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迅速、准确的为文言断句的方法;
2、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常用文言断句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难点】
抓住文句特点,准确选用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计划】
一教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高三年级第一轮复习备考的各种资料中,大都很少提及关于文言断句方面的内容。但是,在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里,却总有相关的内容出现。仅2007年的18套高考试题,就有北京、辽宁、浙江和福建的四套试题涉及对文言断句的考查。因此,我们本节课来探讨有关“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
※方法一
【示例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学生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随后指名学生回答。
(参: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参考译文: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
【点拨】叙述对象一般是名词,施动对象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其前一般要停顿;受动对象一般在句中作宾语,其后一般要停顿。本例中只要找出“匡衡”“邻舍”“衡”三个对象,句子基本就可以断出。
【方法小结】找出叙述对象,理清关系,尝试断句。
【课堂训练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学生完成,而后学生作答,教师纠错。
(参: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参考译文: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
【点拨】找出“君子”“小人”及“耳”“心”“身”这几个对象,就豁然开朗了。
※方法二
【示例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自由讨论,随后指名学生回答。
(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情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是没有的,][你]去做了,那么[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很容易。不去做,再易的事情也会很难。人们从事学习,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也是没有的,][你]去学了,那么再难的学问也很容易;不去学习,那么再易的学问也会很难。)
【点拨】文言中有一些特殊词,使用的位置较为固定(不是绝对的)。如:“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一般用于句末,其后一般可断开。“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则”、“夫”等虚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且夫”、“若夫”、“至若”、“是以”、“至于”、“继而”、“纵使”、“然则”等关联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时间副词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可断开。“曰”字后一般表示引用,其后一般要加冒号、引号,所以其后一般也要断开。另外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为……所……”、“不亦……乎”、“何……之有”、“无乃……乎”、“得无……乎”、“何……之为”、“可得……欤”、“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足以”、“得无”、“无乃”、“何以”等对我们断句也有一定的帮助。
【方法小结】找出特殊词语,判断位置,尝试断句。
【课堂训练2】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学生讨论完成,而后学生作答,教师纠错。
(参: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参考译文: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帅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帅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点拨】找出其中的特殊词“曰”、一些句末语气词及固定短语,基本就可以断出了。
※方法三
【示例3】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学生试说该例的特点。
(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点拨】句中“沛公沛公”连在一起,构成一种顶真关系。构成顶真关系的两个词之间,一般要断开。
【方法小结】找出顶真词语,总结规律,尝试断句。(注意区别叠词、动宾短语等)
【课堂训练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学生完成,而后学生作答,教师纠错。
(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点拨】找出顶真词语“固”、“子”、“孙”即可断开。(注意:“子子孙孙”系叠词,不要误为顶真关系。)
【课堂训练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纠错。
(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方法四
【示例4】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请学生试说说该例的特点。
(参: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参考译文: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
【点拨】考查句子不难发现“手之”“肩之”“足之”“膝之”等词语暗示句子存在某种规律,如果找出“手”“肩”“足”“膝”几个主要对象,句子就不难断开。
【方法小结】找出特殊句式(排比、反复、对偶,及固定句式),根据规律,尝试断句。
【课堂训练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学生讨论完成,而后学生作答,教师纠错。
(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参考译文: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华美的宫室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仪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点拨】由“向为”“今为”等词揣摩出整句关系即可。
【课堂总结】以上方法,仅仅是一些易于掌握和操作的基本方法。另外,要培养断句能力,提高断句水平,还应注意:①学会综合运用。其实文言断句,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靠某一种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准确断句往往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②注意两个原则:先断后点、先易后难、反复推敲。③不忘根本性的东西:文言文阅读的能力的培养、语感的培养。
三、课后巩固与探究训练:(给下列几段文字断句、翻译,并探究文言断句的其它方法)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2.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3.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
【板书设计】
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
1、找出叙述对象,理清关系,尝试断句。
2、找出特殊词语,判断位置,尝试断句。
3、找出顶真词语,总结规律,尝试断句。
4、找出特殊句式,根据规律,尝试断句。
◎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课堂学生使用)
※方法一
【示例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方法小结】
【课堂训练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方法二
【示例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方法小结】
【课堂训练2】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方法三
【示例3】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方法小结】
【课堂训练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课堂训练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方法四
【示例4】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方法小结】
【课堂训练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后巩固与探究训练:(给下列几段文字断句、翻译,并探究文言断句的其它方法)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2.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3.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
《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说课稿(概要)
我们通过引导高三年级进行第一轮的系统复习,发现多数复习备考资料对文言断句方面的内容涉及甚少。但是,断句是文言文阅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给文言断句能直接考查考生的句读能力。能否迅速、准确地识别句读,直接影响到考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的发挥。近年来不少省区的高考题对此频频涉及,如北京卷、福建卷连续四年在考查文言译句时,同时考查了文言断句。为此,我们在第二轮复习备考过程中增加了本节课的内容,以补首轮备考之不足和考生断句基本功的欠缺。
结合目前考生复课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我们对断句方面知识的涉及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一些对考生断句有实际帮助的、且易于为考生所掌握的方法利用一教时予以补充介绍。
为突出这些方法的实用性与易于操作性,我们选了一些熟悉的和浅显易懂的例子,课堂采用了讨论、点拨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也与目前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对常用文言断句方法的理解与运用”的教学重点和“抓住文句特点,准确选用方法”的教学难点,目的是想切实实现我们安排本节课教学任务的良好愿望。
