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8:11:49
文档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鸬鹚中心完小唐初红【教学目标】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想象课文画面,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谁能给
推荐度:
导读《回乡偶书》教学设计鸬鹚中心完小唐初红【教学目标】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想象课文画面,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谁能给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鸬鹚中心完小         唐初红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想象课文画面,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谁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学生背诵古诗)

1.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出示课件),“偶”——偶然想到,“书”就是“写”;“偶书”——偶然写出的,随意写下来的。

3、读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这首诗上周老师叫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可能有些小朋友会读,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朗读整首诗,注意每句的节奏(二二三停顿)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导读好“偶然   乡音  鬓毛 衰老 客人   何处”开火车读准“鬓衰”。)

2.生字我们都认识了,现在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听听应该怎样读这首诗,你们能不能也读的这样好听?请同学们正确、流利地读一读?(指导朗读)

三、根据图片和注脚理解诗意

1.刚刚同学们读的真好,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这首诗,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

2.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10、20岁。

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该会有多少感慨在心中啊!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诗?

    这时候的读,我发现你变了,读得高低起伏,读得慢了,深沉了。谁再来试试?(背景音乐)

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摇着脑袋,说——(齐读) 

八月十五的夜里,圆圆的明月挂在天空,而诗人正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思念自己的家乡,这真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示课件)

体会作者悲的心情再读一读。

◆ 乡音无改——“乡音”指的是家乡话;“乡音无改”说明他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指导书写“音”字第二横长些)

是啊,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  鬓毛衰——“鬓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两边的头发;“衰”是指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可以联系插图)

    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但是人已经明显老了。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  插图——课文的插图,画着一个牵着马的老人。看图就知道他的年纪很大,背都有点驼了。

    看着这幅图,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你最想朗读哪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

◆ 当诗人回到家乡想想还会有人认识他吗?你怎么知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识”就是“认识”。儿童都不认识,还把贺知章当作“客人”,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孩子都没有见过。

    这里的“儿童”是不是就是指贺知章?(不是。指的是家乡的小孩,或许也可以是贺知章儿时的伙伴。)(指导书写“客” –宝盖头不要写的太宽,撇捺要伸展开,“何”—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起笔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3.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你真有礼貌!为什么要笑眯眯地问,你从哪里读知道的?

[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

4.小结: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是不是?到底多少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三、感悟诗情,读出感情

【补充: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贺知章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4岁才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

(1)读介绍,问: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多少岁? 

(2)谁猜得最准?恭喜你,掌声鼓励!(请他吟诵《回乡偶书》)

(3)看了这段话,你还想说什么?

    一别就是50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50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像说话)

7.也许因为交通不方便,也许因为工作不允许,诗人一别就是50多年。终于年纪大了,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生思考并回答:

激动:五十多年了,多少回举头望明月,多少回低头思故乡。现在,终于告老还乡了,该有多激动啊!(背)

高兴:是啊,回到了做梦都想念的家乡,一定非常高兴的!

难过:离开时还是孩子,现在都成老头了,连孩子都不认识了,也许心里是有点难过。(背)

又高兴又难过:一直做梦都希望回到家乡,可是真的回来了,“我”怎么反倒变成客人呢?真是百感交集啊!(背)

8.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齐诵) 

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 

1.回到久别的家乡,贺知章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请看另外一首:

【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2.在中国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齐诵)

五、板书设计

25 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少小离        老大回

乡音无改       儿童不识

思乡情

文档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鸬鹚中心完小唐初红【教学目标】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想象课文画面,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谁能给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