能因此断言庄子就是一个艺术的虚无主义者。
●事实上,他还纠正墨子“非乐”观的错误,肯定《咸池》、《九韶》的音乐美(《至乐》),更何况,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艺术实践者。关键在于,庄子要求文艺创作主体必须遵循“自然”、“素朴”之法去创造艺术品,才是“天籁”之作。
第三节庄子“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
一、“虚静”说: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
●庄学“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承继了老子
关于“道”的哲学观念,诸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道法自然”(四十二童)等命题,在庄子著作中都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庄子建立文论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道”。
●庄子在《大宗师》篇中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
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老。”
●庄子更加侧重于从主体精神的角度来界定和阐释“道”的哲学意义,力图把“道”视为
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主宰相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
●庄子把“道”摆到了至尊的地位,却又具有非语言、概念、名称所能直接认识的不可知
性和不确证性,要解决这种肯定“道”存在的客观性和否定“道”认识的可知性之间的深刻矛盾,庄子认为文艺创作主体必须通过“心斋”、“坐忘”两种方式才能实现和完成。
●《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
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一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
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质言之,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庄子所谓“心斋”、“坐忘”,从哲学角度看有虚玄神秘的色彩,但是从文艺创作学的角
度看,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文艺创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创作主体首先正确地处理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系列问题,才能“物化”(《齐物论》)成文艺作品。唯其如此,文艺创作活动才能逐步达到自由王国的境地。
从这个角度讲,庄子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成,见者惊犹鬼神,人问何术?对曰:臣将为鐻,未尝
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
●梓庆能把“木”加工改造成“鐻”这件艺术品,关键问题是排除“庆赏爵禄”、“非告巧
拙”等个人利害得失对艺术创作的干扰,用“齐以静心”(即“心斋”)和“忘吾有四枝形体”(即“坐忘”)的审美态度去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推而广之,文艺创作主体只有摈弃—切功利目的,全神贯注地把对客体的审美观照物化
到作品中,才能创造出独具匠心的鬼斧神工之作。
●除此而外,《养生主》所谓“庖丁解牛”、《天道》所谓“轮扁斫轮”等寓言,都是强调
“道”与“技”的完美统一,从中可悟出艺术创造的持殊性的问题。它们深深地蕴含着创作主体如何在“心斋”、“坐忘”中达到那种“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天道》)的虚静的精神境界,于是技艺自然而然如神话般创造了合乎“道”的完美作品。
二、“物化”说
●《庄子·达生》:“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
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说“指与物化,说明表现的能力,技巧已经与被表现的对象
没有距离了。这表示出最高的技巧的精熟。”要做到“指与物化”,首先必须“心与物化”。
梓庆削木为鐻、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得意忘言”说
●《秋水》篇曰: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
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说明“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
可意致者为“精”,但是“道”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郭象注曰:“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而后至焉。”(《庄子注》)这就是说,要从言外、意致之外才能体梧出“道”那种恍惚朦胧的形象性。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知公式:言――意――道,即言不尽意,意外有道。
●庄子在《天道》篇中详细地论述了文艺创作中“言”与“意”的相互关系: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
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庄子认为“言”不能尽“意”中之“道”,因而“言”也就不能尽“意”。紧接着,庄子
列举“轮扁斫轮”的寓言故事来说明“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的技艺道理。就文艺创作活动而言,这里已经传达出对艺术形象特征的认识。
●在这种“言不尽意”论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
●通过这种类比,庄子表述了文艺创作中由言而意的审美过程:“言”是“意“的基础,
“意”是“言”的指向;领到“意”就是超越于“言”。显然,从“言”与“意”的结合,可以进一步体悟到文艺创作的“形”与“神”问题,即艺术形象的问题。
●关于儒道互补:
●以孔子和庄子为例,儒道两家相同之处有三:
●1、二家都以人为本,以人和人的价值为中心议题,高扬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性;
●2、两家都主张爱人,富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意识;
●3、两家都重美,以美为各自的人格追求和审美崇尚。
●其差异性也是多方面的,如:
●1、儒家是史官文化,起源于齐鲁文化;道家是巫官文化的嫡裔,起源于荆楚文化。
●2、儒家学说以政治伦理哲学为基础,表现出伦理化倾向;道家思想以生命哲学为基础,
表现出自然化倾向。
●3、儒家主善,重美善统一;道家主真,重美与真的统一。
●4、儒家重功利,道家超功利。
●5、儒家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奋斗目标;道家以清静无为为人生目标。
附录一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
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附录二
●道家文化本身的诗意性道家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精神是相通的。老庄思想所成就的
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从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老庄的“道”从人生观上说是追求生命自由和精神自由,而艺术精神或审美精神的也是“自由”,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从老庄对“道”的体悟来看,他们注重“涤除玄览”“坐忘”“心斋”的工夫,这和艺术创造中的审美心境是相通的;从老庄对“大音”“大象”
的全美追求来看,这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是相通的等等,所以我们说老庄思想具有艺术精神。
第二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熟——汉魏六朝时期
概说
●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
了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的话,那么,汉魏六朝则是在这种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上,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文学理论批评。
一、两汉经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特点
●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是强调文学和政治教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侧重于探讨
文学的外部规律。其基本纲领就是“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玄学和佛学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特点是
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